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是荒诞艺术吗?【互联网舆论生存指南】(哲学分析专栏)
抽象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针对性流行语言的认同者群体,其中可以有激进派犬儒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这和一个重要词汇“乐子人”脱不开关系,但随着抽象文化逐渐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其主要特征早已模糊不清,皈依这种文化的人已然可以是三岁小儿,所以我就抽象文化发展的根基展开讨论吧——“针对性流行语言”
当然,“乐子人”也并不是无法理解,只不过随着群体的数量增多,它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他们好似一新兴社会现象,总之他们用一种高度社会驯化体现出的群体认同与集体责任观念令我震惊,他们极强的群体认同导致它们通过同样或相似的群体认同观念来塑造自我概念,这也符合他们极度关注群体层面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个体对集体行为的评价和参与这一社会概念,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乐子人虽然大多时候不站队,甚至内部也有许多矛盾,但是其本质——思维方式却有极大的共同点的原因。于是解构他们也不是什么难题,只需要找出他们的原始群体认同概念,但仍需时间。我会在乐子人哲学分析专栏详细讨论。
好了,现在可以步入正题了。
我就先大言不惭的说说我的个人想法吧,我觉得针对性流行语言是一种极为不好的流行。
为什么?因为针对性流行语言意味着它是为了抨击一种事物或群体而诞生的,但抨击事物或群体本身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辩论【或者本意是一种辩论】,而针对性流行语言在这个前提下则是作为一种辩论格式,当针对性流行语言——这种辩论格式被滥用,就会产生一种不良风气,当所有现象都可以用一种辩论格式批判。或者说,当一种针对性流行语言的针对性范围越广阔,那么一些个人哲学思想或辩证学逻辑未完善的人群就会以个人情绪将其滥用【即使它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本身就不具备真正的辩证意义,但滥用会导致更加剧烈的社会现象】(结合群体理论等等可以影响个人情绪的条件出现,这是非常可怕的),并因为自己的无知将其变成一种政党口号,当这种现象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一些专门为了批判一种特定现象的针对性语言【如:各种针对性的对特定群体的侮辱性词汇】就会出现【这时就复杂起来了,它是一种纯粹政党口号,本身已然不再具有辩证意义,但它却被以辩证格式使用,并且以流行语言的形式传播】,而结合以上,就会出现各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将自己的纯粹的“政党口号”传播。重要的是,它却以本身带有趣味性,非理性之类的流行语言的形式传播【这是非常恐怖的】,届时,大众抛弃原有的思维方式,将思维建立在一种“政党口号”所属的观点上,即大众不再在乎辩论(即有效辩论),而是开始用一种固定格式的辩论方式来辩论事物,于是,当事物不符合自我情绪后,就开始“急”等等,开始在乎与之对立的辩证人的情绪,政治所属,文化所属,地理所属,立场,发言目的等等,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抨击他的观点,这虽然是荒诞且没有逻辑的,但却极为有效。
我知道一些人的想法,“为什么针对性流行语言不具备辩证意义呢?”这要从什么是辩证意义开始说起,简单的说,辩证法通常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解为“理解和回应对方的观点,为寻找更高层次的真理或共识提供可能。”
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有较大不同,也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我个人认为他哲学思想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它主张一种通过冲突和矛盾,实现更高层次理解和认识的逻辑方式。最典型的形式通常被概括为:
"命题(论题)-反命题(反论题)-综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描述了一个观念在经历内部冲突后如何被超越,并达到一个更高级别的综合。例:在《精神现象学》中,他通过阐述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其辩证法的运作。
“开始时,存在两个自我意识,它们彼此对立,相互竞争,以确定自我(命题)。然而,这种斗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每个自我意识都依赖对方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反命题)。最后,两个自我意识达成一种互相承认的关系,这种关系允许它们共同存在和发展(综合)。”
这点在他的《逻辑学》中也有体现,在《逻辑学》中,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发展的逻辑。例如,他讨论了存在和不存在的关系。在常识中,存在和不存在似乎是对立的概念。但是,黑格尔认为,存在实际上包含了不存在,因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不存在。因此,存在和不存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但不管怎么说,就辩证意义而言,我们可以从何为辩证法何为非辩证中看出,什么是辩证法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认为辩证法的特色是通过对立和冲突来揭示一种相对真理,它假定事物的本质或真理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由内在的对立和冲突驱动的过程。
因此,通常认为这种方法将现象视为一个整体,在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在与其他部分的互动中得到定义。在这种理解中,冲突和矛盾并不是需要消除的问题,而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这种方法需要一种能够包容对立和矛盾、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
而非辩证的前提在学术界通常被认为是寻求确定性、一致性和简单性,尽量避免复杂性、对立性和矛盾性。这种方法更倾向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区分,将复杂的现象简化为可管理和可理解的元素或因素。在这种理解中,冲突和矛盾通常被视为需要避免或解决的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非辩证方法的特点是试图通过固定的规则,绝对的原则,或者一元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它们依赖于确定性,一致性和简化。这就需要明确的规则,一致的标准,以及对一元性的偏好。
通俗的说,它可以是大部分使用针对性流行语言的网民真实写照了,但我不是聊这个,说回针对性流行语言这种固有式辩证法。在辩证法中,关键的是要认真对待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找出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这个过程推动观点的发展和提升。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用来攻击和否定他人,而是用来深化和拓宽我们的理解。辩证法强调对立观点的互动和矛盾的化解,而不是通过诋毁他人来进行无意义的胜利。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那个人反驳了你,辩证的方法会要求你去反思他的反驳,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和问题,然后提出更深入、更全面的观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对你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和改变,也可能需要你接受你没有考虑到的新的观点和证据。
而你描述的情况下,不论对方反驳的内容是什么,你都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攻击,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去考虑对方的观点,也没有推动对立观点的互动和矛盾的化解。这是一种非辩证的,且不具有建设性的交流方式。
从此,你可以看出问题所在,问题是以上都只能适用于一场具有辩证意义的前提中,而针对性流行语言这种“辩证格式”本身就并不具备辩证意义,所以你以针对性流行语言的角度来看待以上才会出现矛盾。这就是针对“针对性流行语言不具备辩证意义”的辩证了。
感谢观看,认同不妨给个三连吧,下次再见!如有异议,请尽情讨论!
如果我把针对性流行语言当做一个普通的争论而不是辩论阁下又该如何应对?答:那我的观点就作废了,你做得好,你做的很好啊!(赞赏)
最后,距离上一次哲学分析专栏已有近2月之久,但想和我讨论的请随时私信我吧ヾ(•ω•`)o,另外,我打算正式把“哲学分析专栏”改为“互联网舆论求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