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赛马史:1932-1983(八大竞走时期)(01:赛事背景介绍)

2023-02-28 12:37 作者:萨沙洛尔丁  | 我要投稿

想要了解这个写作企划的有关信息,请跳转到:

本篇是规则介绍。首先我需要假定阅读者对现行的日本赛马各类赛事情况等有最最基本的了解,因为本文将只着重指出1932-1983年间长期通行的与现在差异比较大的规则,以免读者在未来阅读中混淆。在1932-1983年间短期流行过的规则,将在相关赛马章节中加以解释。

在最开始,我首先解释一下自己对马名的翻译。每一匹赛马在文章中初次提及时,一般都会按照“原名(英文转写,参考翻译)”的格式给出翻译。但我不会完全采用港译和其他通行翻译。我个人的翻译原则是:首先搜集一切可能的证据给出翻译,并对照现存翻译。只要现存翻译无误,即便我认为我的翻译更贴切,也必定采纳现存翻译。反之,只要现存翻译有错,我一律修改,即使我不能找到进一步证据证明我自己的翻译正确。

通行的翻译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港译,港译往往是基于粤语的。我个人对粤语有一点了解,也并没有对粤语抱有成见,但我仍然会在我给出的翻译中优先照顾纯官话使用者,去除一切明显的粤语元素,如译音(“佐敦”和“乔丹”)和官话完全不存在的用词(“吹波糖”和“泡泡糖”)。对于官话使用者能够理解或不存在官话对应的粤语本土表达(如“乐透心”),我不会再做修正。当然,这期间的界限主要依靠我个人感觉,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未来的纪传主角们,我会在文章开始给出马名考证。并非纪传主角的马,如果不存在现有翻译,或与现有翻译差别较大,我会在他们文章内第一次出现时于文章末尾给出解释。对于需要变更通行翻译的,我会以原名(英文撰写,参考翻译/通行翻译)的格式给出。所有纪传主角在其后的其他纪传提及时仅给出我翻译的中文名,希望大家记住它们的名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会用一个专门的表格记录赛马娘角色的参考翻译和通行翻译,因此我不会再在文末解释赛马娘角色的翻译。

由于大部分通行译名是修改了拗口的冠名部分使其易于流行,或者是人为增加了本来不存在的特质,我给出的参考译名大部分都不如原译名好听。但我可以保证,我的翻译是在搜集了我能搜集到的全部资料后审慎给出的,准确性上可能会更胜一筹吧。

欢迎读者对我的翻译提出的一切意见。如果有足够证据说明我的翻译不合理,我会进行更正。

我的译名仅用于纪传写作中。如果读者想要与我交流,仍然可以自由使用通行译名,务以能相互理解为要事。接下来是规则介绍。


1.

赛事部分


赛事等级。1984年开始,日本赛马与国际接轨引入了分级制,由此才开始出现现在的所谓“G1”“G2”“jpn1”等等名词。在1983年以前,日本赛马各项赛事无等级,只有8项最重要的赛事称为“八大竞走”,一些定期举办的重要赛事称为“重赏”(含八大竞走)。在进行跨时空对比时,“八大竞走”时常是和“G1”互相平级对比的。但注意,仅在1984年引入分级制当年,日本的G1数量就达到了15个。2022年,更是有26个G1(含泥地2、障碍2)和8个交流一级赛举办。由此可以确凿地看出,直接将“八大竞走”与“G1”画等号来比较古今马,对八大竞走时期的赛马极端不公平。

八大竞走内容:牡马三冠(皋月赏、东京优骏、菊花赏),牝马前两冠(樱花赏,优骏牝马),古马的三项比赛(天皇赏(春)、天皇赏(秋)、有马纪念)。

在八大竞走时代,除八大竞走以外还存在一些“重赏”,和更次一级的“特别竞走”。这些比赛我会在行文时抽时间分别介绍强度,没有介绍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将它们视为今天的二级赛、三级赛。

天皇赏。日本人习惯将春秋天皇赏简称为春天、秋天,我会按照中文习惯简称为天春、天秋。春秋天皇赏本质是同一个一年办两次的比赛,天春在京都,天秋在东京,距离俱为3200米。从1937年秋季首次举办开始,天皇赏就引入了所谓“胜者拔除”规则,即天皇赏胜马不得再次出走天皇赏。这断绝了赛马包揽八大竞走的可能性,也几乎断绝了经典年没有发挥的赛马拿到3个八大竞走的可能性(尽管例外众多,但拿到3个八大竞走被认为是八大竞走时期赛马入选殿堂的条件)。同时从1938年天皇赏(秋)开始,三岁马不再有资格出战天皇赏。而对于天皇赏(春),由于时间原因本身就没有3岁马考虑报名。具体规则上则是从1939年开始改为古马限定至今。

“胜者拔除”这项奇异制度的源头来自保守传统。日本人担心,一匹天皇赏胜马在后续天皇赏中被击败有损天皇荣誉。同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加快优秀马匹成为种马的进度。由于种马选定的考虑,外国产马和阉马在当时也不得出战天皇赏。

1981年,天皇赏取消了“胜者拔除”制度,天皇赏胜马可以再次出战天皇赏。1983年天秋,アンバーシャダイ(Amber Shadai,琥珀社台)成为第一匹以天皇赏胜马身份再次出赛天皇赏的马匹,得第3。1988年,タマモクロス(Tamamo Cross,玉藻十字)第一次连霸了天皇赏。目前天皇赏的连霸纪录是テイエムオペラオー(T.M. Opera O,竹正歌剧王/好歌剧)在2000-2001年实现的三连霸(春秋春),胜场纪录则是由他同キタサンブラック(Kitasan Black,北三玄驹/北部玄驹,2016天春,2017春秋连霸)共同保持的三次。

1984年,随着等级制导入,天皇赏(秋)大大减程到2000米,从此天春、天秋彻底分道扬镳。同年,ミスターシービー(Mr. C.B.,千牧代表/千明代表)夺得了首次减程的天皇赏。共有2匹赛马两次夺得减程后的天秋,均是连霸。6匹赛马在天秋减程后拿到2次天春,5匹是连霸,唯一的例外是ライスシャワー(Rice Shower,米浴),他在1993年和1995年拿到春盾。尚没有赛马对这两项赛事中的一项实现三次制霸,遑论三连霸。

1987年,天皇赏(秋)恢复3岁马报名。第二年,3岁牡马オグリキャップ(Oguri Cap,小栗帽)和玉藻十字上演精彩的芦毛对决,后者胜出。直到1996年才由バブルガムフェロー(Bubble Gum Fellow,泡泡糖人/吹波糖)为3岁马夺得1937年以来的首胜。迄今为止共有5头3岁马胜出天皇赏,包括2022年刚刚胜出的イクイノックス(Equinox,春秋分)。

2000年,天皇赏首次开放了两个外国产马的位置。当年天秋,メイショウドトウ(Meisho Doto,名将怒涛)和イーグルカフェ(Eagle Cafe,飞鹰茶座)第一次适用了这个规则,分别得第2和第4。2001年天秋,アグネスデジタル(Agnes Digital,爱丽数码)成为第一匹拿到天皇赏的外国产马。2005年,外国产马出走权被进一步开放。2008年阉马也获得了出走资格。

关于天皇赏的前身问题。天皇赏自称的前身是1905年的帝室御赏典,实际上帝室御赏典每年在7个场地举办10次,途程为2000米,草地泥地皆有,从途程上显然和后来的3200米天皇赏相去甚远。途程方面,天皇赏真正的前身是1911年开始举办的“优胜内国产马连合竞走”(内国产马指日本国产马匹),又称“连合二哩”。天皇赏追认帝室御赏典为鼻祖,主要是因为帝室御赏典有天皇御赐的名头。天皇赏的胜者拔除制度也来自于帝室御赏典。

天皇赏在竞赛内容方面的前身是“各内国产马连合竞走”,又叫“连合二哩”,途程3200米,每年在3个竞马场办6次,不设拔除制度。

有马纪念。八大竞走中的7项都在1940年以前开赛,唯有有马纪念直到1956年才得办首届,当时名为“中山Grand Prix”。随着日本中央竞马会(现在的常用简称是JRA)理事长有马赖宁第二年去世,比赛次年更名为“有马纪念”至今。有马纪念允许3岁马出赛,亦不设胜者拔除。理论上讲一匹马可以通过有马纪念获得无限多古马八大竞走,但实际上只有6匹马拿到过不止1个有马纪念,且均为2次夺魁。这其中4匹连霸,例外是1988、1990两度夺冠的小栗帽以及2011、2013年两度夺冠的オルフェーヴル(Orfevre,黄金巨匠)。八大竞走时期则只有スピードシンボリ(Speed Symboli,速度象征)一马实现连霸伟业,他也藉此顺利拿到三个古马八大竞走,此为整个八大竞走时期唯一一例。他1990年获选入殿堂,未来也将有其本纪。

上面的两点足可以看出:对于一匹八大竞走时期赛马而言,古马可拿的八大竞走只有两个。甚至在1956年以前,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皇赏。

宝塚纪念。1960年宝塚纪念首度在阪神竞马场举办,定位为关西的有马纪念。本赛含金量极高,仅因为办赛太晚不列为八大竞走。1984年该赛立刻得G1评级,尽管如此仍然不应将它计入八大竞走统计中。事实上可从时间看出,八大竞走时期的宝塚纪念在如今安田纪念的时间,1984年才挪到6月底。在统计拿过早期宝塚纪念的赛马战绩时,如シンザン(Shinzan,伸山,1965年)、速度象征(1970年)、ハイセイコー(Haiseiko,海塞高,1974年)、トウショウボーイ(Tosho Boy,藤正小子,1978年)(以上四匹殿堂马在1984年以前拿到过宝塚纪念),尤要注意不应把宝塚列为其八大竞走胜利,但可采用一些自创名词得以转圜,如八大竞走“级”胜利。(事实上,日本也确有官方的八大竞走“级”赛事认定,可查阅各一级赛马番抽取时间得知。在八大竞走时期,牝马第三冠、春秋中山大障碍、宝塚纪念、朝日杯、高松宫杯、安田纪念都可以视为八大竞走级重赏,我个人出于公平考虑也会计入阪神3岁锦标)

日本杯。该赛情况特殊。1981年首次在东京赛马场举办,途程同东京优骏,为2400米。很显然该比赛地位甚至超过八大竞走,但由于日本马在等级制引入当年(1984年)才由カツラギエース(Katsuragi Ace,葛城王牌)首度夺魁,八大竞走时期该赛均被外国马得冠,因而其评级问题对本文影响不大。

优骏牝马(日本橡树)。1952年以前,优骏牝马举办时间为秋季,定位是“牝马的菊花赏”。直到1965年这项比赛才得到“橡树”的副称。因此对于时代较早的优骏牝马胜马,我尽量不会称呼她们为“橡树马”,取而代之的称呼是“牝马优骏”。

牝马三冠赛内容。1952年以前,理论上的牝马三冠是樱花赏、德比和优骏牝马,但实际上那个时期的马匹远征条件很差,影响马匹排赛的因素更多在地域方面,几乎没有牝马跑完这三场比赛。因此我宁愿说,这个时代不存在牝马三冠的概念。1952年开始,到1970年以前,牝马经典赛第三场同牡马经典赛,为菊花赏,内容也固定为樱花赏、橡树和菊花赏。历史上只有两匹牝马拿到菊花赏,都在1952年以前。自然,也没有牝马夺得三冠。但クリフジ(Kuri Fuji,栗藤)在1943年拿到了东京优骏-优骏牝马-菊花赏的“变则三冠”。有牝马以第2名惜败菊花赏未能拿下牝马三冠,未来也将在列传中提及。1970年开始在京都赛马场举办了途程2400米的维多利亚杯,作为牝马三冠第三场。1976年该赛被同场地同距离的伊丽莎白女王杯取代。1996年,京都另行举办2000米的一级赛秋华赏作为牝马三冠第三场,伊丽莎白女王杯缩程至2200米,改为古牝马一级赛,是当时第一个古牝马一级赛。

维多利亚杯时期无牝马三冠,有3匹牝马藉此拿到牝马二冠,另有1匹牝马拿到了纯八大竞走组成的牝马前二冠。伊丽莎白女王杯时期,メジロラモーヌ(Mejiro Lamone,目白高峰)在1986年拿到历史上第一个牝马三冠。3匹牝马拿到前二冠,2匹拿到含伊丽莎白女王杯的牝马二冠。

牝马第三冠不列入八大竞走是历史遗留问题。该比赛的含金量并没有比前二冠低。或者应该这样说,前二冠的含金量并没有比牝马第三冠高(笑

菊花赏时间。菊花赏的传统时间在11月第二个星期,整个八大竞走时期都是如此。为此,1984年シンボリルドルフ(Symboli Rudolph,鲁道夫象征)夺得无败三冠后仅休息1周就从关西辗转关东仓促出战日本杯,最终不敌葛城王牌收获首败。也正因为这个时间安排,3岁马不得出战天皇赏成为当时铁律。1988年,菊花赏首度前移一周,那年的冠军是スーパークリーク(Super Creek,超级溪流)。2000年,菊花赏再前移两周挪到如今时间,那年的冠军是エアシャカール(Air Shakur,空中沙库尔/空中神宫)。

二岁赛事。八大竞走时期认可度最高的二岁赛无疑是朝日杯。该赛1949年在关东的中山赛马场举办,历经几次增程于1962年定型。维基百科在统计骑手成绩时把该比赛视为八大竞走,这是非八大竞走比赛的唯一特例。接下来非常复杂的问题来了。同样在1949年,阪神竞马场举办了二岁赛事阪神三岁锦标(旧马龄三岁为现在二岁),作为关西的二岁马最重要比赛。该比赛同样在1962年定型。在1984年,两比赛均获评G1,同年举办了新二岁牝马限定赛事Radio短波三岁牝马锦标,地点在阪神,距离为1600米。但在1990年,日经短波锦标和阪神三岁锦标交换了身份。前者变成了混合赛并增程到2000米,后者变成牝限一级赛,改名阪神JF。在2014年,日经短波和朝日杯交换了比赛地点,前者改名希望锦标,并在2017年提升为一级赛。现在,希望锦标在老朝日杯的场地,用着阪神JF的历史。阪神JF场地没变,历史是希望锦标的历史。朝日杯场地是老希望锦标的场地,历史没变。你明白了吗?

英短赛事。英短赛事放在二岁赛事后面,倒也不是开玩笑,这是它八大竞走时期的真实地位。当时最重要的英里赛是樱花赏、朝日杯和阪神3岁锦标,没有任何古马英短赛在八大竞走时期被看作重要比赛。尽管安田纪念是最早一批全国发售的赛事,在1984年立刻获评一级赛,同年还新设了英里冠军杯,二者为春秋英里一级赛,但这只能证明安田纪念在1984年以前就是最重要的古马英里赛。它是否真和宝塚纪念一样,是没有名分的八大竞走,实在还要依赖于英里战线本身的地位来看。短途则更是人下人。1967年设立的短途马锦标在1984年仅评G3,1990年才升G1,1996年才有另一个短距离一级赛跟上,可见日本重视现代意义的“短途”比八大竞走时期的结束还要晚。

有以下几个例子可以证明当时英短的地位。八大竞走时期安田纪念和宝塚纪念时间重合,一个在关东,一个在关西,而上文所述的四匹八大竞走时期拿宝塚的殿堂马,三匹都是关东马远征关西,甚至有两匹就是东京所属。他们为什么不就近选择安田纪念?说明安田纪念和宝塚纪念的差距大到盖过了远征消耗。英里战线最重要的比赛尚且如此,其他比赛是什么情况不必多说。此外的几个例子是,天皇赏马タケシバオー(Takeshiba O,竹芝王)在1969年计划出国远征,临行前出走了第三届短途马锦标(1200米)作为壮行,破纪录得胜。依当今眼光看,怎么会有长距离马忽然减程去跑短途呢?但日本人当时的态度是,长距离是正经赛事,英短只是为了给马放假而已。

另一个尴尬的纪录来自ヘリオス(Helios,赫利俄斯),这匹马在1961年获评最佳短途马,全年胜出3场比赛,两场重赏均为2200米,另一场为1800米。两次2着,为1800米。

由此可见,八大竞走时期,所谓“短途马”大部分时候指的是英里途程甚至更长,可能晚至70年代才出现真正意义的短途。日本人后来自己也意识到了“短途”的挂羊头卖狗头,JRA赏的最优秀短途马奖项在70年代连续9年缺位。尽管如此我还是会试着介绍几匹在不超过英里的途程有不错实绩的八大竞走时期赛马。

高松宫纪念。众所周知,今天的短途赛事高松宫纪念在1996年由夏季中距离赛高松宫杯改制而来。但高松宫杯本身在八大竞走时期就拥有如同宝塚纪念、安田纪念等的超卓地位。整个八大竞走时期,宝塚纪念胜马出了4匹殿堂马,朝日杯4匹,阪神3岁锦标2匹(这更多是源于殿堂马本身的东西分布,因为鲜少有赛马在2岁便进行东西输送),安田纪念0匹,而高松宫杯的这一数字是2。考虑到此比赛在中京举办,关东关西马均需远征参赛,这一数字尤为可贵。高松宫杯在1984年未得G1格付可能是由于时间、途程的多方面考虑,但在1996年它被转移到短途战线焕发新生。

其他赛事。有一些传统赛事,如目黑纪念、鸣尾纪念等,在八大竞走时期均和天皇赏一样是春秋两赛,它们几乎都在1984年改为一年一赛。其他在当时具有重要性的赛事我也会随文章说明。

障碍赛、阿拉伯马限定赛,我会在行文时同步说明。前些年的障碍赛仅靠オジュウチョウサン(Oju Chosan,长山我驹)这匹日本历史荣誉最丰厚的障碍马独自支撑,阿拉伯马比赛更是早在1995年就被排除出中央竞马,但当时它们都有一定地位。80年代和更早的时候,障碍赛马赏金丰厚到障碍马可以登顶日本赛马通算赏金排行榜。

以地方为主体开设的比赛包括系驾速步、挽曳和泥地赛,这些比赛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资料,也没有殿堂马作为代表。我特别要说的是泥地赛。在20世纪70年代中央和南关东第一次举办交流赛事之前,中央和地方的体系化交流是0。当然,一直有中央马前往地方,也一直有地方马来中央比赛,这都是马匹阵营的自发决定,没有比赛体系支持。日本中央对泥地的忽视也到了一种很夸张的地步。在那个年代,地方泥地马出名的唯一机会就是转隶中央改跑草地,纯泥地马毫无出头之日。那个年代的日本,泥地似乎只是不长草的草地而已,与英短同为传统长距离战线的隶属,地位则比英短更低。中京赛马场在1953年开场便举办中央赛事,但该场地直到1969年才第一次铺设草地。1970年,中京大赏典(高松宫杯前身)、中京纪念、爱知杯等均从泥地重赏无缝衔接到草地重赏,就好像是从没有草的草地改到有草的草地一样自然而然。

我在行文时会尽量寻找数据,介绍一些在南关东等强势地方出赛的纯泥地马,或弱势地方的出名强马。

关于上一篇伏笔的总结。1981年可被视为日本现代赛马起点,至少有两个原因。一,天皇赏取消胜者拔除机制。二,日本杯创立。1984年则有一些更重要的标志。一,格付被引入日本赛马。二,天皇赏秋减程,日本赛事开始由长距离向中距离倾斜。三,葛城王牌在这一年制霸了日本杯。

附:马名翻译

バブルガムフェロー:Bubble Gum Fellow。Bubble Gum意为“泡泡糖”,Fellow意为“人”,马名意味就是“嚼泡泡糖的人”。“吹波糖”是粤语对泡泡糖的称呼,普通话没这种说法。同时,“Fellow”的信息丢失。

カツラギエース:我找不到任何关于该冠名是“葛城”的证据,但也找不到它不是的证据。仅此而已。


日本赛马史:1932-1983(八大竞走时期)(01:赛事背景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