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超高度近视眼镜

出门时身上最贵的东西,除了手机之外,竟然是眼镜。别误会,并不是什么很时尚的眼镜,两三百的镜架而已。没错,就是那两片小小的透光片,不仅贵,而且重要程度对我而言甚至远超手机。非常不清楚的混沌DM,一旦失去眼镜就会进入完全抓瞎的状态。而我的眼镜制作周期一般都需要两周起步,因此一副备用镜是非常必要的。最近把主力眼镜摔碎了一片,修的同时,也又定做了现在在使用的第三幅眼镜。正好,针对超高度近视眼镜,简单的讲讲心得。

验光
但是,第一部分我们先不讲眼镜,而是讲讲验光。一个标准的近视验光数据,需要包含左右眼的 球镜(DS)、柱镜(DC)、轴向(°)、瞳距 四个数据。更高端的一些定制可能还会需要瞳高等数据。球镜一般写作负的两位小数,比如 -10.00,对应的是我们常说的近视度数 1000。柱镜同样写作负的两位小数,比如 -2.00,对应的是我们常说的散光度数 200。轴向一般写作一个 0 ~ 180 内的整数,对应的是散光方向,这个数据其实对散光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瞳距则一般是 32 附近的一位小数,单位是 mm。在制作高度近视镜片的时候,国标允许的误差,球镜和柱镜大约为 ±0.25,轴位大约为 ±2,瞳距大约为 ±1。因此,我们需要验光数据尽可能的准确,防止误差叠加最终导致镜片和实际需要有过大偏差而带来不适。
镜片已经很贵啦,所以验光就不要想着省钱啦。这里直接说结论,去当地最大的宝岛眼镜付费做验光就可以(真不是软广...)。基础验光一般在 30 左右,可以考虑加上视动力检查和眼底检查,这样需要一百多。高度近视眼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大,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眼睛也是很有必要的。高度近视的验光非常耗费时间,我一般都要一个多小时,这个价格算算人力成本真的不算贵了。不过要小心有很多假的宝岛眼镜,一定记得去官网验证一下。
我对比了很多渠道的验光,包括三甲医院。医院收费更贵,但是设备和验光师却并没有能提供相应的优质体验。宝岛可以提前预约,到点直接验光不需要等待太久。验光数据直接可以在 VX 查看,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广告宣传。综合体验真的非常优秀。

镜片
一般来说,这里要开始讲蔡司、依视路、尼康这些牌子的各类树脂片了。其实在各大平台也可以搜到不少对比的文章。不过实际上,这些对我都没有用。因为混沌DM真的是太混沌了,联合度数超过了这里面的基本所有品类的最大定制范围。我的三幅眼镜,两幅为东海 1.76 双非树脂镜片,分别为 USC 膜和 NRC 膜。另一副则为蔡司 1.8 球面玻璃镜片。
东海是一个国内知名度不高的日系品牌,有独家的 1.76 折射率基片(其他品牌树脂最高为 1.74)和双非的光路设计,有着最薄树脂镜片的名号。定制度数上,双非可以到最高 -20.00,单非可以到 -25.00,是超高度近视的福音了。关于膜层,既然价格已经不便宜了,肯定不考虑低端的膜层了。USC 是经典高端膜层,膜层反射颜色为绿色,主要是防紫外线和高硬度耐磨防刮。NRC 则是今年刚出的主打低反射的膜层,也不便宜。NRC 膜层反射颜色为蓝色,耐磨程度会比 USC 膜差一点,不过低反射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有更合适的效果(其实我是比较喜欢蓝色的反射光)。这俩都是可选的优质膜层。
如果不是因为蔡司的树脂镜片做不了我的度数,还是很想有一个以清晰舒适主打的蔡司镜片。为了满足想要蔡司的心愿,之前配了一个 1.8 折射率的玻璃镜片。蔡司的玻璃镜片国内没有工厂,只能是德国生产后寄到国内。对于喜欢蔡司镜头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不可多得的优点。玻璃镜片相对树脂镜片来说,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更优秀的色散表现。而且玻璃天生硬度就比树脂高很多,耐磨性能也会好很多。实际上在现有的三幅眼镜中,我还是能明显感知到玻璃镜片的视觉体验优于树脂镜片的。但是,就像你所知道的,现在你几乎见不到玻璃镜片,这是因为玻璃镜片的缺点足以毁掉所有。蔡司的玻璃镜片为球面设计,即使是 1.8 折射率,在薄度上对比东海 1.76 双非也没有优势。而如果使用 1.89 折射率的话,则会丧失色散系数的优势。此外,玻璃虽然有耐磨的优点,却也有易碎的缺点,后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加麻烦。最后,一个最最最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玻璃镜片真的太太太太重了。我在配这幅玻璃镜片时,当时的蔡司授权店显然没有足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镜架,最终的成品竟然重达 44.3g。没错,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部分了,那就是

镜架
如果你关注过你的眼镜,可能会在镜腿上找到类似这样的一串文本:43口21 143。它代表这幅镜架的镜框最大内直径为 43mm,鼻梁间距为 21mm,镜腿长度为 143mm。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两个数据,就是内框高和重量。相对于镜片来说,镜架更像是「衣服」,有非常多的材质和设计可选,价格区间也是非常大。不过对于超高度近视来说,很多设计都成了负面设计。显脸小的大框,往往意味着其包裹的镜片边缘会特别厚,并导致眼镜整体偏重和前倾。而镜架本身过多的设计也会导致眼镜本身偏重。虽然不需要很贵的镜架,但却并不意味着镜架的选择可以很随意。
在上文提到的重达 44.3g 的眼镜折磨了我几个月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开始尝试去研究其中的问题。本文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在此之后了解到的,也在某乎上认识了对高度近视眼镜颇有研究的行业工作者,后面出场的三副眼镜也都出自他的加工。这里直接总结他的经验:一般销售人员碰到高度近视,喜欢推荐 TR-90、塑料、板材的镜架,因为这样能包裹住厚厚的镜片显得尽量美观。但是这些材质的镜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出现掉色、镜腿宽松等问题,重量控制也不好。而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好的钛架,往往因为边框比较细,搭配较厚的高度近视镜片会特别不好看。因此适合高度近视的钛架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设计,除了镜框的内径要小之外,还需要边框上进行加宽加厚。
眼镜一:46口20 140,框高为 35。是开头提到的摔碎了一片后进行维修的前主力眼镜,搭配的是东海 1.76 双非 USC 膜。正是上文提到的加宽边框钛架。偏椭圆的镜框我非常喜欢(我自认还是驾驭不了更接近圆形的那些镜框)。成品重量 18.9g。

眼镜二:43口21 143,框高为 35。最新配的眼镜所使用的镜架,搭配的是东海 1.76 双非 NRC 膜。还是偏椭圆的设计,在 45 口的加宽边框钛架基础上,内置了一圈板材来让内直径进一步减小到 43。由于引入了板材重量有所增加,为了平衡前后重量也增加了镜腿的重量。最终成品重量来到了 25.1g。不过佩戴的舒适感依然还是不错的,现在也已经是新的主力眼镜了。

眼镜三:50口15 135 47口19 140。也许当时的销售已经尽力了,给我找的这幅 50 口的儿童镜架,已经是能找到的最小的了,材质为塑料(符合前面的总结)。舍不得直接废弃这对蔡司镜片,因此也拜托帮忙寻找镜架进行二次加工。受到原镜架框高 30 的限制,最终是只能选择这个镜架,依然还是加宽边框钛架。二次加工最终让整体重量从 44.3g 下降到了 37.5g,已经是非常极限的妙手回春了,佩戴的舒适感一下子上去了。虽然不如前两幅眼镜,但也不会像原来的镜架那样折磨了。如果不是二次加工的话,选择其他更小且不是方框设计的的镜架,可能能把重量控制到 35g 左右。看其他的案例,即使是用使用 1.89 折射率的玻璃镜片和 41 口的镜架,也没能让眼镜重量跌到 30g 以下。玻璃的重,永远的痛。


保养
这么贵的眼镜(三幅加起来快顶我一个 PC 主机了...)当然要尽量用得久啦。不过其实好的镜片膜层以及钛架相对来说已经比较耐折腾了。平时多注意一下放眼镜的位置,不要放在容易被人坐到,以及太高的位置(没错,那副就是放的太高了然后碰到地上摔碎了!)。清洁眼镜尽量用清水或者异丙醇,避开酒精(会腐蚀镀膜)。擦拭用无绒布,手法是沿着一个方向擦拭(不要来回擦拭)。

总结
科学验光,选合适的镜片和舒适的镜架,并且注意保养。
还有就是那句话,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

哎,上辈子造的孽,这辈子离不开眼镜。在 AR/VR/MR 终将成熟的未来,是设备想办法兼容眼镜,还是会出现全新的解决方案?总之,好好爱护你身边的高度近视患者吧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