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变现150万 导演邢健拍《冬》险闹出人命
炎炎夏日,小美看了一部超级凉爽的电影《冬》,《冬》描述一個丧妻的独居老人,孤苦伶仃在零下30度的长白山生活,他日复一日地钓鱼,把鱼捞起来带回家欣赏,隔天再把鱼倒回水里钓它,直到一只鸟和一个小孩的出现,才为他的馀生掀起涟漪。

《冬》全片无台词,以黑白片的形式刻画老人的没有未来、孤单的内心世界。青年导演邢健凭此片,获得2015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殊荣,看似光鮮,但其实幕后历经了不少辛酸。
早在2008年5月,邢健就完成了《冬》的剧本,隔年7月他只身前往北京各大影视公司找寻投资方,但被泼了一身冷水,后来决定卖房变现替自己圆梦,最后以150万资金拍片,开机时间是2013年3月,从剧本完成到开机,已经整整过了近5年,
零下30度的环境也增添拍摄的困难,副导演和一位工作人员都曾误踩悬崖(因为悬崖积上厚厚一层雪,会让人误以为有路可走)大家赶紧跑过去援救,一个拉拔一个才拉出人,险象环生;也曾因为气候太恶劣,邢健不得不做停拍的决定。

邢健导演于17日在天津出席小鸟观映举办的电影《冬》观后会活动,和影迷来个近距离接触,以下为问答形式进行:
Q 拍摄时最担心什么? 例如零下30度的环境?

环境对我们来说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吧,我觉得是应该的一个事情!环境(困难度)应该是排在最后面了吧!动物是一方面,无台词表演也是一方面,要怎么把这个故事说清楚,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动物方面呢,我们驯了三只麻雀,驯鸟师用了1年半的时间训练三只麻雀,像那个菸盒还没打开来,它可以把菸盒打开,帮你叼出来一支菸还送到你面前,我觉得很神奇。
最困难的部份应该是我自己的角色,在拍《冬》之前,我觉得我是一个创作者,但在拍《冬》之后呢,因为我自己投了150万,所以我身兼制作人又做导演。正常拍摄电影前两个月,导演都不太会去管一些外部的事情,但当时没办法,我那时候没时间看剧本,处理的全是影片之外的事。
Q 所以鸟的部份都是实拍?
我们还没开拍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备选方案,从想过买一车的麻雀,一个一个去拍,一个一个去拍,最坏的方式就是用特效,我当时联系了一些北京一线的特效团队,但他们没办法完成我的要求,和实拍完全是两种感觉,所以后来还是觉得实拍吧,后来看到驯鸟师训练的成果就很有信心。

我覺得我們有時候要敢想,不要在没敢想之前就退缩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敢想,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像,但是通过了就会去达到。
Q 无台词的部份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吗?
一开始就定位是没有对白的,后来给了一些人看了剧本就想,没有对白是不是太刻意了?会不会让人觉得你有点装了?玩一个形式的东西,那时候就把编剧叫过来,但是怎么加呢?我确实加不上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说些什么。
基本上,我觉得对白要有一个叙事的作用,连叙事作用都没有的话,我不可能写上。
Q:请问这个主人公的故事跟导演您本身有没有关系?
这个不只跟我有关系,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像是「空巢老人」这个词儿,现在还有「空巢家庭年轻化」,像我们80后,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在外地工作,像我们高中大学也有可能在外读书,以后工作也离开家乡,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会见到父母,所以说很多人独居生活的。

你现在看到很多派对,各种场所,大家年轻人很嗨,表面非常开心、高兴,但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孤独,有的时候其实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就是这样,那怕是最亲的朋友也是这样。
Q:整部片定格来看,画面都美得像是一幅水墨画,请问导演事前有和摄影组沟通吗? 另外,因为在冰天雪地中拍摄,对设备来说是一大考验,导演以什么设备拍摄的呢?
我本身是学画画出生,我大学的专业是学电影摄影,所以我对画面的把控想得比较清晰吧,很清楚知道我要什么,一开始我就定调要这样拍摄,拍一个我想要的世界,
我在国外的时候,有人问我说你这是用胶片拍的吗?其实我听了很高兴,我们用的设备是索尼的F3,如果大家了解摄影机的话,其实那台机器是拍电视剧都没人用的一台设备!我觉得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机器,看你怎么去用!就像一个机器,它有100分的能力,但是在不会用的人的手里,可能就只有60分,但是如果机器60分,在会用的人的手里可能用到150分,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结语:
对小美来说,邢健导演追求理想的抱负和行动,令人敬佩,更值得大家去学习。另外,当然要回归老本行,介绍一下索尼的F3。
索尼F3于2010年推出,可说是最早的数字电影摄影机,采用Super35 CMOS,支援全高清记录,另外,F3也可以拍摄升格,当采用720/23.98p格式时,可拍摄1/2.5倍速慢动作(相当于60p)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差,但在当时绝对是领先的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