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象观察68期 | 传统车企觉醒,发力新能源,新势力的好日子会到头吗?
最近, 传统车企觉醒,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鹿死谁手,格局未定,新势力还会死一批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除了比亚迪之外,确实略显被动,很多合资和豪华品牌几乎没有销量拿得出手的电动车产品。不过,这种现象或许只是暂时的。因为按照规划,主流车企普遍将2030年设为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到那时,电动车销量占比有望达到一半甚至更多。
要说分水岭,车透君认为,2023上海国际车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跨国巨头话事人,在上海车展亲眼目睹了中国品牌在智能电动车领域远超预期的飞速发展后,回国后一定会重新审视之前略显慢半拍的策略。
此前传统车企对于新能源车转型不积极,有些是出于观望,等待市场、电池和配套发育成熟;有些则是想保住既得利益,避免过早切换,造成原有燃油车生产线被过早废弃,以期达到利益最大化。但并不是说,它们没有技术储备,完全处于被动挨打。
进入2023年后,市场环境持续倒逼传统车企痛下决心——新能源车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传统车企燃油车品牌溢价下降。传统车企过去依赖发动机、变速箱、品牌以及渠道垒起来的护城河,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同时也意味着,新旧势力的角力和决战,才刚刚正式拉开帷幕。
事实上,在电动车的结构相较燃油车更加简单的技术大背景下,拥有平台化研发积累和规模优势的传统车企,从平台开发到车型落地,都是可能做到比“新势力”更快、更高效。
就拿最近的例子看,别克E5,魏牌蓝山、高山等,明显摆正了心态,并找到了夺食新势力的方法。
再看先发的蔚小理,已经出现了分化。这也说明了,在新能源市场,并未明显的品牌光环。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只要产品够强,出牌够快够猛,仍有大把机会。
短期看,市场还将是油电平衡的局面。传统车企在混动领域发挥油车的专长,再辅以电动化,是有望提升份额的。
虽说传统车企短期内翻盘困难,但通过多款电动化产品的口碑累加,是有可能重塑市场格局的。可以预见的是,市场格局也将产生巨变,并进入到“劣汰赛”阶段。
这两天,吉利和长安的战略合作,则释放出一个强大的信号,传统车企不但誓要翻盘,而且雄心勃勃。
至于新势力,车透君认为,在竞争加剧下,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2023-2025年,这三年,估计又会倒下一批。
“钟叔驾道” 徐钟:
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新势力优势依旧,但压力剧增
消费者的观念和固有印象,其实是很根深蒂固的,改变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足够的颠覆。
这一点,从燃油时代便可知晓。拥有先发优势的外资品牌,无论自主品牌如何努力,技术层面和产品层面都难以达到完全超越的状态,品牌销量和市场份额就是最好的证明。
电动时代,这样的规律也一样存在。拥有先发优势的新势力,新的故事、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营销,不断攀升的销量证明,消费者很享受品牌带来的创新。
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目前来看转型成功的寥寥无几。虽然供应链和品控方面很有优势,但产品层面相较于新势力不足以颠覆从前的体验。
上海车展,各大传统车企都拼命秀肌肉,祭出新的新能源技术、平台和战略。但产品落地、打入市场、营销传播等均需要时间,让子弹飞一会,结局或许会更令人惊喜。

“大侠上车” 任辉:
不管东南西北风,消费者受益最关键
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偷着乐的消费者。
从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数据中,我们能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又出现了变动,比如在销量前10的车企榜单中,新势力阵营中仅有理想汽车杀了进去,其他的则全部来自传统车企。很显然,这份数据无疑是印证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觉醒,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新势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只是会活得更加艰难。
要知道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它们不仅拥有更大的体量和更成熟的体系,还拥有更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新势力阵营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问题来了,由于体量过大必然就会出现各种繁琐的条条框框,因此我们也能看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能力,始终无法追赶上新势力阵营,而这个显著的问题也让两大阵营在产品上形成了差异,更直白的来说就是各自拥有不同的卖点,只不过这个距离最终也会在传统车企的奋力追赶下被抹平,因此新势力阵营在近几年肯定还能过不少的好日子,只是在更长远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就要好好思考了。
“三个司机” 刘志向:
车市“热失控”终将被人性扑灭
当今中国车市有几个不正常的现象:一些品牌已经不能批评了,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化;一些品牌没有核心技术,却开始强化法务部;一些品牌有一定销量,盈利却遥遥无期;各种所谓平台架构出台,却没有实质性技术突破……
中国车市表现出的情绪过热,投资过热、产能过热、自信心过热……用新能源车最忌讳的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正在逼近热失控了,甚至有些偏离造车的本质。
很多人用苹果的整合来诠释当今新能源车制造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忽略最重要的一点,苹果的标准优先于供应链整合。也就是说,苹果制定了行业标准,倒逼了供应链适配。我们新能源车制造业,似乎反其道而行。
最近欧美大厂开始发力,不管通用、福特还是大众,都开始把积淀的技术释放出来,令人敬畏的奥特能平台,从技术上高于绝大多数所谓的自主平台和架构。为了适应新能源化,大众集团甚至把车御用机软件开发团队清洗换血。
国内外的大厂们以前因为利润问题,不愿意做赔钱的新能源车,现在是拿出雄厚的家底上阵血拼。欧美的百年大厂赔得起!国内的大厂可以支撑几个回合,那新势力前景如何?
资本的本质是盈利,投资的目标是为了获利退出。人性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当他们发现一时冲动被节奏带走的金钱,没有换来应得的利益之后,他们一定会坚决的反击,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
“中视汽车” 张少杰:
传统车企觉醒,发力新能源,新势力的处境有点凶险!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一位传统车企的高管在发布会上直言:“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虽然这句话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是4月份各大车企的销量新鲜出炉之后,我突然觉得这句话并不那么刺耳了。因为传统车企摒弃固有思想重塑企业格局,并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发动全力之后,确实有压的新势力抬不起头的感觉。
究其原因,首先从产品层面来说,在过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每个价位大约会有两三款竞品车型。但是随着造车新势力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车企逐渐发力开启新产品周期,越来越多的新车型涌向市场,智能化、产品力也都显著提升。而随之出现的也有需求配置同质化的问题,很多产品之间甚至出现了跨越价格区间的产品对标,竞争之激烈由此也可见一斑。
那在营销层面来说,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前提下,规模效应会成为竞争的一个胜负手,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因为他们有历经多年积累的品牌力量,以及成熟的研发实力与核心技术,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们多年来开辟出来的销售网络,我个人觉得这是传统车企打响新能源反击战,能立刻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关键所在。
结合新能源车企的4月销量,榜单前列被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占据了大多数。而新势力品牌当中,除了理想和哪吒的表现相对出彩之外,其他新势力品牌的表现有些乏力,一些原本处在二三梯队的新势力汽车品牌已经“掉队”,甚至看不到他们的影子了。我个人觉得,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新势力的处境确实有点凶险!而且很多新势力车企还有一个天生的缺陷,那就是要不断靠资本市场输血,如果业绩不好失去资本市场的支持,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们随时都有“断气”的可能。

“车哆哩” 王智良:
发力新赛道 传统车企对新势力造成更大挤压
传统车企有着深厚的制造积淀、完备的供应链、雄厚的资金实力。在跟随国家政策及发展方面,传统车企由于起点高,发力新能源不仅能迅速完成转型,而且在掌控核心技术方面也有更大的主动性。
比如从产品层面看,传统车企的“向新”步伐要显得快且稳健。吉利银河L7于第二季度开启交付;长安深蓝S7开启预售;首款搭载Hi4技术的长城哈弗枭龙MAX是长城汽车布局新能源的又一重磅产品,将于5月15日上市;比亚迪海鸥则进一步加速电动车的内卷;在上海车展上亮相的百万元级新能源硬派越野SUV仰望U8颇具人气。
从这些产品上来看,在机械设计以及细节做工方面,传统车企更胜于新势力品牌,而在智能科技配置方面,传统车企的产品丝毫不逊色于新势力品牌。
我们从上海车展上可以看到,大众、奔驰、通用、本田、福特等传统车企已经制定明确的电动化转型产品策略及路线,其中也不乏耀眼的产品。比如,大众为中国市场打造的ID.7 VIZZION及ID.Next概念车;奔驰搭载双电机的EQS纯电SUV;本田的插电混动本田雅阁e:PHEV等。丰田和现代则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不仅是对自身市场发展短板的补充,更多的传统车企摆明了要向电动和智能方向发起总攻,明显是快速向新能源赛道全面切换的节奏。由于传统车企转战新能源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会给新势力造成进一步的挤压和影响。
在未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上,传统车企拥有的汽车工业体系、技术研发认证、规模设计及制造与完善的全产业供应链也是赢得新能源下半场竞争胜败的关键。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盈利是车企降低成本与规模突破的最大保障。这,对于传统车企尤其是国企来说并不难实现。那么,于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而言,之前仍然在持续亏损的路上,如今又要面临传统车企的强势反击,追兵压境,新势力到底还有多久才能看到扭亏为盈的局面呢?
“鬼斗车” 王魁军:
传统车企一旦发力加之后发优势 够新造车势力喝一壶
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为何看似慢悠悠?而新造车势力却一个个在掉队?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利润的出处。传统车企靠微薄的工业产值,而新造车的势力靠的是上市圈钱,所以造成多年来传统车企针对新能源车转型看似慢吞吞,而新造车势力却大刀阔斧,即使面对大额的连年亏损,也要一往无前,这其中就包括特斯拉、蔚小理以及零跑等。印象最深的就是2018年比亚迪曾经尝试全面转型新能源,但失败了,因为综合成本高居不下,面对亏损比亚迪无法承受便转回传统燃油车制造,而且一直蛰伏至2022年才真正完成“弃燃从新”。请记住,传统车企大厂对于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增程、混动以及插电混动,甚至是氢能源早有储备,只是在新能源发展方向没有真正明确,政府补贴没有取消之前,不会真正ALL IN,毕竟涉及太多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专利使用,所以各大厂商都很谨慎,这也是为何近两年来各大合资品牌纷纷提出自己的新能源战略的主因。不过大象转身固然可怕,自主品牌也具备了先发优势,对于绝大部分新造车势力来说,都将是毁灭性打击,未来的路或许只有消亡或被兼并,剩者为王的或许只有那么一两家。

“W动力” 颜延:
新势力玩不起“价格战”
一个全新市场的开始可能不乏情怀、故事,但到最后都会变成抢人大战,其中直接粗暴的价格战是抢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毫无疑问,今年新势力的分化,一方面是此前燃油车市价格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传统车企的入局。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以及传统车企的入局,新能源市场的价格还将持续杀跌,而翻看如今新势力的价格,相比燃油车其实都有虚高现象。而一旦要打价格战,一是得像特斯拉有着巨大的用户基础,手中掌握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供应端资源,国内新势力的体量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而生产端的体系力和供应链优势恰巧是传统车企的优势,他们凭借多年的造车经营和与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必能能在定价上更有胜券。
二是,价格战的底气一定是资金,为何新势力一开始都齐齐整整的选择体量更小的高端路,因为拿着投资人的钱,必须尽快的敷平成本,而传统新势力则有着充足的“子弹”来完成前期的存量竞争,等到品牌保有量足够了,再来铺高端的产品,也为时不晚。
所以新势力不能自顾自的价格向上,也得夯实基本面,传统新势力一旦发力无论是在产业链上的优势,还是资金上的竞争底气,都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
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加剧新势力阵营分化
“我们租了比亚迪、理想、小鹏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品牌车型给参加车展的高管们试驾体验。终于,总部开始真正相信我们这几年的反馈意见,也逐渐明白了我们深处的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很多搁置已久的计划都骤然提速。”
这是某主流合资企业老总和我聊起上海车展时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我相信,绝大多数合资企业也都会上演类似的情形。事实上,自主品牌传统车企早在三四年前就全速向电动化进军。
与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有着明显规模优势,非常充沛的资金储备、更全面的技术积累、更庞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今年上海国际车展将点燃全球汽车品牌新一轮产品周期。我相信,会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车型呱呱落地。这个时间,也许就在两三年之后。
接下来,就要考验各个品牌的决策效率和行动速度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势力都能利用好最后的发育期。新势力阵营进入分化期。理想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聚焦的产品策略,营收不断提升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大概率会成为第一家进入稳定期的新势力。当然,哪吒也很有机会。
至于小鹏和蔚来,我个人认为,生死考验将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来到。小鹏的人自己都不敢想象G6再失败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曾经的用户服务和成本高昂的换电,正拖累蔚来滑向深渊。
正如卫老师在《上海惊醒一群装睡的人》中所说,大象转身了还是大象,不会成为一只病猪。不是所有的新势力,未来都很乐观!
“阿贵看车” 凌玉贵:
当传统车企觉醒时,新势力不再出众只剩出局?
对于新生事物来说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对于汽车新势力来说亦是如此。若说过去几年新势力的营销与表现还算“出众”,那么今年众新势力多数或将面临的是出局的命运。从目前的销量来说,不管是蔚来还是小鹏,甚至零跑都拖了新势力的后腿,更别说已经出局或即将出局的前途、赛麟、雷丁、奇点、爱驰、威马等。
也许有人说新势力的发展遭遇了困局,但阿贵哥更愿意说是传统车企觉醒了。不管是上汽通用E5、一汽丰田bZ3,还是吉利银河L7、领克08、传祺E9,抑或是深蓝S7、仰望U8……款款都是实力之作,让新势力们后背发凉。事实上,在拥有新时代的上海车展闪耀的已不再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而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甚至连奔驰大G纯电版、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车闪灵都来抢眼球了。
是的,新势力们的风光已不再,这一点从4月新能源厂商的销量排行榜TOP10也可窥见一二,前十除了特斯拉就只剩下第6的理想与第9的哪吒,曾经前十的常客蔚来、小鹏、零跑已不再了踪影。比这些新势力消失在新能源厂商销量榜TOP10更让他们难堪的是,这些品牌车型越来越多销量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仿佛新势力都进入了只增车型不增量的新势力怪圈,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亏损的幅度。再加上传统车企的觉醒与挤压,新势力们的生存空间势将越来越小,销量不前又缺钱的新势力们恐怕不再“出众”,剩下的只有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