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日常校园与心理现象的具现化——《恋爱随意链接》感

2020-09-02 23:12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百万字列克星敦情书式的小说,虽然只看了部分,但心里对恋爱元素的渴望却被引诱出来,结合无意间看到某B站的UP做了一期《恋爱随意链接》的视频,猛然怀念起这部作品来,于是花了两天的时间重新看了一遍。不知道为啥某B站没有第六集,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又去了隔壁缺B站看掉了剩下的部分。让我惊讶于自己的行动力,为了一部看过的动漫居然花费了这么多精力。


 

然后就是被前五话再一次的惊艳到,于是高呼不错。可惜后面就被一点点拉胯的剧情浇灭了兴奋感。虽然知道有轻小说版本和漫画版本,不过没有看过。但是觉得一定要聊一聊这部动画不可,于是决定把我自由联想出来的东西转变成文字。

其实从看完动画到动笔大约隔了三四天,提起这部动画我的第一反应就剩下“稻叶天下第一”了。不得不说,虽然在设定和剧情安排上可以看出来的确下了很多功夫,并且很努力的构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甚至说第一阶段的故事甚至声优的表现都非常的优秀。但是随着剧情推进,运用前五集所构筑的人物弧线没有延续下来,真的非常遗憾。。

动漫总共划分了四个篇章,我就用灵魂互换、欲望解放、时间回溯以及情感传导来命名。想从两个方面来聊一聊我,一部分是聊聊动画本身剧情的感想,另一部分就是我对这四个事件的一个个人看法。毕竟,从我对于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来看,这四个事件的发生恰好象征了心理咨询中所做的一些实际工作,但是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动画采用了更加具现化的方式去体现这一点,并企图去改善主角团的心理问题。所以还挺想聊聊这个的,那么先来说说动画剧情吧。

 

动漫的剧情方面其实我很惊艳与前期篇章的设计以及人物的塑造,说句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角色构筑,或者说声优的表现力吧。在灵魂互换的篇章中,每一个人会与对方互换灵魂,那么作为身体本身却没有任何变化,对于声优来说,可能需要一个人掌握五个角色的状态和心理活动,从最后动画的表现上来看,非常具有趣味性,以及能够吸引作为看下去的动力。

灵魂互换的剧情我觉得基本上做到了佳作的地步,由于主角团之间会互相交换灵魂,所以更容易表现出每一位角色鲜明的特色以及性格特点,这也是作为区别每个人究竟发生怎样互换的重要标识,因此能够感觉到这个篇章为每个角色树立了一个人设,同时利用这个人设铺开了整个故事。

问题就出在了这个鲜明的人物特征上,其实整个动漫让我不太舒服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对于太一这个角色的塑造。我们用标签化的方式标记太一的话,那就是“自我牺牲的魂淡”,也就是说,太一会愿意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而达成救世主情结。

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个救世主情结的塑造上,在灵魂互换事件之后,太一这个特质是逐步消失的。如果说我们假设太一本身通过几次事件更好的面对自己的话,那么救世主情结就完全走向了懦弱男主的方向发展;而且到了故事后期,作为一个具备救世主情结的男主,甚至都不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自己口口声声说喜欢的人。所以,感觉继续讨论剧情的话,就变成了我在抱怨式宣泄了,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非日常校园生活的设计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对心理咨询隐喻具现化这一点上的创新性。接下来就详细聊一聊每个篇章关于心理现象具现化的部分。

首先可能是需要展示一张肯·威尔伯的图,作为超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不得不佩服研究生辍学的他确实在对于心理学以及心理问题上都有很深的见解,我没有办法完全的解读肯威尔伯,所以我只好先借一张图然后叙述我自己的看法。

 

我简单分成了灵魂互换、欲望解放、时间回溯以及情感传导四个篇章,并且建立了一个是问题深度探究的思路,既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这样类似的技术,或者解决这一类问题实际上面对不同的深度。但是通过这个表我发现实际上并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对于主角团来说,每个人的问题和深度其实是不一致的,并不是单一事件就能够解决问题。

简单的对主角团五人的一个情报做个总结:

太一作为男一号,在整个剧情中没有丝毫透露其背景故事,但是从太一的状态来说,应该是一个心理功能较强且比较稳定的个体,可能就是安全性依恋的人,虽然对这个结论还抱有疑问。但是从我的角度上来看,太一这个角色是经过设计的,首先需要一个在乎社团每一个人的男性角色,其次要足够稳定,对于一个不断经历非日常社团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角色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们观察的话会发现太一只有第一次触发灵魂转化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女孩子引发了摸胸的行为外,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不安定的状态。

尤其是在时间回溯篇章当中,NPC明示了这种稳定体的行为,虽然在这个事件中我觉得太一当了二五仔,不过这个后面再说。此外就是号称救世主的问题了,但是剧情中其实没有很好的展现这个情结所代表的人物弧线,前后行为如果性格没有发生变化下,这种不一致破坏了人物特性。不过结合RE0的486的话,只有这种能在雷区跳舞并且活下来的状态,才能收获女孩子的芳心吧。

 

青木作为男二号,是一个相当健康的状态,在所有事件中基本保持了稳定,因此NPC将青木称之为无聊。但是考虑到青木倾心于唯,实际上并不适合作为整个团体的稳定剂,所以可能是一个搞笑担当吧。硬要说青木的问题,也就是对唯感情的问题,如果要用许又新的分类标准来看,算是一般心理问题,但是从实际生活看,基本上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不是说不算心理问题,只不过这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基本都是轻松自愈的水平罢了。这样想来这个角色还挺不错,健康的成长,有好兄弟,有两情相悦的女孩子,硬要说有什么不好的,就是成绩比较差?这也算不了什么缺点吧。但是一种莫名的羡慕感是怎么回事啊。

 

然后就是女性角色了,首先是唯,存在一个创伤经历。其实对于唯来说,这种创伤经历硬要说的话,应该是会被划分在严重心理问题吧,难以说到达疑似神经症或者神经症的标准。其实差一点被强迫的经历,并不是不尊敬女性,只是这种问题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对不同成熟程度的心理功能的人,造成的创伤程度实际上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会评估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泛化程度,还有自知力等东西,具体怎么评估的话,评估者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我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免得会被恶意的使用。像唯的情况出现了一个泛化,明显是对所有男性都有恐惧,但是依然能够正常的上学,正常的很男性相处,所以她的社会功能算轻微受损。所以说,哪怕没有经历动画中的事件,仅仅是青木就能作为一个稳定且包容的客体就能治愈她的创伤。

 

接下来是稻叶,硬要说稻叶有什么心理问题的话,动画中暴露出来的,应该就是难以很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但是神奇之处就在于,整个剧情没有很好的交代发生了什么原因导致了稻叶回避情感表达的问题。并且其实这种情感表达的问题并不影响稻叶的正常生活,不仅有朋友,生活中稻叶也能顺利的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表达困难应该算是一般心理问题。如果说还存在一些没有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的话,可能就是如何的协调自己内热和外冷两个人格面具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像稻叶这样外冷内热,尤其是走进内心之后变得超级可爱的女孩子,真的好可爱啊!!!!!

 

一不小心又变态了一下非常抱歉。最后想说的就是伊织了。伊织算是整个剧情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角色,或者说相比较其他四个人更严重一些,因为对于伊织来说,小学时代的创伤以及母亲有五个男朋友的经历的复杂原生家庭,都能说明在伊织身上发生的事件相较于其他人而言更加严重一些。冲着这一点上我按着头胁迫同样学心理学的友人看了看,并且讨论了一下伊织的问题。的确这种年龄发生创伤事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且从我的角度来看,一直到整个动漫结束,伊织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硬要说的话,就是治标不治本吧。虽然友人说“伊织就是要成为伊织”这句话很帅,而且有治愈的部分在,但是我还是有别的观点就是了。

 

简单的介绍五个角色的目的,就是想结合五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再进一步聊聊在四个篇章中,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而且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的,为什么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的事情。

灵魂互换

首先就是灵魂互换事件了,不得不说,这个事件我确实看的非常过瘾,但是实际上,灵魂互换针对一个青春期的重要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应该是肯·威尔伯那边角色自我向成熟自我发展的问题。在加一点心理学家的话,就是埃里克森的第五个阶段以及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想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后具体运算阶段吧。不过这并不重要,毕竟也不是讲课,只是想指出,如果采用肯·威尔伯的阶段划分,那么这是一个F4向F5阶段发展的过程而已。

其次就是对于灵魂互换的说法了,最有名的应该是忒休斯悖论吧。什么是忒休斯悖论还是请各位好奇的人自行百度,我觉得人家说的就挺好的,复制粘贴也没什么意思。重点在于认识到底什么才是我的问题。究竟所谓的我是怎么构成,以及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以鉴别我和他人的区别。实际上,这个什么是我的问题是分为很多个不同阶段的,这里虽然展现的是一个从角色自我到成熟自我过度的一个阶段的表现,但是自我认同分为了身体自我、情感自我、自我概念、角色自我、成熟的自我等好几个阶段。比如说我们在婴儿实际完成了身体自我的了解,能够区分自我和外物之间的区别,之后情感自我能够明细自我情感的完整性并且和他人情感相互区分。而到这了动漫中,首先描述的就是角色自我的问题。

在动漫中,每个角色其实是有角色定位的,也就是角色自我,在一个团体当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高中这一时期所建立的角色同一性实际上也是能够很好的整合我们的多重身份,比如在学校是学生,在家里事儿子或者女儿,除此之外还有会兄弟姐妹以及不同亲戚严重的不同身份,在其他场合也会获得新的身份角色。而角色自我就是需要将自己多重身份整合起来来建立自我的同一性。

其实在《恋爱随意链接》中就发现,作者采用了交换灵魂的方式来促进这一进程的发展。其实NPC也说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按照荣格+马斯洛的一些说法,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一个人内心最核心的灵魂部分(当然原话肯定不是,但是常规对灵魂理解正合适。)作为真实自我而存在,同时在不同的情境下配备了不同的人格面具。或者换一种CBT(认知行为治疗)的说法,就是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一般只是人的自动思维和中间思维,核心信念什么的一般其实是很难接触到的。

而通过灵魂互换的方式实际上激发了我们对于自我存在的焦虑,我们会重新审视和整合我们对于自身结构的看法。其实这种操作基本等同于一个暴露治疗了。而且实际上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这个暴露治疗带来的成果。

青木由于不存在明显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太一也不存在,所以没啥治疗特别的治疗效果。但是太一通过和唯的灵魂互换,通过感受到了唯的身体直接反应直接能够捕捉到唯的创伤,并且能够通过直接的方式面对了自己存在男性恐惧症的问题。其实这里就通过灵魂互换暴露了原本在社交过程中的不太可能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也通过心智化的方式让唯再一次直面自己的问题。当然其实如果青木能一直这样对唯好,缠着唯,追求唯,唯也就慢慢会感觉到似乎青木没有那么可怕,那么作为感受到青木没有那么可怕之后,就会一步步的找回自信,从而解决创伤带来的问题。

对于稻叶来说,对于她人的怀疑,或者说不信任通过故事本身我没有看到其又怎样一个经历导致了这个问题。只是通过灵魂互换,稻叶能够有一点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虽然太一牺牲了自己,但是算是促成了稻叶的改变。

最后就是伊织了,伊织是一个超级矛盾的角色,之所以这么说是我惊叹于太一对待伊织感情的骚操作实属让人惊艳。有过人际交往的人都知道,没有什么人是永恒不变或者闪闪发光的。实际上在整个灵魂互换过程中,伊织表现出来的只不过都是不同侧面的人格面具而已,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多个人格面具,啊,也不一定,但是人格面具本身就是存在的,碍于社会文化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的影响,我们本来就很难做到完全将真实自我展现给他人。太一原本许诺一定会认出来伊织(如果是心理咨询这种许诺怕不是要被督导打死)。但是说这么帅气的话,肯定会被女孩子试探的,问题就在于,无论是什么情感,爱情也好,友情也好,还是亲情也好,我们总以为是铜墙铁壁一般的牢固,但是实际上就像是人性一样禁不起试探而且脆弱不堪。所有的感情都需要感情双方的精心呵护,没有什么感情会永恒不变的。被试探发现太一不能做到之后,不仅打破伊织对太一的幻想,同时破坏了伊织自己为了保持同一性而选择的依靠。那么就瞬间如同镜子一样破裂了,如果伊织不喜欢太一,就凭借太一事后冲过去的嘴炮怎么可能说服伊织。打破理想化,说白了就是幻灭。而且太一还说出了无论哪一种伊织都很喜欢的,完全做不到的新的漂亮话。

然后最后说几个这一段剧情为后面埋下的伏笔?或者说我觉得和后面有关联的点吧。一个是我们发现太一实际上所有人多说他是自我牺牲的傻瓜,但是实际上有一点外强中干,说白了就是瞎逞强。尤其是他几次都会不顾后果的说出漂亮话,大概就是RE0昂在雷区跳舞的感觉,这个真的非常不建议去这么做,尤其是没有把握的时候,因为一旦幻灭,就是雪崩。

在太一说无论怎么样都会认出伊织的时候,其实可以说“我的确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永远认出来伊织是伊织,我们虽然在一个班,在一个社团,但是我只能看见伊织在大家面前的那一面,但是如果是伊织的话,我会努力注视着伊织,一直注视着,直到无论伊织变成什么样子我都能一下认出来是伊织为止。”其实这也是漂亮话,但是比起太一二五仔一样的说法其实就好了很多。而且这里太一一开始是想说喜欢伊织,但是之后要改口了,其实我在想这里是不是太一认识到伊织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所以开始动摇的第一个地方。

当然关于谁来死这里,其实伊织已经能够认识到自我同一性了,虽然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但是伊织认为自己的灵魂只能和肉体一起死去,这里其实就是自我整合的一个进步。所以感觉太一其实那种自我牺牲,或者说救世主情结,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比较神圣的人,实际上却未必会发生好的后果,所以可能这也是道德理想主义的弊端吧。

除此之外还想说的一点,可能就是关于伊织用稻叶身体接吻的事情。实际上这个人究竟是谁,本身就很难单单只依靠灵魂或者只依靠身体来判断,人类同时具备精神需要和肉体需要的,用稻叶的身体和太一接吻,太一再一次回想第一次接吻的事情,想到的肯定是稻叶的脸,所以这里太一愿意这样跟伊织接吻,是另一个动摇点。换句话说吧,你们能接受另一半和自己接吻的时候想着别人么?

 

欲望解放

这个篇章其实真正在做的是协调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面对自我欲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很多神经症,比如强迫症之类的,其实一定程度上就与不认同自我欲望有关。这个篇章其实我倒觉得没什么特别的,这种治愈方式其实硬要说的话,也就是解决了稻叶的问题,稻叶这种无法很好表达感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实人的感情是挺复杂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法很好的表达感情,比如说情感隔离啊,或者是表达二级情感之类的,这里稻叶可能就更像是情感隔离这个偏向的,但是随着欲望解放,终于能很好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的。其实这样反过来说,之前稻叶之所以撮合伊织和太一,并不是想强行白学,这可能就是一种投射,把自己对太一的情感投射到了伊织的身上,认为伊织喜欢太一,所以去进行撮合。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别看唯闹得那么凶,实际上我觉得这可能跟日本学校生态有关,就像是《猪头少年》一样,莫名其妙的一个伤疤也会被认为是不良吧。唯作为女孩子肯定会在意风评啊之类的东西。而且本身好像日本人很在乎他人感受,所以这里的自闭虽然好像很严重,但是好像也和独特的国情有关系。

至于青木也好,太一也好,稻叶也好,只不过就是常人对于这种无法控制的欲望解放的一种常规方案,也就是回避或者说抑制罢了。伊织虽然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但是却对自己的欲望有很好的认识,可能得益于去迎合他人的生活经历吧。

除此之外就是太一和伊织拉胯的关系,明明都表白了,两个人决定将感情搁置一段时间。这就是每天一个分手小技巧,不会吧不会吧,都0202年了,不会还有人觉得感情能搁置的吧?搁置感情基本就等于放弃感情,尤其是对于爱情来说,更是如此。哪怕作为亲情来说,虽然有了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之后再来到父母身边都会疏远的吧,更何况更缥缈的爱情了。另外就是为什么你无意间伤害了自己喜欢的人第一个反应是避免接触啊,太一?而且有一说一,一般最喜欢的女人不都是把男主角从暴走中唤醒的那一个么?这就是反套路么,爱了爱了(棒读)。

话说回来,这个篇章虽然简单,但是面对自身欲望确实是重要的议题,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来说,是分为自我、本我、超我的。而我们的自我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存在,需要同时协调本我与超我以及外部环境的冲突,俗称就是自我身上的三座大山。可惜这是一个艰难的议题,人类可能过于具备反抗精神了吧,总之是会很反抗三座大山。实际上有一个适用性有限的小技巧,我们的欲望就像是拍皮球,你拍的越用力,弹起来就越高,很多时候以为的压抑并不能解决问题,所谓堵不如疏,采用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欲望才是更好的选择。

 

时间回溯

时间回溯可能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具现化了。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自由联想,我们让来访者能够进入一个叫做退行的状态中,回到那个来访者出现问题的岁月,然后解决问题之后,再让来访者成长回来。当然啦,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了,但是这里不是讨论心理咨询技术,就不展开来谈,主要目的是想说明时间回溯实际上作为一个具现化来说非常具有意义。这个篇章我们可以看到青木、唯以及伊织都通过时间回溯得到了一定的心理发展。

首先来说是青木,青木就是存在一个简单的冲突,也就是由于回到了之前的时间点,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对于另一个女生的感情,尤其是这个女生和唯长得也比较像,所以无论是唯也好还是青木也好都认为青木将唯当做了那个女生的代替品。然而实际上,我们所恋爱的对象,很大程度上都包含了一些我们会亲近或者熟悉的部分,可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也可能来自于我们早期的重要他人。所以如果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爱上的每一个人可能都包含了一定代替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实际上,我们所爱的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元素,这就像青木再一次去找寻当初的初恋一样,发现两个人之间那种可以被称之为爱情的羁绊早已经不复存在,才确认自己对唯的心意。但是实际上这种相似性本身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罢了,无论过去如何,真正喜欢的,还是眼前的人。

唯则是再一次回到了当初差一点被男生侵犯的那一段时光,所以难得的一点点成长起来面对的勇气,再一次被回忆起来的恐惧打了回去。但是正是因为能够再一次经历这件事情,反而是解决这个事情带来消极影响的契机,尤其是青木和唯能够很好的正式自己进行沟通,也让唯能够明确自己可以依赖的对象,再加上和太一以及青木的相处,唯已经认识到了不是所有的男生都那么可怕,也有值得信任和喜爱的男生。所以这也是我为啥反复说,唯看起来收到了很大的创伤,实际上这种创伤并不难解决的原因。社会支持,也就是家人、朋友等身边人的支持真的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

伊织则是找回初心,对于伊织来说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啊,冲突啊之类的,甚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去讨好他人,甚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在意自己的母亲。而且童年时期的伊织经历了家庭暴力,确实是及人中创伤最严重的一个了,这一次的时间回溯实际上也很好的帮助了伊织去认识过去的自己,了解过去的自己,尤其是14岁的伊织那种迎合别人喜好的能力其实还是挺逆天的。只不过实际上对于伊织来说,可能真正的问题不仅仅是受到家庭暴力这么简单,一个有过五个男朋友的母亲,要说伊织原生家庭一点问题没有其实无论如何都是难以相信的。而且不知道在动画中有没有注意到,妈妈一开始让伊织的二号爸爸回来,是因为伊织需要,后来发现伊织不需要之后,瞬间爆发一套带走。从这一点来看,伊织何尝不就是一个幼年版的妈妈呢。虽然一次次的治疗都对伊织产生了帮助,但是很多隐藏的问题也逐步的暴露出来。实际上伊织的本身的迎合或者说附和只是人格面具的一部分,只是一种表达关系的一种方式罢了。

 

情感传导

这个部分我之所以觉得不喜欢,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太一的告白感觉非常的丢人,明明喜欢被动,还非要去做主动的事情。前文就谈到了太一逞强背后其实是软弱和被动的,而且由于自我牺牲的辣鸡性格非要说一些漂亮话,前面才说过无论什么样的伊织都会喜欢,后面就对放弃展现好孩子面具的伊织吓到了。可能是我自己非要去找现实感,我们生活中本身就是充满了伪装和面具的,但是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好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装下去,这样下去就好了的感觉,然后太一口口声声说喜欢,最后叶公好龙,然后在事件结束的时候去主动表白稻叶,怎么都觉得差劲吧。

另外一个原因感觉这个篇章就是针对伊织设计的,就是想让伊织找回真实的自己,虽然说伊织最后领悟了“伊织就是要成为伊织”这样的事情,但是能够感觉出来伊织只不过是继续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而已。感觉这一次事件的效果更类似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罢了。所以这就很气太一,明明说了什么样的伊织都喜欢,既然能听到伊织的心声,知道伊织的状态不对,这种时候作为自我牺牲的老好人就怂了起来,明明是表白过的对象,明明是名言喜欢的人,但是却非常的拉胯,真的不应该,男性就是要在这种时候负起责任来啊。不由得让我想到漫威的《苦行僧》,感觉这个才是真男人,我只能承认做不到那种地步了。感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

不过情感传导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共情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会的,究其原因就在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感情的理解,我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理解其实是非常局限的,一方面源自于我们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在于感情是具有误导性的。这就要说道之前提到了一嘴的二级情感,很多时候我们所表现的情感可能不是事件引发的情感,而是我们对事件引发的情感的情感。所以是一个二级的情感,是我们对于感情的想法。那么对于共情来说哪怕克服阅历的困难,比如我可以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你的经历,但是也会被情感的情感所误导,有些人可能因为一件事情感到很悲伤,但是觉得这样悲伤的自己非常的糟糕,所以会表现的非常愤怒,而我们在理解情感的时候就理解到了愤怒,没有理解到真正在愤怒之后的悲伤,这也是属于误会的一种了。

但是情感传导的过程中,通过这种传导的方式,虽然NPC又说可能是可以传递一些恶意,但是实际上也是能够很好增进相互理解的契机。就像日本动画啊,漫画啊,经常说要坦率一点一样。很多事时候我们不能真的给对方一个眼神让对方自己体会,而是通过表达的方式真正的让对方听到。就像是《编舟记》所说的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是一片大海,而文字则是一叶建立沟通的扁舟。好好的传递想法和情感,才能够更好建立关系。

 

结语

说了很多的内容,感觉其实既没有什么清晰的调理,也没有什么逻辑,感觉更像是胡言乱语了。其实想说的挺多的,尤其是这个动漫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咨询具现化的既视感,让人觉得非常有心理治疗的意味。同时这部动漫的设计也确实挺精妙的,如果作为一个佳作来看,其实也非常的值得。

其实我们人生的道路中不停的面对不同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要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的话,所有人都处于神经症的及以上的状态中,只不过阶段不同罢了。我们所认为的日常,其实换一个角度倒不如说也是一种非日常的存在,我们从小就要开始面对很多心理的挑战,就像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或者皮亚杰发展阶段或者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那样,不断面对冲突,尝试解决矛盾。可能这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战争吧。

只是虽然说是每个人的战争,但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也都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每一次的挫折其实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一步,“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挫折不是为了达到我们,也不是每一个有创伤经历的人都会发展出心理问题,大多数心理问题也是能够自愈的,只要我们不要在这场战争中认输,而选择主动出击的话。

所以想来,《日常》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的,“我们眼中的日常,可能就是连续不断的奇迹”。


非日常校园与心理现象的具现化——《恋爱随意链接》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