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晋祠献殿梁架和斗拱结构解析,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古建保护工程考试实用知识

2021-11-23 14:21 作者:古建筑斗拱学堂  | 我要投稿


晋祠献殿,位于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金代在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东侧增建献殿。献殿的建筑年代,据民国《晋祠志》记载:“献殿,金大定八年创建,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清道光二十四年补葺,在圣母殿前,鱼沼东。殿三楹,四面玲珑,中极宏敞。”

现存殿内明间脊部攀间枋上题有:“金大定八年岁次戊子良月创建”。与县志记载的内容互相吻合。“金大定八年”为公元1168年,距离今天已经853年了,在中国现存木构建筑实例中也堪称一位建筑老人了。

 献殿屋顶采用单檐歇山式,青混灰瓦满铺于屋顶,举折平缓,翼角升起,整体建筑四面畅通,不设墙体维护,四周柱间下方砌筑50公分的低矮坎墙,上方全部装木栅栏,前后开门,四面通透,形如凉亭。角柱上阑额不出头而普柏枋出头,还遗存有早期建筑的一些特征。

献殿外观体量并不算大,通面宽只有三间,进深四椽,建在青石垒砌的台基之上,柱网布局极为简洁,共用12根檐柱支撑大木作梁架,柱头砍削成覆盆式卷杀形制。

立柱高为3.5米,底面直径0.5米, 柱“侧脚”与“升起”做法十分明显,角柱柱脚外侧达6厘米。生起达8厘米,与宋《营造法式》相比较,献殿侧角、生起的尺寸均符合宋代材份制度,因此整体建筑倍显稳固。


殿内梁架结构简约古朴,两缝四椽栿通长架于前后檐柱之外,栿上各架一层平梁,平梁上置矮驼峰、蜀柱、叉手等构件,共同承托脊槫荷载 ,襻间枋连接纵向构架,山面各置两根丁栿 。梁思成先生当年考察晋祠时曾评价:“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肥,故能经久不坏。”

献殿的斗拱

屋檐下四周均设置斗栱, 斗拱材高22厘米,宽15厘米,约合宋《营造法式》五等材。前后檐下各设柱头斗拱2朵,两山面檐下各设柱头斗拱2朵,前后檐下补间斗拱各3朵,两山补间斗拱各1朵,另有4朵转角斗拱,总计共20朵斗拱。

 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外跳头跳华栱交互斗上横向伸出翼形栱,二跳下昂水平伸出,实际为华栱砍削加工成平昂形状,二跳昂头支顶交互斗,横向伸出令栱,与蚂蚱式耍头十字相交,其上一斗三升式散斗承托替木和撩檐槫。

补间斗拱也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外跳头跳华栱交互斗上横向伸出翼形栱,二跳下昂为批竹式真昂斜下方伸出,二跳昂头支顶交互斗,横向伸出令栱,与昂形耍头十字相交,其上一斗三升式散斗承托替木和撩檐槫。补间斗拱里跳的昂尾,以杠杆形式直达平槫之下,昂尾起一种“挑斡”功能。

献殿金代梁架与斗拱做法承袭宋制,但也有一些为金代样式的差别,体现了官式做法与民间技术互相融合的特点。


晋祠献殿梁架和斗拱结构解析,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古建保护工程考试实用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