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气
气、血、津液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在体内不断流动,均源于脏腑。它们是脏腑气化活动产生的,注入脏腑,滋养全身器官和组织。
三者中,气是最活跃但看不见的物质;血、津液是可见的,但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才能在全身运行。
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因此,中国古人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气非常活跃并且不断运动。气也极其微细,无形。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体内的一切生命物质都是通过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而转化的。脏腑、经络、五官、九窍以及人体本身,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积聚而成的。
气的产生
气在个体生命形成后就存在。这种气是在怀孕期间遗传自父母的肾气。故称“先天之气”,是新生命发育的基础。
人体出生后,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以滋养先天之气。这就是后天之气的来源,又称“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来源于食物的养分和吸入体内的新鲜空气。
其实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只是气的两种物质来源。气的生成过程还涉及到其他脏腑。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影响着气的生成。
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不同脏腑的气,其功能也不同。一般来说,气有五种生理功能。
1.推进功能
气是人体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可以刺激和维持脏腑及其他器官的生理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气被称为生命之根。不同脏腑的气,其功能也不同。例如,肾气促进身体发育和生殖,化水纳肺气;心气行血;肺气主呼吸,调水道;脾气主血,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肝气通过疏导气机,调节各种功能。气机升衰,会导致脏腑及其他脏腑功能减退,出现各种虚证问题。
2. 保温功能
气温暖身体,是体内热能的来源。对于维持正常体温,保证各脏器、器官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气能温暖身体,其性质与阳相似。所以这种温暖身体的气叫做“阳气”。五脏各有阳气。比如,心阳温通血脉,活血化瘀;肺阳温养肌肤肌肉间隙,防止外邪侵袭机体;脾阳温化水谷,促进消化吸收;肝阳蒸熏气,促进五脏六腑气化。肾阳暖命门,刺激繁殖并转化水。如果气的温煦功能减弱,就会导致内寒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活。
3、保护功能
气可以保护身体,抵抗各种邪气的侵袭,预防疾病。对于致病因素而言,保护人体的气称为“正气”;或“真气”。正气的作用是保护周身不受邪气侵袭,并在邪气侵入体内或发病后,对抗邪气,促进疾病痊愈。如果气的护卫功能减弱,主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邪气侵袭。
4、固定功能
固气是指气能收敛、控制血液、津液、精液等液体物质,使其不致流失。具体来说,气固血是指气使血液在脉管内流动,不让其流出脉管外。气固汗、尿、唾,是指气控制这些液体的分泌和排泄,以限制排泄,防止流失。气固精,是指气平衡性功能,防止遗精。另外,排便和脏腑的位置也受气固着作用的影响。如果气的固定功能减弱,就会导致气血、津液、精液的流失。气固虚弱,还可导致久泻、大小便失禁、脱肛、子宫下垂等。
5、行气功能
气化是指气运行所引起的变化,是生命产生、发展、盛衰的根本原因。与气化有关的生命活动可分为三类。首先,人体通过食物和呼吸从外界吸收营养,转化为人体必需的精、气、血、津液。其次,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之间的相互促进,是生命的自动调节、改善和平衡的过程。第三,生命过程中废物、浊气排出体外。如果气化减弱,整个生命过程就会紊乱或衰退,导致各种疾病。气化衰弱,甚至导致死亡。
气的移动方式
气的运动称为气的活动。它包括上升、下降、退出、进入四种形式。气向上则为上升,气向下则为下降。升与降虽相反,但可以相互转化。当气上升到最高点时,它开始下降。这种转变被称为“极端上升转变为下降”。当气下降到最低点时,它开始上升。这种转变被称为“极端下降变成上升”。这是正常情况下气的上下运动。
进出,两种相反的气运方式,交替发生。当气向外(出去)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开始内敛(进来)。当气向内收敛(进来)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开始向外散去(出去)。这是正常情况下气的外在和内在的运行。
升、降、进、出,是阴阳运动的两种形式,相互配合。例如,上升、外出的活动属于阳;降入之活动,属阴。因此,出去时坐标上升,进来时坐标下降。
气的升、降、出入的活动,都是由脏腑、经络来完成的。每个脏腑或脏腑的气运行方式可能与其他脏腑不同。例如肝气上行、肺气下行、脾气上行、胃气下行等。脏腑虽气运行方式不同。 ,相互协调,形成特殊的气机调节系统。例如,肝、肺升降相互制约但相互协调;脾胃相通,升降等相互配合,经络是气运行的重要通道。随着经络运行方向的不同,气的升降活动也变得不同。脏腑经络由内而外,经络之气随之向外流动。如果经络是从身体的外部走向内部,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会从外部流向内部。如果经络是从头到下的,那么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会相应地从上流到下。如果经络是从脚部向上走的,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一定会向上流动。如果经络是从头到下的,那么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会相应地从上流到下。如果经络是从脚部向上走的,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一定会向上流动。如果经络是从头到下的,那么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会相应地从上流到下。如果经络是从脚部向上走的,这些经络中的气就一定会向上流动。
气的升降、进出的活动对生命非常重要。如果这些气的活动正常,那么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正常。如果这些活动出现异常,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紊乱。如果这些气的活动停止,就会死亡
气的分类及其产生、分布和功能特点
气有多种分类和名称。通常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元气)
元气又称元气、真气,是人体最本质的气,是生命的根本。
元气的产生 元气
主要来自于怀孕时父母的肾气。所以中医通常称元气为“先天之气”。元气的力量和数量在出生后就已经固定了。但出生后元气仍需进一步滋养、充实,才能分布全身,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由脾胃提供的食粮营养所化生的元气,称为“后天之气”。元气的分布
元气藏于肾,通过三焦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脾胃所提供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元气,必须储存于肾,才能布布全身。元气虽然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它的根源却是从肾开始的。元气的功能特点
元气具有气的共同功能,如行、温、护、固、化等,元气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不同。肾中元气的特性包括三个方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机体的生殖功能;行气调节水液代谢和小便排泄;固定精子,吸入新鲜空气,保证肾的藏精纳气功能。元气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温煦、推动各脏腑,使其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肺主呼吸;心主血;肝主疏泄;胃负责受纳、消化等,这些都是元气作用于脏腑的具体表现。因此,元气是人体的正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元气的状态决定生命的状态。
宗气(胸气)
胸气是人体精气的一种。由于它是出生后产生的,所以它是一种后天精气。胸气积于胸中。从胸中运出,分为营气和卫气,分布全身。
胸气的产生
胸气是由肺吸入的新鲜之气与脾吸收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而产生的。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影响胸气的生成。胸气的分布
由于胸气蕴藏于胸中,故胸称为“气海”。因心、肺位于胸中,胸气注入心、肺,流于脉管、呼吸道。所以胸气的状态影响着心脉、肺、呼吸道的功能。胸气的功能特点
胸气有两个功能。一是温养心脉,维持其行气血的功能。二是温养肺、上呼吸道,维持其主呼吸、发声的功能。如果胸气不足,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声音微弱等症状。
营气(营气)和卫气(卫气)
营气和卫气均来自于胸气,二者的产生和运行密切相关。营气属于阴,卫气属于阳。故营气、卫气又称营阴、卫阳。
营气、卫气的产生
营气、卫气均来自于胸气。胸气以营气和卫气的形式从胸腔流向全身。从产生上来说,营气和卫气与胸气一样,都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吸收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产生的。唯一的区别在于食物的营养成分。营气来自于食物营养素中“最本质的部分”,卫气来自于食物营养素中“最活跃、最有力的部分”。营气与卫气的分布
营气与卫气的性质不同。前者属阴,行于脉内;后者属阴,行于脉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营气分布于脏腑,卫气分布于体表。当然,脏腑有卫气,表面有营气。但营气主要运行于脏腑内部,卫气主要运行于表层。营气与卫气的功能特点
营气与卫气的功能特点是不同的。营气的功能特点是化为血液,滋养全身,特别是滋养脏腑,维持其生理功能。卫气的功能特点是温养固表,尤其是温补筋表、调汗以祛邪。卫气属阳。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温暖身体。但它可以调节汗液,排出过多的阳热,以保持体温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