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汗诺依古城

喀什的汗诺依古城开发利用不是很好,利用百度地图可以定位到汗诺依古城遗址。现在的汗诺依古城已经处于保护状态,四周有围栏,阻止牛羊等动物进入,也可防止闲杂人等误入。

在喀什古城沿革的各类传说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古城前身可能是汗诺依古城,但是关于汗诺依古城的历史文献却是非常缺乏。1900年代,斯坦因抵达喀什,对汗诺依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考察,后来的伯希和也到过汗诺依古城遗址。正是斯坦因与伯希和的探险介绍,并在写作的著作中附有当时的实景照片,才让世人知道了汗诺依古城的存在,并引起了后人重视。
当年的斯坦因与伯希和把汗诺依古城看成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包括汗诺依古城本身,周边的恰克玛克河北部的莫尔佛寺、江格勒遗址、开普台哈纳遗址、卡儿井遗址、托普提木遗址等均为汗诺依遗址的组成部分,汗诺依古城长度可达9000-10000米,宽度为4000-5000米,已经是非常大的一座都城规模。如果从城市的构成与功能上看,这样的推演当然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当年斯坦因与伯希和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些佛寺的遗存与汗诺依古城遗址中的部分城墙。
就狭义的汗诺依古城本身来讲,汗诺依古城规模也不算小。解放后,喀什文物专家曾对汗诺依古城进行过普查与调查,大致确认遗址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500米。在遗址中发现有五铢钱、开元通宝、波斯银币、喀喇汗朝钱币等。 据《新疆喀什噶尔古城历史文化研究资料篇》介绍:
“汗诺依”(维吾尔语“皇宫”之意)。汗诺依城又名“伽师城”,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较早、发展历史最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位于今喀什市区东北 28公里的伯什克然木乡境内。其文化层上起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朝中期。东汉中期,中亚迁徙而来的粟特人修建的碣石城是汗诺依城的前身,唐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后,该城由疏勒王治理,改名为伽师城。喀拉汗国成立后,该城成为喀拉汗国早期的都城。在公元 10 世纪末至公元 11 世纪初,穆斯林与佛教徒的战争使汗诺依古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迫使都城西迁。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为该古城的鼎盛时期。

对汗诺依古城的认识最近有了更新,2018年至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大学及喀什文物局对遗址进行联合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航拍获取古城高空正摄影像,用全站仪绘制出精确的古城平面图,并整理出了最新研究成果。成果显示:

西城的东墙残存约30米,北墙存10余米,南墙与西墙仅有几处高过1米的墙段;东墙和北墙残存处高达2-6米,西城以南有两条古道,一条向东通到台地中部,再次分化为向东的南北两道,长度达4-5千米。
研究成果确认,汗诺依西城没有发现汉代的遗物,初步排除了汗诺依古城可能是汉代疏勒城的说法。城墙主体测年(碳灰)数据集中在距今920-990年,墙基为距今1220年;城墙叠压下的两个地层为距今1600年和3700年。8世纪中叶营建的汗诺依古城,或为晚期疏勒都督府所辖州治,遗址的废弃可能晚于11世纪。
从城墙解剖和遗址釆集器物特征初步判断,遗址中未见早于唐代的遗物,营建时间不早于隋唐,由此判断该城并非汉晋到南北朝时期的疏勒城。从地望而言,汗诺依古城遗址与唐代的“达满城”最为接近。这样的结论当然不是喀什古城研究者所愿意看到的,而且与玄奘抵达喀什时的描述多有不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