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27——生而知之者,上也
师: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生1: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师:知是知道的意思吗?
生1:对呀,没有什么问题呀。
师:你们好像对于知道什么知识有很强烈的执念,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此生殆矣。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此生就耽搁了。也就是生命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知识为自己所用,践行自己的理想。
生2:生下来就靠实践而获取智慧的,是上等人,靠学习理论知识获取智慧的,是下一等人,碰到困难才去学习的,又是再下一等人,碰到困难也不去学习的人,是最下一等人。
师: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依靠实践和理论知识是你自己加的,句子中并没有这样的字体现这样的意思,加得比较合理,算是一种解释吧。

师:其实这句话,大体上都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只不过对于这个知的理解可能有点问题,我一起讲一下。生很简单就是从无到有,一开始的意思。这里的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智,通假字。知之,就是使其智之,就是让自己变得有智慧。
者表示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者也是表示停顿,只不过师者里的者是引出下文。上就很简单了,等级高,品质高。学跟学而时习之里面的学一个意思,表示实践,效仿,领悟,参照圣人的标准思考,实践,并不是我们现在这种简单的学习。
次就是第二,次日,次等,都是这个意思。困就是困难,困境,打击的意思。斯,此的意思,民斯为下矣,就是民以斯为下矣,意思就是人们把这种人当作最下等人。
整句话的理解就是孔子说:生下来就拥有智慧的,这是属于上等的人,通过“学”而逐渐获得智慧,这是再下一等的人,在困境和打击中,才开始去学,这是再下一等人。而在困境和打击中仍然不去学习,这样的人,就被我们认为是最下等的人。

为什么这里的知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案例发现这个现象,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六祖并不识字,但是为啥,别人读一句经,他就能开口解读,并且讲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看很多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一辈子也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他们却能够把很多事情办得妥妥当当,说话也很有道理,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之中获得的。
六祖这种明显就属于生而知之者,孔子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生而知之者,自认为他自己是学而知之者,他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就是我可不是天生就有智慧的人,我只不过从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中获得启发,然后自己再实践中去验证,我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智慧的那一类人。也说过吾十五岁有志于学,说明他很多的智慧是后天学习实践获得的。
如果这里知是知识的话,我们能够比得过电脑吗,但是我们可以做很多电脑办不到的事情。而且你又不知道你知道的那个东西到底是对还是错,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很多以前我们认为对的定理概念后面都证明是错的,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哥白尼说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后来科学又证明太阳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只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系而已。所以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拥有一大堆死板的知识,不会用,还不如有一点智慧,活得更清醒。

这句话跟老子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我们绝大多人是属于中士和下士,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但是我们可以从这里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规律,从人不智到使其智的过程中,或者说从没有智慧到拥有智慧的过程,连通这两者的桥梁,也是唯一的桥梁,那就是学,勤而行之,效仿实践,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