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互联网“触电” 丽江小村“银发族”组团出道

要说这西南风雨,岁月山河,
吹拉弹唱,美了多少人间传说。
话说那清水滇剧,雅俗共赏惊风华;
再听那洞经奏响,乐器之声动山河;
还看那边陲小镇,崇文之风传八方;
且吟那古村风韵,新老相携云传播;
可年岁日久,传说都只存于书里听说。
茶碗一落,醒目拍桌,
请各位看官细听分说!

01.有客来,小村故事拉开帷幕
话说崇武年间,明洪武帝实施“寓兵于农,屯民实边”,调派大量军户、民户进入永胜屯田戍守,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调卫”,而初期的边屯文化也就由此而来,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在西南边陲尚有一小镇,名“清水驿”,即为现在的“清水村”。

何为驿站?有资料记载,明永乐二年时,云南布政司在澜沧卫设驿站,一个设在卫城北胜,另一个就在清水驿,因此清水村成为了丽江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官方乡间驿站,民间也称之为“清邑”。

在当时来说,从边疆沃土拓荒之早和中原汉文化积淀之深;从人才开发之多及自然村落绵延之大等诸多方面来看,清水村都是当之无愧的云南边屯文化重镇。
村子里的先人大部分是在战乱年间流落或迁移至此,更渴求一方乐土能让他们安身立命,因此清水村特别重视“古风尤甚,中庸孝义犹如中土”的环境塑造,促进了清水当地崇文之风。
要说这清水村耕读文化有多牛,那就不得不说说“一村四进士”!
在清朝的时候,一村四进士可比现在考上清华和北大还要牛,毕竟据《云南明清进士录》记载,在明清科举中,永北府殿试中进士仅有7名,而清水驿就占据4名席位,这样的成就在全国都绝无仅有。
同时,《永胜县志》中也记载有“时乡村小肆举贡生员之多,为滇西北冠”,清邑因此被誉为“文风之地”、“科甲之乡”。

有一句老话叫“人杰地灵”,对清水村来说,“地灵人杰”也许更加确切。浓郁的人文气息给了清水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最好的支持。

时至今日,清水村依旧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从滇剧、花灯戏、洞经音乐再到古建筑、古文化,小村之下皆是宝藏。
02.戏幕起,清水之声华丽开场
“咿......呀......”,街边戏台上人影错落,台下传来了阵阵掌声,行走在古村青石板路,亭台楼阁间能看到自乾隆年间就存在的戏台,台上的滇戏之声经年以来从未断绝,延续到如今。

滇剧是永胜清水村的传统戏剧,也是村子兴衰起落的象征,起起伏伏间戏唱了百年,村子也存在了百年,清水滇剧的历史几乎和云南滇剧的历史同步。
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花灯和洞经赋予了清水滇剧新的生命力,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台上唱戏的,是清水村滇剧团的团长彭若美。她在小镇里开着一家杂货小店,不唱戏的日子里,彭若美是村子里干活利落,热情开朗的老板娘,换上戏服,她就是那风姿绰约的梨园名角,举手投足间端的是妩媚多情。

清水人爱唱戏,也爱听戏,如今在古村里的滇剧团就有27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最热闹的时候,村里古戏台会有上百场演出。
而对于彭若美来说,云南公共文化云带来的清水之声,为她带来了另一种艺术展现方式。
为滇戏伴奏的,是清朝就存在的洞经音乐,闲时拨弄,唱时演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洞经音乐自明末传到云南,其音乐特色具有宫廷音乐孑遗、江南丝竹风韵和民族民间小曲。清朝末年,由于大批官绅文人的加盟,洞经音乐受到了汉人和当地纳西族的影响,开始成立专门的洞经会,纳西族民间亦将其称作“文人会”。民国以后则通将此类组织称作“乐会”或“古乐会”。
至今为止,洞经音乐沿用汉语命名,无纳西语称谓,成为了明清以来汉族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互接纳、互惠互利及高度文化认同的体现。
村里老人儿黄人虎,弹奏的一手好洞经,可他会的却不止于此。不拉琴的时候,他是最好的翻译。

满身的岁月痕迹,张嘴却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威武,言谈举止间端的是满满的国际范。满头须发皆白,拉着古老的乐器,弹奏响起岁月古声,可听得是international radio,玩的是最in的短视频。

古老乐器在他手里散发了新的光芒,戏台旁一坐,手里的琴一拨,好戏就从他开场。
在这个卧虎藏龙的小山村里,黄云禄是个不普通的剃头匠,手里不仅能握住推子,还能握住PVC管做的笛子。

一曲《沧海一声笑》曲调悠扬,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间百事不过浪潮涛涛。收起笛子,他是理发店里平凡的老黄,拿起笛子,他是这场音乐江湖里最时尚的弄潮儿。
当丽江清水小村的银发族决定组团出道,古老艺术邂逅新的表演渠道,曲艺流转间文化传承有了新模样。
03.旧与新,文化传播“火”起来
诸位可知,何为文化传播?
旧时,文化的传播渠道来源于口口相传,立足于史书古籍;如今,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带来了全新的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从单一向多元化转折。

文化传承迎来了新的春天,文化传播新形势蔚然成林。一个简单的视频,一个联网的手机,就能让原来无畏巷子深的文化瑰宝,成为网络热门“网红”。
人守礼,文守信,民族血脉文化绵延千里。人文里,山水间,西南文明落笔绘华夏骨气。

滇戏、花灯、洞经和村子里留存的文化古迹,都是清水村的边屯文化基因。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农耕文明的一度辉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共同繁荣,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交流与促进,也为边屯文化注入了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

耕读传家是边屯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清水村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清水人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是清水村的文化传承却还是百年如一。
武侠小说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可传承从来不会因为岁月变迁和社会更迭而断绝。

几世纪百年里,边屯文化历经风雨,古戏台烟雨楼阁里,多少“老带新”,史书见证了当地文化的衰落又崛起,而如今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全新载体。
然,清水崇文之风如何浸润四野?
与互联网“触电”的清水银发族如何破圈出道?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