【杂谈】于《轮台》《青海波》二曲之所见
前些日子课业繁重,笔者于伏案学习之际,常常播放这两支曲子,久而听有所感。
我所主要听取的版本,是林谦三的《寄托于王朝时代的雅乐》之中的《轮台》和《青海波》,《垣代音取》被我排除在外。除此以外,还听过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的版本。两个版本在风格上差异极大,但音乐内容,却鲜少相互矛盾的地方。
论及《轮台》一曲,多数人的思维惯性要将其当作展现边疆风貌或者风土人情的曲子,但实际则远不是这样。以地名作曲名,音乐本身和地理所在确实要有联系,但不宜武断地下一个定论。本曲即是如此:与其说它在叙述轮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不如认为是在当地的背景之下,以一位唐朝公人的视角展现出开疆拓土威服远夷的场景场面(从而展现了这样的过程),还可引申出对各级文武克服艰难的强大意志的赞扬,对建政后都护府威严壮丽的赞美。
“君看偃革后,必是太平秋”,一路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以至于都护府建政以后,各项规章都要完备固定下来,人民生产生活也要恢复正常乃至再创新高。此时当然正是一派海清河晏、歌舞升平之相。这种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的情景,则是《青海波》所要表现(从而表达)的核心:天高云淡,青海湖波涛微动,轻风细软,(公)人们在一旁饮宴歌舞;这种歌舞,正是对都护府政治军事安定下来的歌颂。
《青海波》一般被认为是《轮台》的解曲。所谓解曲,是“曲终而意未尽”之时,为了使曲意(和部分调式特征)也终止所转入的另一曲。解曲和正曲,常常有着调式和乐思上的相近和对比。放在本例来看,两曲的调式特征接近,其乐思又是对比(一武一文)和承接转换的关系。因此其为解曲,诚不谬也。
《轮台》和《青海波》的演奏依据,是对古谱的解读,其中当然有着各家解读上的不同。我想在今后的数年,在笔者弄清楚自《琵琶诸调子品》《三五要录》一路传承下来的这一支以后,总要自己从《三五》《仁智》《博雅笛谱》和其他同时期乐谱里做一遍《轮台》《青海波》的解读。至于和现在这些版本有多大差异,我想差异也不会很大,只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论这两首曲子应取的演奏风格。根据以上所说的乐思,《轮台》恐怕要演奏得肃杀、紧张一些:该隐藏一种刀剑一样的锋利神魂在其中,曲子里那些令人联想起高拔雪山的部分,该有一种震慑宵小的剑气,那些开阔壮丽、令人联想起军营辕门的部分,则要表现出威严。在这一点上,林氏的版本有些失之于柔美了;与此相比,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的版本显得更加肃杀一些,但其演奏水平却难以恭维。我的看法是:不需要全程把笛子超吹,但速度要稍快一些,音色该明亮的地方不可暗弱。《青海波》需要演奏得柔和畅达,给人以海清河晏之感;好像一位经历过至暗时刻的军中文人,终于盼到了稳定太平的一天,从而心中畅达开阔,一抒胸中意气。在这一点上,林氏的版本做到了柔美辽远,如果能更加表现一下畅达之情,即是完美了;京都艺术大学的版本则除了演奏技巧水平较差,其编曲有时也有问题,可以说在这里表现力是不行的。
这姑且算是一篇音乐评论吧。还有些杂谈一并附在下面。
站在一个当年的唐朝公人——一位随军的书记员,一名副将,或是一位外派的地方官,等等——的角度,你会如何看待在西域开疆拓土到设州建府这一整个历程?你会见到什么事物,历经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会有什么体验,生发出什么心境?这些其实十分值得诸位以中国传统的政治视角,站在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去思考。这便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