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感一则】

2023-01-04 04:31 作者:激楚家的小黑猫  | 我要投稿

或许,00后常听说的“讨好型人格”是个时代骗局也说不定。 我只是觉得,有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远方的悲痛悲苦,我们的同情心那样的被放大了,我是感觉,那些心思细腻的人更多,是一个时代的结构性特征。 因而,在这样时代里,我看到的,我亲身体验着的,幸福的爱情,就是两个「讨好型人格」结合的故事。 所以,对于看到这里的 或许,没有谁需要被改变,前文的「讨好型人格」自然也可以换成其他词 我曾以为爱情是关系的极致,因而对那些不能选择爱我的感到失望,对他们不选择自己而感到自卑,但是真的处在爱情之中时才发现,好像都是别人在告诉我“爱情如何甜蜜,真正的友谊多么珍贵”,对于有着这些的人,这些话语自然是蜜糖,对于没有这些的人,就成了傍身的诅咒。 因而,我们这个癔症的时代里,我们听自己的,听别人的,都害了自己;悔悟了,觉醒了,都只改变了自己的心态。那些时候,才知道,人真的需要反思自己的成长,社会规则建构对我们进行了pua,它却又提供了一切其他我们需要的“差异”。甚至有些时候,如果说舆论是天空中变化迅速而影响局部的大气流动,那么政治就是地幔下缓慢流淌的熔岩,强大的有劲,保守而顽固的塑造着全局的地形。 如果学习知识,也是更深的驯化自己,那么更重要的,无疑是看看其他人身上未被驯化的部分中,是否还存有未被染指的纯净。 人还是不能跟自己和道理较劲,确实要多向外看,“少说多看”,如果说=思,那么说出口的,只是脑内循环往复了的封闭观念,向外看,才可以逃离这意识形态角斗场。 因而,对于“少说多看”这些道理 它首先是个疑问句,疑问现在是否还适用 其次对疑问本身做出疑问,它就是适用,那么如何做出对其如何适用的陈述。 那么道理的意义, 就在于填满其缝隙之中的背景,给出对它的个体化的,时代性的理解。 因而“道理”,是一种知识,它以固定的文字表现了一个与我们主体自身同构的情感问题,即一个每个人都会在共有的社会实践之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蓝图,如同一把椅子,教我们模仿它的结果,做出新的椅子,如同一个模具,让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浇灌如新的色彩。 因而,道理值得传承,知识值得存续,但是道理的颜色,需要我们每一辈人,自己探索。 因而,“颜色”,是一个“性质”之外的性质,是一个不作为本体本质的一部分,不参与其本真结构,仅在其表面,却表达出本体之外的客体与其的关系的“性质” 例如一个白色的袜子和红色的袜子都共享袜子这一本质,却以颜色表达了一种“更多”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仅仅影响了我与它的表象的关系。 即,主体人类无法完全主体化客体,那么颜色就是主体的主体化过程(如果这一过程类似一个膨胀的膜)接触到客体,而黏附在其上,勾勒出轮廓的同时,主体赋予了这种“不可主体化”额外的意义。 这一解释可以与物理意义的颜色同构。颜色只是我们对于物体表面的分子反射的电磁波的生化化学感知,对该颜色的认识根植在我们的基因之内。因而颜色本身,是作为物质的电磁波与生物体的感知的交互界面,而联系起二者的。 因而,不同的颜色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不同的关系,因此,对于同样一个道理(客体),加上对它的认识(主体)才可以形成一个具有颜色的,完整的【道理本身】。因而,我们对于道理的认识就在于涂布新的颜色。 当一个人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么它只是空想着用无色的道理去品味美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去实践道理,去质疑一切论断,从而给那些论断涂上新的色彩,个人的,却也是时代的色彩。从而使得任一个论断被确立。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不,规则就是用来诠释的,打破之后,新的规则重新出现,就如同,你只能为一面布涂上新的颜色,而无无色的布。 因而【道理】,以固着的文字作为留下的布匹。那些失去了文字载体的道理,就成为了被撕裂的布匹。

【灵感一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