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史·甲越春秋(6)流放武田信虎

2023-02-20 14:52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武田家的政变

 

六月四日,武田信虎与嫡子武田晴信一同率军返回了甲府。六月十四日,结束了信浓国战事的武田信虎决定前往骏河国会见女婿今川义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高白斋记》中的记载,武田信虎这次前往骏河国其实是秘密行动,只有少部分信虎的亲信才知道这回事。那么,武田信虎究竟在防着什么人呢?实际上,武田信虎提防的很可能便是近两年来在家中逐渐抬头的嫡子武田晴信及其支持者们。然而,让武田信虎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信驹井政武(高白斋)却背叛了自己。

六月十六日,驹井政武将武田信虎前往骏河国的消息告知了武田晴信等人,随后武田晴信便在甲府召集了一批重臣,宣布自己将取代父亲信虎出任武田家家督之事。次日,武田晴信在武田家家臣们的簇拥下进入了踯躅崎馆,随后便以武田家家督的名义派遣足轻部队前往甲斐国、骏河国边境封锁道路,防止武田信虎归国,流放武田信虎之事也从这天开始传遍了武田家的各处领地。

令人意外的是,甲斐国的武士、百姓们对武田家的政变竟然十分支持,人们不分男女老幼,不分高低贵贱,纷纷互相道贺庆祝。武田晴信发动政变以后,与战国时代其他家族的父子对立不同,武田家的家臣们竟然无一人站在武田信虎的一边与晴信对立。可以看出,让武田家走向战国大名化的武田信虎在领国内并不十分得人心。

 

《甲阳军鉴》中的政变

 

根据《甲阳军鉴》的记载,武田信虎之所以被流放,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武田信虎的恶行以及武田家的父子不和导致。在《甲阳军鉴》中,由于武田晴信察觉到了民众的苦难,多次向父亲提出谏言,因而触怒了武田信虎。

天文七年(误,天文十年)正月一日,按照惯例武田信虎将在新年中将杯子赐给自己的继承人,但是这年武田信虎却没有将杯子赐给武田晴信,而是给了晴信的弟弟武田信繁。此后,武田信虎便派遣使者三度前往武田晴信处,借口说今川义元是个很杰出的武士,让武田晴信前往骏河国住上一年半载,向姐夫好好学习怎么当一个家督。武田信虎三次派出的使者分别是重臣板垣信方、甘利虎泰以及饭富虎昌,然而这三位家臣早已对武田信虎的行为不满,因而在心中早已倾心于武田晴信。

在武田信虎前往骏河国以后,他下令让武田晴信在自己之后出发。为了防止武田晴信有异动,武田信虎下令让武田信繁留守踯躅崎馆,而武田晴信则从踯躅崎馆迁出,居住在甘利虎泰、板垣信方、饭富虎昌三人的监视下。甘利、板垣、饭富三人察觉到武田信虎想要流放武田晴信,十分纠结。最终,甘利虎泰在八幡大菩萨、御旗、楯无前立誓并占卜,在得到了大吉的结果以后,他找来了板垣信方、饭富虎昌,说服二人站在武田晴信的一边。而板垣信方、饭富虎昌二人其实私下早就与武田晴信有往来,三人一合计,便决定拥戴武田晴信出任武田家家督,将武田信虎流放。在武田晴信发动政变后,武田信虎无法返回甲斐国,随行的三十骑家臣的家属也被武田晴信扣为人质,便纷纷背离了武田信虎返回了甲斐国。

另外一方面,武田晴信开始与姐夫今川义元联络,希望这次政变能够得到今川家的支持。今川义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一旦武田信虎失去家督之位,年轻的武田晴信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武田家此后肯定就会变成今川家的小弟,因此决定支持武田晴信。

在《甲阳军鉴》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武田信虎的恶行,还在末书的《信虎公御不行仪七条之事》中进行罗列,以此来说明武田信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武田信虎为了观察女性是怎样生育的,多次将怀孕的女子招致踯躅崎馆之中,将孕妇的肚子剖开,观察在不同时期的胎儿发育情况。

二、武田信虎喜欢强行霸占家臣、百姓的女儿或者妻子,将他们掳掠至踯躅崎馆奸淫,玩腻了之后又赐给自己的家臣。

三、在武田信虎占有的这些女子之中,其中也有不少得到宠信的女子,如果这些女子的村落和邻村起了冲突,武田信虎便会罔顾事实偏袒一方。

四、武田家的家臣们伴君如伴虎,即便是昨日被表扬过的家臣,在第二天也有可能被武田信虎流放。

五、甲斐国的国人中,有不少名门家中都收藏着名刀或者胁差,武田信虎在攻灭这些家族之后,将这些名刀占有,并用这些名刀亲自杀死了许多不服从自己的人,当刀出现一些损毁时,武田信虎便任意丢弃它们。

另外,《甲阳军鉴》的末书中还提到,武田信虎并不喜欢嫡子武田晴信,而是更加偏爱小儿子武田信繁。据说在武田晴信十四岁、武田信繁十三岁时,武田信虎曾在踯躅崎馆的马房前,命兄弟二人在此砍尸体试刀。武田信繁很快就将尸体一刀两断,而武田晴信却迟迟不愿意动手,导致武田信虎非常不满,家臣们也纷纷嘲笑武田晴信的懦弱,只有甘利虎泰、小山田虎满两个人看出了武田晴信具备的人君器量,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除了试刀外,武田晴信在训练骑马时曾经从马上摔下,练习游泳时差点溺水,这些都让武田信虎认为晴信不如弟弟信繁。在武田晴信向武田信虎讨要名马鬼鹿毛时,晴信被武田信虎大骂了一顿,再加上海之口城合战时武田晴信的成功让信虎十分丢脸,因此父子二人便出现了隔阂。

 

流放信虎的原因

 

虽然《甲阳军鉴》对武田信虎的恶行及武田家父子不和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在同时代的史料中,并没有见到关于武田信虎的恶行或者父子不和迹象。反之,无论是武田晴信的任官叙爵,还是从武田信虎每次出阵都带着晴信同行,都能发现武田信虎其实一直都是将武田晴信当做自己的继承人重点培养的。那么,父子二人为何最终会走向陌路呢?

实际上,从同时代的史料来看,武田信虎得罪家臣、百姓的“恶行”其实并非是《甲阳军鉴》记载中那样的商纣王式残暴,而是不尽如人意的天灾以及作为“猛将”的武田信虎的穷兵黩武。

根据《盐山向岳禅庵小年代记》、《胜山记》等史料的记载,从武田信虎继承家督的永正四年(1507年)开始至被流放的天文十年(1541年)的三十五年期间,有十七年都发生了洪水、雪灾、台风、地震、干旱等天灾,有十四年都因为天灾或者战乱而导致甲斐国作物歉收,从而爆发了饥荒。也就是说,武田信虎时代的武田家,每隔两年就要众志成城,抗洪/雪/震/台/旱救灾,每隔三年就要发生一次歉收和饥荒。战争以及天灾让甲斐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一旦战场上死亡的尸体及饿死百姓的尸体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置,国内又会爆发瘟疫。

作为一国守护的武田信虎并不是没有察觉到领主和百姓们的怨念,因此在享禄元年(1528年)武田家颁布了德政令,宣布免掉百姓们的债务。然而,就在德政令颁布的第二年,武田家就与郡内小山田家对立,武田信虎封锁了通往郡内的道路,导致郡内的物价再次暴涨,尤其是老百姓们的主食小麦,其售价一度超过了米价。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武田信虎还不断地对国内征税,大肆修筑新根据地踯躅崎馆,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在永正十七年(1520年)平定大井、今井、栗原三国人之乱后,武田信虎便为了复兴领地开始对领内征税。次年大永元年(1521年),今川军入侵甲斐国,武田信虎在击败今川军后,于次年又开始征收栋别钱。当时甲斐国刚经历几场大战,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因此武田信虎为了复兴领地进行的征税在住民们看来就是所谓的横征暴敛。

此外,在武田信虎统治的三十五年中,有二十六年都在打仗,自然让中下层领主和百姓们感到十分疲敝。实际上,天文九年(1540年)春夏两季时,甲斐国虽然发生了瘟疫和暴雨,但是因为夏麦的丰收,国内物价还算稳定。等到了八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几乎摧毁了百姓们的所有农田,后半年甲斐国便出现了粮食不足的情况。

在《胜山记》的记载中,由于前一年的台风,天文十年(1541年)春季甲斐国发生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饥荒,四处都能看到饿死的人和马匹,更夸张地形容一千人中只有一个人在饥荒中幸存。而武田信虎不开仓放粮救灾不说,还不断地催促郡内领主出兵信浓国,导致领主们对此怨声载道。

天文十年的大饥荒让甲斐国的住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而武田信虎却不顾国内的灾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信浓国发动战争,引起了家臣们和百姓们的极大不满。要知道,当时人们都认为天灾是因为领主的“不德”导致上天降下的天罚,连武田信昌这样的中兴之主在地震之后都晓得要老老实实退居二线,而武田信虎在天灾之后非但没有引咎退位,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家臣、百姓们对武田信虎的不满到达了临界点。

武田信虎没有察觉到这回事,但是武田晴信却察觉到了。因此,与其说流放武田信虎的家臣们是“武田晴信派”,倒不如说这些家臣们其实是被逼到武田晴信一方的“反信虎派”,如果武田晴信也继续着父亲信虎的路线,迟早也会落得一样的下场。也正是由于武田信虎被流放这回事,让武田晴信感受到了什么叫“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始重视领地内的民生。在武田信虎被流放后,百姓们弹冠相庆,《王代记》中表示武田晴信出任家督之后,甲斐国终于“达成了一国平均安全”。

公正地说,武田信虎的错并不在于他的路线错误,而在于他的操之过急。武田晴信继承家督之后,继续着武田信虎时代的向信浓国扩张的路线,并未放缓对外的战争。可是,为什么武田晴信时代的对外战争不会引起家臣和百姓们的反感呢?这主要还是得感谢武田信虎。

在武田信虎时代的战争大多数都是为了统一甲斐国或者抵抗外来侵略者而进行的,消耗的都是甲斐国自身的国力。只有在天文九年、十年入侵佐久郡的战争时,武田家才真正从对外战争中获利。然而,武田信虎还来不及消化这些靠战争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就被家臣们给流放了。等到了武田晴信的时代,甲斐国已经在信虎时代就摆脱了内乱和外敌入侵的威胁,可以专心进行对外战争。虽然晴信时代的甲斐国时不时也会发生天灾和歉收,但是由于武田家不断地掠夺信浓国的财富与粮食,使得甲斐国内并未出现信虎时代暴涨的物价和饥荒,将甲斐国内的危机转移到了敌对势力的领地里。

如果武田信虎没有统一甲斐国并击退外敌的话,武田晴信时代的甲斐国不可能会如此安定,武田家自然也无法将领内矛盾转移到他国,只会在不断的战争中消亡。从这一点来看,武田信虎才是武田家称霸东国的奠基之人,并且为此背负上了许多骂名。

 

被流放后的武田信虎

 

武田信虎被流放以后,随行家臣仅有土屋昌远一人继续追随左右。土屋昌远的父亲土屋信远是武田信昌的女婿,因此土屋昌远其实是武田信虎的从兄弟,在信虎时代一直追随信虎四处作战。在武田信虎被流放骏河国以后,土屋昌远没有返回甲斐国,而是一直侍奉武田信虎。等到武田信虎上洛出仕幕府将军足利义辉时,土屋昌远也随其同行,并在战争中立功,受到了足利义辉的奖赏。此后,土屋昌远随着武田信虎一同返回信浓国,在武田信虎死后一度前往高野山,最终又前往伊豆国的真光院出家,于天正三年(1575年)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令人意外的是,武田信虎被流放当年四十四岁,大概是厌倦了战争生活吧,正当壮年的武田信虎却没有选择同武田晴信对抗,而是老老实实地在今川家拜领了领地隐居,并抚养随自己一同居住在骏河国的儿子武田信友,开创了所谓的“骏河武田家”。武田信友出生的时期不明,在《甲阳军鉴》的记载中,武田信友是武田信虎被流放到骏河国后才生下的。然而,武田信友之子武田信尧出生于天文二十三年,如此逆推的话,武田信友生子时年仅十三岁,即便在战国时代的日本,也有些太早了,因此也有学者提出武田信友的年纪其实要更大一些。

天文十二年(1543年)五月,武田信虎离开骏府前往京都游玩。六月二十七日,武田信虎在京都和本愿寺证如、三好政长等人会面,三好政长还将自己的爱刀“左文字”送给了信虎。此后,武田信虎又前往高野山参拜,并在八月九日进入奈良游玩,之后便返回了骏河国。

根据《言继卿记》的记载,弘治三年(1557年)二月二十五日,公卿山科言继和三条实澄前往骏河国,与今川义元、氏真父子一同举办了连歌会。山科言继在日记中写到,参加连歌会的人有“实澄、言继、今川义元、氏真、总持院胜路上人、富樫二郎、武田左京亮……”,武田左京亮指的便是武田信虎的儿子武田信友,而富樫二郎是加贺国守护富樫一族出身。在武田信友之后,便是葛山氏元等今川家一门及朝比奈等重臣,说明武田信友和富樫二郎当时在今川家的地位是低于今川义元、氏真父子,但是高于今川家一门众和重臣。

由于女儿定惠院和孙女成隆院在天文十九年(1550年)时相继去世,武田信虎觉得在骏河国居住也没什么意思了,因此在这期间将骏河武田家的家督之位让给了儿子武田信友,这也是为什么武田信虎没有参加连歌会的原因。

在举行连歌会的同年,武田信虎再次前往京都,出仕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并在京都定居了下来。永禄二年(1559年)八月一日,幕府举行了名为“八朔祝仪”的活动,山科言继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次活动的参与人的名字,在山科言继等公家之后的,便是“外样武田入道”,指的便是武田信虎。而足利义辉的近臣大馆晴光、伊势贞孝等人的名字反而在武田信虎的后面,说明武田信虎是以守护家格出仕幕府将军,并获得了幕府内部的武家笔头的地位。

 

信虎的最后时光

 

永禄三年(1560年)五月,在女婿今川义元于桶狭间战死以后,武田信虎才急匆匆地返回了骏河国。此后武田信虎一度在京都、骏河之间短暂地往返,最终在永禄五年至六年(1562年至1563年)间重新返回京都,陪伴在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左右。

弘治末年至永禄年间,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不断地命令各国大名举兵上洛,包括织田信长、长尾景虎、南部信直、一色义龙(斋藤)等等,身为幕府重臣的武田信虎很可能在这时期与这些战国大名们有了往来。由于武田信虎被将军足利义辉重用,再加上武田晴信对父亲也有些愧疚,父子二人在永禄年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暧昧起来,武田信虎也开始为武田家在朝廷和幕府之间来回奔波。无论父子之前有着怎样的矛盾,武田信虎、晴信父子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壮大甲斐武田家。

在《甲阳军鉴》、《松平记》的记载中,武田信虎在今川义元战死以后,认为今川氏真并没有能力统率今川家,便与武田晴信联络,希望武田家能够夺取今川家的领地。此后,武田信虎四处扩张人脉,想在武田军入侵骏河国时能够有当地武士的支持。然而,武田信虎的动向被今川氏真察觉,担心被今川家讨伐的武田信虎便离开了骏河国,逃往京都避难。

遗憾的是,军记物中的记载并没有同时代史料可以佐证,并且在武田信虎前往京都之后,武田信友领导的骏河武田家也依然存在,因此这些事情的真实性便大打折扣。实际上,武田信虎一直在京都呆到了永禄八年(1565年)左右,同年五月十九日,京都发生了“永禄之变”,三好义继发兵攻打幕府,杀死了幕府将军足利义辉。政治嗅觉敏锐的武田信虎在“永禄之变”的前后及时离开了京都避难,因此躲过了一劫,没有与足利义辉一同殒命。

三好家在杀死足利义辉后拥立足利义荣为新任幕府将军,但是武田信虎却没有出仕足利义荣,反而在织田信长拥戴足利义辉的弟弟足利义昭上洛之后出仕足利义昭。彼时的织田家与武田家是同盟关系,再加上武田家灭亡今川家以后,武田晴信并没有断绝父亲的财路,因此武田信虎在京都也算是如鱼得水。

然而,元龟三年(1572年)十月,武田家与织田家决裂,武田晴信率领大军侵入织田、德川两家的领地,惹怒了织田信长。为此,足利义昭派遣近臣上野秀政前往武田家调解,但是却被武田晴信拒绝。十二月二十二日,席卷远江国、三河国的武田军在三方原合战中击败了织田·德川联军,武田信虎在京都的地位顿时变得十分尴尬了起来。

天正元年(1573年)正月以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和织田信长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二月十三日,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断交,举兵讨伐织田家。在当时的幕府之中,有过战阵经验且称得上“名将”、“猛将”的也只有年过古稀的武田信虎了,因此足利义昭命令武田信虎进入近江国的甲贺郡,与六角承祯一同举兵。织田信长为此大为烦恼,写信给细川藤孝表示武田父子搞得眼下的局势十分不乐观。

四月,随着武田晴信的病逝,织田信长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同月,六角承祯在与织田军的合战中落入下风,足利义昭也在武田晴信已死的传言中与织田信长和谈,武田信虎再次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便没有从近江国返回京都,而是直接一路溜回了信浓国。由于孙子武田胜赖刚刚继承家督,家中局势尚且十分不稳定,因此武田胜赖没有让爷爷武田信虎返回甲斐国,而是让他在自己的旧领信浓国高远城居住。天正二年(1574年)三月,武田信虎在信浓国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这位为武田家的称霸奔波了一生的武田家家督,终于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日本战国史·甲越春秋(6)流放武田信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