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评选的"亚洲第一战神"李舜臣,中日网友:这是对战神的侮辱,看看到中国啥水平

众所周知,韩国人一向都是自吹自擂。认高句丽为爹就不说了,现在更是夸张。把他们手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名将李舜臣说成是亚洲第一名将。那么这个李舜臣配吗?
在韩国人心目中,"亚洲第一战神"非李舜臣莫属。中日网友看后,纷纷表示不服:"这是对战神的侮辱"。
中国人对李舜臣的名字不陌生,这位被韩国人认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万历年间,对日军的作战中多次获胜。
李舜臣生活的时代,正是日本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准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之际。
文献记载显示,李舜臣对日本的海战主要集中在1592年和1597-1598年两个阶段,前后共参加近20次海战,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胜利。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公元1545年-公元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 ,生于古朝鲜(李朝)首都汉城。李氏朝鲜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
李舜臣1545年4月28日出生于乾川洞(今仁岘洞 )。从22岁开始学武的他,在当时算是起步较晚。十年后(公元1576年),32岁的他考中了武举。
1592年,14万日军以雷霆之势横扫朝鲜,几乎将朝鲜国王俘虏。直到明神宗派遣大军赴朝支援,才稍微稳住了阵脚。李舜臣作为朝鲜水师将领,率领不足万人的少量部队,多次击败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联军陆军的作战,立有大功劳。李舜臣本人相对于平庸的朝鲜军事将领,也确实称得上朝鲜第一名将的称号。
由李舜臣所改良及创新。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复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和锥尖。前面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面是龟尾,尾下也有铳穴。两弦各有六个铳穴,铳穴下有橹八至十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丰臣秀吉在日本水军多次败给朝鲜水军后,曾评价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1592年5月29日,李舜臣率领备龟船的23艘战舰,与元均指挥的水师会合,准备向泗川洋面的日军阵地发动进攻。到达预定地点时,李舜臣发现敌占据的地形险要,不利攻击,便随机应变,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诱敌出港,准备在洋面上歼灭敌人。日本水师见朝鲜水师不战而退,误以为是胆怯,即全力追击。待敌追至对朝鲜水师有利的海域时,李舜臣出其不意地转退为进,以“龟船”充当先锋,冲入敌阵,左冲右撞,往来穿梭,同时发射各种火炮,将敌舰撞破或击沉。其它战船也不甘示弱,箭炮齐发。

李舜臣最大的一场海战就是比较著名的鸣梁海战。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 ,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铁索,方便李发挥龟船、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的优势而不让日军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之后李又动员百艘民船拉上军旗在后以壮声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在对面准备好了。等日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水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日军的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而朝鲜水师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处境更加困难。入侵的日军被打退,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
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乱。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水师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李舜臣用12艘战船和100艘改装民船撞破了日军31艘军舰。
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曾参与作战,后来不幸捐躯。两年后,朝鲜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一等宣力功臣。李舜臣在露梁海战后捐躯,他对李莞说道:“切勿莫国政。”这也是他的遗言。
1643年,李舜臣被赠谥“忠武”,从此,朝鲜半岛人民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忠武公”。遗著辑成《李忠武公全书》。
那么这就能算亚洲第一了?这也太夸张了。

李舜臣在海上与日军作战时,连战连捷,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朝鲜本土的沦陷。这时如果不是明军援助,朝鲜全境被日本占领,只是时间问题。
1592年4月,日军从朝鲜半岛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陆,不久就占领了战略要地泗川,并向重镇晋州突进。
李舜臣确实是一位名将,尤其能在******之际挺身而出。
在全国士气低落时,率军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我们不能夸大他的功绩。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明军入朝前,李舜臣只是在沿海进行一些伏击战,战果实在有限。
要说他是亚洲第一战神就有点儿过份了,考虑到李舜臣所处的时代,他大约和中国的岳飞差不多吧,然而岳飞最值得我们尊敬的是他的精神,但要说到战神就连岳王爷这么辉煌的战绩也是不能稳排第一的啊,李舜臣又是水军将领哪来的自信呢。况且他的战绩可是差岳飞几条街。
就算是同为明朝中期的将领,他也根本排不上号,下面三人就都比他强,还有一个是文官。
胡宗宪
胡宗宪在嘉靖年间以浙直总督的身份指挥明朝大军与倭寇作战,是明朝抗倭战争的总司令和实际指挥官。“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就是对胡宗宪功绩的最佳体现。胡宗宪之所以被历史掩盖了大部分光芒,是因为其出身严嵩门下,手下又有谭伦、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淡化了他对明朝抗倭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以胡宗宪的才能和战功来说,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鲜任何一位军事将领都无法比拟。

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功就无需赘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战争中,当时整个亚洲还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将领能超过他的成就。然而戚继光所处的时代,明朝并没有大规模战争记录。所以,戚继光没有带领千军万马与蒙古或者日本交战过。就算如此,拿戚继光与李舜臣做比较,不管是从个人能力、战功来说,戚继光都压李舜臣一头。

麻贵
明朝军事将领麻贵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经历的,因此拿来与李舜臣做比较最为适合不过。
麻贵在明朝国内的战功就不细说了。1597年,万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率部赴朝鲜与日军作战。明朝时的总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辖3-5万人的部队,品级权力都不算低了。麻贵到了朝鲜后,王京保卫战击败小西长行,解了朝鲜燃眉之急;1598年击败加藤清正,气死了日军关白丰臣秀吉。最终凭借辉煌的战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终胜利。麻贵回国后立马被升为右都督,成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战死时,官职三道水师统治使(相当于联合舰队司令),不管是从职务、战功大小都与麻贵相差甚远,称为亚洲第一名将,名不副实。至于同为抗倭总指挥的李如松就不用说了,李舜臣根本不可能跟他还是同一水平线的。如果真要说李舜臣的战绩的话,可能算个毛文龙的水平不能再多了。
如果非要说韩国有个第一,下图我觉得还是可以拼一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