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没什么比这些更重要!
在护肤坑里摸(dao)爬(chu)滚(cai)打(lei)多年,自己的皮肤明显改善后,就常被身边的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
我听说洗面奶必须要用起泡的才能洗得干净?什么面膜补水效果比较好?最近脸太干了,想补补水。
又或者:
你能给我推荐一套xx产品吗?听说xx产品挺好用的,我能用吗?
亦或是:
我想祛痘祛痘印,脸总是出油,肤色也暗暗的,想更白点。还有黑头有点多,毛孔有点大,你能不能给我推荐点产品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啊?
……

每次听到这些问题,总有一堆护肤观念想帮他们“纠正”,有一堆护肤方法想告诉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开口,然后就有了这篇小白护理文。
如果你或是你身边的朋友常有这样护肤问题,那么这篇文章也许会帮到你们。

很多人爱美之心崛起,关注护肤美妆,大多在高中或大学,就当以为自己马上可以护肤变得美美美的时候:
某些ba姐、屈x氏ba姐带着她的KPI出现了;
朋友圈代x带着她高糊的宣传图出现了;

小x书、x音上的大v带着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出现了;
x妆网的某些营销人员甚至在你的大学中扫楼,让你扔掉手中那瓶一晃就有泡的化妆水,对你说你化妆柜上的产品都有问题,要全部换掉。
他们出现在你的虚拟和现实生活中,360°无死角地向你传输所谓的“护肤”理论,最后献上无所不能、一瓶抵七瓶的“护肤品”。
这些说法不一,看似有道理的理论,加上各位营销知心姐姐般的耐心指导,不仅让你与“让自己的皮肤变好”的目标背道而驰,还让你对护肤这件事更困惑——明明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做了,该买的产品也买了,为啥皮肤还是那么差?
比如有的人说你长痘是因为皮肤太脏!一定要深度清洁,去角质,做二次清洁。而有的人则说长痘是因为你的肌肤缺水啦,水油不平衡,一定要多敷面膜补水,长痘的地方要湿敷!
一时间,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总之,他们口中的护肤无非是:只要你能清洁到位,湿敷和敷面膜足够勤快,就能解决一切皮肤问题。
先不说别的,看看下面常见的护肤误区,你占了几条:

(憋问我为啥知道那么多常见误区,毕竟,这些雷,我都踩过……)
容易踏入误区的原因之一,是不清楚护肤的原理和步骤,以致于每次看到xx产品花里胡哨的对比效果和逻辑上看似说得通的理论,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想要避免再次踏入护肤误区,找到合适的产品也很简单,首先,我们得先认清自己的肤质和诉求。

最初护肤时,很多人纠结于“买哪套产品”,却从不考虑自己的肤质,但实际上,肤质是护肤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不同的肤质,其外观特点不同,在护理时的侧重点也不同。
相比不油不干的中性皮,天生角质层含水量较低的干皮,很容易出现干燥起皮的情况,这时候加强保湿很有必要。
而对于油脂分泌旺盛的油皮来说,护理的重心可能更偏向于控油,以及因出油等因素造成的痘痘(即痤疮)、毛孔粗大等问题。

除去上面三种常见的肤质外,大多数人是混合肤质——即T区(额头及鼻周)易出油,U区(两颊及下巴)干燥。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分区护理,T区适当控油,U区适当加强保湿。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另一种“肤质”外油内干——一边疯狂出油,一边疯狂起皮。
严格的说,这并不是一种肤质,而是一种皮肤状态,通俗来说就是在“油皮”的基础上,面部敏感,更易出现泛红、起皮、刺痛的情况。这时候如果用强力清洁控油,用湿敷/面膜解决起皮问题,很有可能会越作越糟糕。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正常洁面后,不涂抹任何护肤产品,等待15min后,若你的面部能观察到明显的油光,基本可以认为自己是油皮,而若感到面部紧绷,则可能是干性肌肤。若不干不油,可能偏向中性肌肤。若是T区油,U区干燥/不干燥,则可能是混油/混干皮。
此外,不同年龄,护理重点也略有不同:
20岁前,重点关注两颊和额头,做好保湿或是控油工作;20岁~30岁,记得加强眼周护理;30岁~40岁,眼睛下方的肌肤状态,是年龄的重要反光板,皱纹、眼袋凸显得会更厉害,想要改善可以适当寻求医美帮助;40岁之后,法令纹和嘴角纹也要重点护理起来。
好,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肤质和护理重点(便于预防),下面再来看护肤的诉求。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明白自己的诉求,而是诉求太多。
以油痘皮朋友为例,她可能既想祛痘、又想祛红红的痘印。还想让脸看起来更白,而不是又油又暗。想控油,但脸起皮会加重,保湿吧,起皮是好了点,但出油又加重了……
那也想做,这也想做,到了最后反而不知道该先从哪里改善。

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疏平常,因为大家都想快点让自己全面提升。全面提升也不是不可能实现,但当我们面对多种护肤诉求时,要学会分出优先级,期望一蹴而就的全面提升,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健康的皮肤,是一切的根本。
如果你有痤疮、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或是过敏等皮肤疾病时,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护肤方法”,否则你可能会像我一样把护肤路走成盘山公路……还会无止尽地拉长战线。
是的,护肤品无法治疗皮肤病。那些打着能够治好皮肤病旗号的产品,多半不靠谱。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皮肤问题是否为皮肤病,还请移步医院,交由医生诊断,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其次,做好基础护理:适度的清洁、合理的保湿,以及加强防晒。
皮肤作为人体第一大器官,起着保护和防御的作用,日常不正确的护肤,可能会对这层保护屏障造成损伤,比如为了控油而重复使用清洁产品,但又不注重保湿,等到起皮时才开始用面膜敷面急救,日常防晒也是马马虎虎。等到皮肤感到变差时,皮肤屏障已经被破坏得七七八八。破坏容易,重建不易。
所以,坚持基础护理三部曲,基本就能拿到95分了,这也是很多医生反复强调的几点。
最后,在皮肤健康、基础护理到位的情况下,再做提升工作。
比如很多同学的祛痘印、美白、抗老等诉求,在这阶段可以慢慢做起来。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进阶护理时,一次不要叠加超过两种功效型产品,避免因皮肤接收信号紊乱而造成皮肤炎症。使用猛药提升时,最好循序渐进,降低可能的刺激。
现在,你清楚了自己的肤质和诉求,以及知道了该如何划分诉求的优先级,再参考一些成分表,基本可以据此来选择和尝试自己合适的产品。

护肤,大家习惯性的着眼于功效,其中美白、抗老是最受大家追捧的,一聊到基础护肤,往往对此嗤之以鼻。
可因基础护肤错误而加重皮肤问题的比比皆是。它是看着最不起眼但又最重要,且最容易产生误区的一项。
既然那么重要,应该怎么做呢?
先来说清洁,最常见的说法就是“长痘/有斑/黑/出油”都是因为清洁不够导致的。这造成了很多人无论化不化妆都要卸妆洗一遍,洁面再洗一遍,甚至还要祛祛角质,用用洁面刷。
折腾一通,痘和斑没祛掉,皮肤屏障被破坏,脸更泛红起皮刺痛了。

实际上,清洁的作用主要是洗去表面的灰尘污垢,以及多余的油脂,它并不能帮我们祛痘或淡斑。
清洁,真的没那么神奇。
同样的,清洁也没那么讲究,温水即可,什么冷热水交替洁面,非但不能缩小毛孔,甚至可能损伤皮肤,造成面部毛细血管破裂。
泡沫的多少,也和清洁力无关,无泡洁面照样能洗得很干净,洁面首选温和的氨基酸类洁面。
而保湿产品这里,误区最大的要数“湿敷/敷面膜”。
由于清洁时会带走一部分皮脂,皮肤短时间内供应不足,加上一些干皮本身角质层含水量就比较低,使用保湿产品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但长期频繁(如一周三四次及以上)的敷面膜/湿敷,可能会导致皮肤水合过度,也更加依赖外界的水分,保水能力变差,更易产生炎症,表现在面部可能是讨厌的干燥和爆痘等问题。
所以,面膜可以用来急救,但真正的保湿工作,还需要保湿产品来完成。
另外,保湿和补水也不是一回事。皮肤根本不需要“深层补水”,因为皮肤深层本来就泡在“水里”,保湿产品作用的是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就算想补,也补不进去。

手法上也没什么考究,用量足够、涂的均匀就可以了,所谓的吸收,只是配方师调配出来的肤感。所以,千万别可劲儿拍脸了。
在产品的使用搭配上,不用非得水、乳、精华、面霜来一整套,这些都是保湿产品,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叠加保湿即可。油皮坚持用“整套保湿产品” ,小心会爆痘哦。
最后,说到防晒,就难免要提到隔离霜。
我们先说结论,隔离霜,真的隔离不了啥。防晒是必须的,但隔离霜不是。
隔离霜的功能更多是保湿/修饰肤色/当做超低倍防晒,它并非你们想象中的那样无所不能,隔离各种“脏东西”。不如先从好好洗脸(但别过度)和做好防晒工作开始。

再说回防晒,防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的产生,加速皮肤老化等等。
防晒的要义是少晒或不晒,除了涂防晒霜,如果觉得涂防晒太“闷”,或是偷懒不想涂,还可以选择太阳镜、防晒服、帽子口罩等硬防晒。不建议使用带防晒值的粉底液或妆前乳代替防晒,一是防晒值太低,二是用量咱真的达不到。
以及阴天、下雨天和冬天都要记得好好防晒~冬天的雪地紫外线反射更强,而阴雨天气,UVB减弱了,但UVA可是一直都在的~尤其是有痘痘痘印的孩子,更要好好防晒预防色沉。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啦,愿你日后回过头再看这篇,护肤已胸有成竹,皮肤已宛若新生。
你在护肤路上踩过哪些坑呢?
或是看别人踩过哪些坑呢?
又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正确护肤的呢?
欢迎大家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