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虚拟】苏百里改革

2023-05-10 16:51 作者:大锅头b  | 我要投稿

苏百里(1867年~1943年),在1911年被夏平宗任命为宰相,任内最主要的事迹是在1912年进行了一场使夏王国政治经济出现转机的改革。


改革的背景:

1、相婕可战役虽然以朝廷的胜利结束,但也使得王国元气大伤。连年的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经济发展要受到阻碍,国家的许多政令形同虚设。如平宗皇帝颁布的“授田制”,虽规定一夫一妇的家庭授田80亩,但是官僚权贵往往从中扣减,使得这项制度形同虚设;

2、吏治腐败,朝廷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夏王国后期,不仅朝廷官员忙着争权夺利,致使政治腐败,皇帝也昏庸腐朽,对于一些要紧的事务常常采取“眼不见为净”的对待方式。另一方面,朝廷的行政效率也很低下,中央下发给理政院(地方机构,负责处理本地的地方事务)的政令,官员很少执行,也无人检查。造成了“政令虽发,然止于中央”的局面,整顿吏治势在必行;

3、社会矛盾尖锐,各地的起义时常发生。夏王国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皇帝为首的皇室,官僚,大地主通过投献,捐利等方式不断兼并土地,一方面逃避了政府赋税,导致政府税源减少,政府不得不通过卖官鬻爵和增加赋役的方式疯狂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不断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土地而成为流民,大量良田变为无主荒地,流民生活无着落,便纷纷参加起义;

4、外患严重,边防危机。夏王国的外患为南部和东部的少数民族军队,他们时常率军骚扰,烧杀抢掠,到夏王国统治后期,少数民族军队甚至可以逼近首都周围。夏王国不仅军备废弛,而且军纪涣散,难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长期的“边备未修”使得夏王国边防危机严重。

夏卡利王国为抵御少数民族而修建的“长城”。

改革的内容:

1、政治上,整顿吏治。裁汰一些不急需的官员。1913年,又制定考成法,规定官员的任期由绩效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同时规定理政院和刑院(处理地方刑事案件的机构),凡属于应办公务,应当根据事情本身的缓急,设置期限办理,官员在办理某件公事时,会留档案在察员所(考核与监督地方官员的机构),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公务则可以收回档案,否则记一次小过,满七次小过则会被察员所上报皇帝,皇帝下令辞退该官员。

2、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夏王国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多不服从中央的命令,有些甚至私自铸造货币,造成了货币的严重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1912年,苏百里将方谷币(一种圆形样式铜色的货币)作为全国唯一承认的官方货币,同时在各地设置监财司,监督地方的铸钱,严禁地方私铸。

夏王国后期铸造的“方谷币”,于1912年通行于全国。


3、军事上,整饬(chi)边防,整编禁军。针对不断严重的边防危机,苏百里采用了“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改善与实力较强的南部少数民族的关系。1913年,夏王国封南少数民族首领可达汗为夏王国保天王,同时在南部边境设置货市,积极与其进行贸易,两国关系出现回暖的现象。与此同时,苏百里调名将南宫和镇守剑门(与东部少数民族接壤的边境重镇),面对东部少数民族不断的侵扰,苏百里下令在东部地区成立专门抵御侵扰的军队;而对于禁军中“老者居多”的现象,苏百里提出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方针,淘汰了一些老弱。

4、颁布刑法。在总结和完善前朝律法的前提下,苏百里对前朝律令格式进行了删节,注释和评议,并于1914年制定了一部新的刑法《大夏刑统》颁行全国。

5、兴修水利。恢复因多年战争而停用的大运河,同时苏百里任海迅为河道治理使(专管河道治理,不参与地方政治,由丞相直接任命),海迅在任期间,堵塞了夏河决口,疏通了武平河,江夏河,梁河等,取得了预期的治河效果,使夏河水不在泛滥,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大量的荒地也重新变为良田。

海迅,夏王国最后一任河道治理使。

改革的意义:

1、在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们负担,恢复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力量;政治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政治较为清明;军事上,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基本肃清了多年的外患,巩固了边防。总体上苏百里改革增强了夏王国的整体实力,也为后来夏卡利共和国进行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2、苏百里改革的目的是解决阻碍王国发展的一系列积弊,但改革触犯了王国官僚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与攻击,反对派群起攻讦,夏平宗不得不妥协,改革的许多措施也逐渐被废除。

1943年苏百里死后,共和国政府在其家乡江南市建造了上图的纪念馆,来表彰他的功绩。




【虚拟】苏百里改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