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族英雄左宗棠

2023-05-03 18:15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历史背景

正所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左宗棠率领数万湖湘子弟入疆平乱,收复故土,是晚清一次扬眉吐气的豪迈壮举。西征军出征时,在路上遍植杨柳,夹道成荫。这些杨柳后来被称为“左公柳”,至今犹在,阵阵春风吹拂到玉门关外

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从西北任上被征召进京后,左宗棠又因为性情耿直,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备受排挤

他骂朝中满人官员无能,“冒得寸用”,意思是没有一点儿用处。满清贵胄也怀恨在心,军机大臣宝鋆经常跟同僚说:“左宗棠就是一团茅草,懂个屁。”

左宗棠回京不久后,慈禧找了个理由,将他外放到南方去当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边事又起,与清军在越南交战的法国,派兵进犯台湾基隆,并偷袭福州马尾港。

左宗棠抱着率军前往滇、粤抗法前线的愿望,面对清廷在镇南关大捷后仍积极主张停战议和的谕旨,痛感失望,上书直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反对撤兵与议和。

此前,他还不顾年老体衰,上书朝廷,希望能前往越南抗击法军:“(臣)督师有年,旧部健将尚多……尚有可为……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

次年,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并同意允许法商进入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惨淡收场。

三个月后,73岁的左宗棠在为大清耗尽毕生心血后,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以向儿子口授的形式,向清廷上了最后一道奏疏,留下遗言:“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之后,归葬于湖南长沙。

大清帝国最后的鹰派,就此陨落

惟崇俭乃能广惠

左宗棠知道,他的直率,终究有人爱,有人恨。

他十分豁达,写了篇文章自我调侃,声称要给自己去世后取个谥号,就叫“忠介先生”

左宗棠说,我这个人平生与世间众人总是磕磕碰碰,说不到一块。但我从来不强求别人按我说的做,我也不会委屈自己将就别人。那些毁损我,赞扬我的话,我就像聋子一样听不到,瞎子一样看不到。毕竟别人用话贬低我,又不能真正损害我;赞誉我,也不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毁损我并不能掩盖真正的我,赞扬我反而可能夸过了头,变得好像是夸别人了,这些我都不用在意。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我左宗棠懒得去理会。

在朝堂忠直不二的左宗棠,在为人则表现为两袖清风的清廉家风,“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乐善好施,不蓄钱财。

对此,左宗棠严格控制家中用度,一点也不多寄钱财。有一次,他的次子左孝宽因家中人口增加,家乡旧居略显狭窄,就在未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加盖房屋,花了600两。

左宗棠得知此事,气得训了儿子一顿:“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他告诫儿子们:“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国家发给我的钱,都被我随手花出去了,你们要趁早自己想办法,不要指望我留钱财给你们。

左宗棠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呢?


他在1869年的家书中写道,今年湖南水灾过重,灾异叠见,我捐廉万两助赈,并不入奏让朝廷知道,回想当年在柳庄散米散药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

创办福州船政局,因经费不足,他自己用6万两俸禄筹集费用。

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左宗棠捐银一万三千两。

左宗棠的部下刘典,为平定西北出力甚多,但自奉俭约,病死军中后家无余财。左宗棠痛悼不已,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6000两银子,负责其身后一切费用及灵柩还故里,并安顿其家人。

在一个千里为官只为财的社会,左宗棠留给子孙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清白家风

读书非为科名计

晚清时有一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可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子孙能像我一样以耕读为业,务本为怀,我就很欣慰了。左宗棠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子孙却不好做官,此后一百多年来没有出过多少名臣高官,却出了不少学者名医,清白家风代代相传。

左宗棠为左氏家塾写下一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民国时期,左宗棠家族的家教享誉一时。杨公道在《左宗棠轶事·家教》中记载:

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妇女则黎明即起,各事其事,纺织缝纴外,不及外务。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闻至今后人均能遵守遗训,无敢失坠焉。 

左宗棠出山后,与家人聚少离多,常以书信联络,现存家书80%是写给儿子的,对长子左孝威关注最多,尤其注重引导儿子体会读书之乐趣。

左宗棠对儿子说,读书的方法是“三到”,即“目到、心到、口到”。他说,眼到是“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是“一字莫含糊”,心到是“一字莫放过”,要有恒无间,量力而行,要由浅入深,勤学深思,“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

遗憾的是,左孝威在随军征战新疆时染病而亡,年仅27岁。

左宗棠诸子中,只有老四左孝同在军中有过一些官衔。甲午战争中,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率清军,左孝同总办营务,做了很多贡献,但在战后就退出军队。

次子左孝宽未获功名,立志从医。到了左宗棠的四、五代后裔,左氏家族出了多位名医

左宗棠曾孙左景鉴是著名外科专家,建国初期被称为中国外科“四把刀”之一。后来有段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经常扫到一半就有人叫他换上衣服,给领导做手术。

上世纪70年代,左景鉴不幸患上膀胱癌,主治医师医生判断他只能再活1年,都说医不自医,左景鉴却淡定地对焦急的家人说,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顽强的左景鉴切除了全部的膀胱,自制排泄袋戴在身上,照常生活,会见大领导都带上,最后在88岁的高龄过世,比医生判断的多活了26年,性情像极了他那位为人刚直的曾祖父。

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与女儿左焕琛,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医。

化学家左景伊是左宗棠第三子左孝勋的孙子,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化学界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所创造的左氏定律,至今仍是化工防腐处理的一个重要定律。

左宗棠在家书中对儿女说:“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会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


一生正直的左宗棠离开人世后,其家族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勤勉好学的文化世家,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如左公一般,为国为民。


纵使墓碑荒芜无人问,左公之功,铭记不忘。



民族英雄左宗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