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DILOCK的经典巡礼剧场】好莱坞的“终极英雄”帕瓦德为什么不能再“面向未来”了
前面讲了讲葛雷特,一部我最近才发现我十分欣赏的奥特系列作品。
葛雷特,USA和帕瓦德基本上是一心同体的,不仅有着相同的世界观和时间线,而且还有着同样的境遇。

葛雷特在美国电视台重播时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得以使得再一次向美国市场进军的圆谷获得好莱坞的制作公司major havoc entertainment的赏识,成功与好莱坞公司合作拍摄了帕瓦德。
可好景不长,原本指望在好莱坞继续拍摄续作。却因为销量的一蹶不振,最终好莱坞方终止了续作的拍摄计划。圆谷的海外进出也就在此画下了不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和汉娜.芭芭拉公司合作(但实际上从设计,到作画,到人设分镜甚至是音效全都是日方公司制作的),打算作为新系列的样片的《奥特曼USA》,还是后面好莱坞进出的帕瓦德,圆谷都没能保住美国这个市场,悻悻而归。

那么为什么就只有葛雷特真正意义上在欧美市场获得一定成功了呢?
就特摄场面而言,好莱坞拥有在剧情和使用权的“至高决定权”的帕瓦德自然获得了好莱坞那边的大力赞助,经费上倒是不愁花,但所有的原创剧本基本都在美方导演金.华尔特的修改下,重新另聘请编剧以美式风格展开了大规模的删改,失去了圆谷作品本该有的精髓。
而且原本在分镜和剧本的创作当中,日方就凭着“本来也是给美国staff去看的嘛,所以描写的能多简单明了就多简单明了”的贴近美式理解去做的。
帕瓦德在剧情分类上,确实和艾斯,泰罗,雷欧,泽塔同属于“如何击退怪兽”,不单纯以故事为卖点,更多的是凸显出怪兽和宇宙人的魅力,以及围绕着如何打倒怪兽,以防卫队的奇思妙想和作战计划为每集的主轴的类型。但剧本上在美方主导的缘故,让整部作品变得相对无聊一些。

相对于着力在剧集里塞满剧情的昭和二期以及虽然没有塞入剧情但是将日本作品的日式风格发挥到极致的泽塔不同,帕瓦德更像是一部“描写防卫组织如何打败怪兽”的“纪录片”。前后没有大的感情变化,也没有特别紧张的剧情转折,只是按部就班,让习惯了日系作品的观众看上去会有些无聊。负责音乐的佐桥俊彦准备了大量,接近于全部配乐一半数量的,日系作品当中常用的情绪向配乐,但实际上作品里几乎没有用到过,因为本身就没有特别针对某一个队员展开更深的描写,也自然而然就没有了使用情感戏的必要。

弱化单元戏码的前提是,你足够嗨,你的角色足够吸引人。
但帕瓦德无论是节奏上还是设定上,都没有前作吸引人。
节奏就是一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普通SF作品的慢节奏,甚至有很多桥段十分的拖沓,显得没有必要。如果不是出色的高精度布景和全外景拍摄,实在是无法让人打起百分之百的精气神去观看。
而人设,每个角色貌似都挺有美式作品那种性格特点,但貌似又都一点都不引人注目,泽塔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深化塑造角色,甚至为他们都安排了专属剧集。而winr就明显弱化了很多防卫队员的存在必要性,虽然剧情完全是以winr如何打败敌人展开的,但winr的作用却一言难尽。无论是uma还是军械库,都有很多是防卫队灵机一动将敌人击退,在体现角色性格的同时,还展现了防卫队的特殊作用。
然而帕瓦德里面,winr甚至能因为“攻击就会打到奥特曼,所以我们还是不管了,让他自行解决吧”的理由放弃进攻,这就只能拿美方剧本家对于奥特曼作品的认知极低或者说是美式甩锅大法的“入乡随俗”才能解释的通了。

前作的uma,可以说是很多事情因uma而起,很多事情也因uma结束。人类包括uma之间的争吵一直没有结束,甚至在uma内部也经常因为如何对付敌人,如何保护地球产生多次分歧,而uma和army的本质性区别和矛盾也很好的展现出来了。葛雷特是属于走单元剧主题的作品,同类作品当中,甚至有的为了构造剧情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主要角色的塑造,但葛雷特当中却能把uma和宇宙人塑造的有血有肉,甚至连搞笑角色的艾克到最后也有了更深刻的塑造。

与前作一展开对比,帕瓦德在人物设定上确实没有那么的出色,包括对抗怪兽的过程,也远远不及同类型作品来的有趣。而其本来就是美式SF的作品,代表性的诟病就是节奏缓慢,冲击性小,剧情性弱,选曲也缺乏情感,大量优秀的情绪向配乐没有使用,反而是出击和攻击还有悬疑配乐反反复复的循环,尤其是对达达战的时候,同样的配乐循环了整个对峙战,配乐上没能物尽其用,也是观感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过到现在我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凯伊到底和谁才是一对?
以前看的时候,感觉他和贝克是一对,无论是互动还是合作都很多,而且最初发现他身份的也是贝克。
但是资料书和设定上,都是把凯伊和扬凑到一对,而最初的企划案里,凯伊和扬还是一对恋人。音声广播剧里也是凯伊和扬一起出来做主持。
或许还是扬吧,毕竟扬更像是女主多一些。

说到剧情,美方虽然慧眼识珠,认识到奥特系列是一部有前途的作品,但他忽略了葛雷特之所以能够获得欢迎的原因。
那就是葛雷特并不是专门讨好欧美制作的作品,他的剧情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改动,但整体上很好的传达了日方剧本家原本想要传达的讯息。简单来说,它是一部融合了日方剧情内核,又经过澳方加工成欧美观众也能接受的作品。

他和由美方编剧提议,日方负责制作的USA有很大区别。这也是USA虽然在美国电视台播放时在当时的儿童动画节目收视率到达前三,在日本上映却萎靡不振,最终失败告终的原因。
美方甚至就奥特曼能不能披着披风打架,都和日方展开过长久的辩论,由此可见美方对于日本作品,尤其是巨大英雄的作品,实在是不够了解,双方很难达成共识。
另一种类型是变形金刚常用的,日本效仿美式画风和作风,以日系的剧情风格和人设理念单独制作头领战士,超神之力然后再输入到美国去。这是以日系动画作为卖点吸引美国观众的方式。
而葛雷特这种,日澳双方在作品构思上达到一个共识,在剧本上共同留下各自的思想,达到双赢的类型,在海外合作作品上确实较少。一般不是日方独大,就是美方独大。就目前留下的文献和记录里,也是澳方相对省心一些。
和好莱坞的“日本仅保留日本国内商品的版权和使用权,著作权和剧本的主导权,拍摄的主导权全部归美方所有”这种也只有美国能提出的霸王条款对比,澳方显得和善很多。制作上完全由日方主导,澳方接近于纯负责选角和拍摄的“外包公司”。但圆谷更多的是放手让澳方去尝试,去摸索自己风格的特摄。
也就有了出彩的,澳大利亚手偶和传统日本皮套的结合,还有大量电脑合成的震撼画面,让日本staff也为之震惊。很多人认为葛雷特的制作经费一定很紧张,但实际上葛雷特的制作公司南澳大利亚电影联合公司是南澳大利亚政府经营的“国企”,经费自然不缺。原本计划在悉尼开拍,在州长的要求下换到了澳大利亚南部,自然而然目的是为了宣传旅游。

剧本没有更深一步的魔改,虽然也有擅自修改设计的情况,但是制作出来的皮套确实远远优于日方提供的原设计稿。相比较好莱坞这边,第一话的微缩街景就让樋口苦叫连天,甚至打电话跟制片人渡边繁求救。
顶大的窗户,几乎没有细节,结构问题也很大,这质量在日本这是绝对没法放出去拍的。
于是在第一话特摄部分结束后,樋口和三池敏夫为了提高微缩布景的质量,从原本只是负责跟进,拍摄剧照提供给日方汇报进度,变成了微缩布景的维修和制作员。
好莱坞是电影之都,任何材料都更容易入手,价格也比日本便宜的多,这点让樋口和三池更利于提高模型的精度。
完成后的街景模型逼真度很高,樋口和拍摄本篇的工作人员见面时,工作人员问“几天没看见你们了,你们去哪儿转了?”,他们把布景的照片给工作人员看,工作人员误以为真,还问他们这是去了哪里。


虽然在剧情和人设上难免有些残念,帕瓦德的特摄确实是一大看点。
无论是精细的道具,还是美国辽阔的天空下,自然光照射下的真实光感,对于我而言,这是梦幻般的特摄。我觉得特摄应该走出虚假蓝天的背景,走出摄影棚,去拍摄自然光照射下的世界。效果一定会比摄影棚打光效果更好。

皮套和道具的质量在多人协作的情况下也有了更出色的还原度和逼真度。怪兽皮套真实的质感,甚至雷德王嘴巴里还有口水的拉丝,将细节做到了极致。而皮套内部还隐藏着风扇和冷却水循环系统,更是能够感受到这确实是一部好莱坞出手的豪华作品。


杀阵确实是帕瓦德的一大遗憾。演员斯科特.罗杰斯的动作戏有目共睹,在动作戏当中我们也能明显看出新材质的皮套虽然不易保存,易损坏,但是不会对活动产生任何影响。
理由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官方给出的理由:“原本考虑到可能会在美国电视台播出,为避免电视台的暴力限制,所以弱化了格斗戏码”。
有人说询问了美国的朋友,他们表示对这部作品没有任何印象,证明这剧没有在电视上播过,完全就是出口转内销。
能说出这话我觉得挺可笑的。
首先90年代是什么年代,正是VHS,租赁录像带开始霸占市场的时候,大量经典作品出版VHS,很多观众租赁录像带或者购买录像带去家中欣赏,这才有了家庭影院一概念的由来。
而葛雷特和帕瓦德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企划初期就打算以VHS发行的作品,电视播放只不过是顺带的。甚至在日本本土也是先发售的VHS,之后才逐步在TBS和NHK电视台播放。
虽然在美国VHS发行后也在电视上播放了,但是收视率还是不够理想。所以好莱坞方面才终止了拍摄续作的计划。




首先你要确保你咨询的朋友是不是喜欢看动画和超英的人,如果是对动画作品不感兴趣的人呢?要知道很多日本人也不见得就能认清楚初代赛文泰罗以外的奥特曼。我姐姐在日本待了近十年,对于我国非常识类的动画人物也就知道个鲁邦三世。
还有去日本定居的80后问自己的日本丈夫,知不知道克塞号,丈夫说没听说过,肯定是不入流的特摄。难不成克塞号也是出口转内销?
如果真的只是出口转内销,那么YouTube频道圆谷公开银河格斗2的时候,为什么有大量欧美观众在下面评论,说“见到葛雷特和帕瓦德了,好怀念啊!”

如果真是出口转内销,压根都没考虑在欧美播放的话,这话从何而来呢?
都是圆谷找来的外国托?
官方有时候写东西确实顾着往脸上贴金,如果和自己的研究或者结合多人的文献有矛盾,那么可以质疑官方的书籍是否存在贴金的可能,但是没必要多疑到这个地步。
因为绝大部分官方的书籍,都是有史可证,都是正确无误的。
银河格斗2让葛雷特和帕瓦德出场就是为了吸引欧美观众,而他确实也做到了。银河格斗2和泽塔甚至可以说是第四次圆谷成功的欧美输出。
总的来说,帕瓦德因为很多原因,最终无论是作品质量还是在美国的表现都不太尽如人意。但确实是对外输出的三部作品当中,最美式的一部作品。其中也不乏包括一些很经典的单元剧集,譬如《飞向怪兽魔境》《来自宇宙的归还》和《苏醒的巨兽》,都是可以和平成一期的一般作品相提并论的佳作。并且在雷德王,达达,赞勃拉,哥斯拉身上还添加了原作中不具备的新要素,使得怪兽的设定也更加丰满,有着不同于一代目的特殊魅力。

就我而言,美方傻可能就傻在,没有和万代合作在美国开发同类的周边。虽然在美国不温不火,但是帕瓦德却在日本本土获得了比葛雷特更大的成功,还借机和TBS又一次冰释前嫌。收视率也都在5%上下浮动,超过了葛雷特的4%,成为了平成一期的导火线。
而万代将所有的怪兽和宇宙人(包括精神力巴尔坦)都发行了软胶(最初本来打算照搬原版造型的,也是出于商品化的需求才设计新造型),而且还开发了帕瓦德为主题的电子游戏。其中高质量的BGM和时不时穿插的真人画面,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尝试。由于游戏软体的高质量,获得了极大欢迎,截止1994年末,居然卖出了五万盒。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出口转内销”大获成功了。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在美国也和日本一样发售这样多彩的周边,大举盈利的话。可能在美国也能系列化,那样的话平成一期可能就不再是狄格,戴拿和盖亚。而成了澳大利亚的葛雷特,美国的帕瓦德,还有考虑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同步播出的奈欧斯了。
这点有利也有弊,但无疑的是,如果平成一期就走向国际,圆谷的格局和国际市场肯定要远高于现在,圆谷一族也自然就逃过了江山易主的厄运。而可能会和现在的鲁邦三世一样,每一部都以不同的国家做背景,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也不单纯像现在只依靠亚洲市场自给自足。
银河格斗确实是圆谷想要通过YouTube再一次走向世界的野心作品,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圆谷已经没有了当年那一批野心干将,现在这一代无论是格局还是眼界,都远远不如那些有经验且敢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二代,三代日本特摄人。
与其说银河格斗又一次完成了圆谷心心念念的海外进出,不如说是圆谷继续压榨老角色和老IP,试图榨干他们最后的一点商业价值,借助圆谷老作品在海外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忠实的日系阿宅的人气和口碑做出来的东西,格局还是小,远远达不到90年代海外进出时圆谷的心气。

拍完了2还有3,3之后又有4?剧情会有更大的进步吗?显然不会,说白了还是晾皮套和搞铺垫的口水剧。泽塔能在欧美火,纯粹是一个美好的特例,如果圆谷的格局仍然还是像现在一样狭小,不知道进一步去把握泽塔打下来的海外江山,那么奥特系列此次海外进出,可能仍然会以失败告终。
最后以设计师前田真宏在为帕瓦德奥特曼的怪兽设计时所说的一番话做结:
“既然我们在设计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的东西,那么就一定要和他们共情,要和所有能看到这部作品的观众共情,这样才能真正和国际接轨。”
仅仅满足于日本国内和亚洲的市场,是永远无法真正在海外市场立足的。
显然,圆谷到现在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他之后的海外进出,也早已预示着他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