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共情《消失的她》啊喂?!
当电影院灯光亮起,走出放映厅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哭红的眼,对于这部暑期大爆片的
及时反映
就是
“地铁老人”“不合逻辑”“渣男的蜜汁自信”“恋爱脑霸占世界了?”
首先,在走进电影院前,网路上铺天盖地的“
对李木子的恐已己
”、“
影院立牌朱一龙的消失
”让我有了类似《悲伤逆流成河》对校园暴力深刻揭露和共情的期待,但很遗憾,种种期待在观影的最后三十分钟化为了深深的“
谁在共情李木子?!
”的疑惑。
倪妮很干练性感,文咏珊很惊艳魅惑,甚至前半部分推理悬疑部分在我这里至少达到了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平均水平
,但整部电影确是实实在在的烂片,它不合逻辑,不合普通人的逻辑,它像是
古早离谱的霸总玛丽苏文
(没有法律、只有三分薄凉、三分讽刺…巴拉巴拉),它重构了一个
极端渣男和极端恋爱脑的魔幻世界观
,《消失的她》有仅属于自己的逻辑。
泰国孕妇坠崖案
我有了解过,姐姐清醒干练又坚韧,而这部由现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能改的如此不现实,只能说编剧的信念感真的很强。
人设的不合逻辑
作为画家的李木子极度喜欢梵高星空乃至于家中装饰都多有星空元素的
可能性无限接近零
。当我与专业是音乐或绘画类的朋友在交流时,他或许喜欢莫扎特、或许喜欢梵高,但你若是问他你喜欢哪个作曲家(画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连串的陌生名字中或许夹杂一个相对熟悉的(这并不是他装13,而是艺术家本来就很少能出圈),以高水平画家的数量和梵高的大众知名度来说,一个画家把梵高当唯一偶像的概率就是零。因此,李木子喜欢梵高,这个人设设定就是
“文艺=梵高”,不考究地、偷懒地套刻板印象模板。
大范围共情群体的不合逻辑
感受过县城电影院的火爆,电影早已是大众娱乐项目。富商独女的人物设定确能引起大范围共情,让我再次感受到了
互联网人均年入百万
的魔幻现实主义。可
3.65万/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29元的人均年收入
是中国的现实,若是算中位数或是众数我想会更低。
共情来源于相似经历
,《这么多年》让我想起我的初恋,一个个情节都与我的记忆高度重合,那轻易替丈夫还清千万赌债的李木子能引起丈夫沉迷在十元一圈的麻将馆、一边带娃一边打零工补贴的家庭主妇的共情吗?高收入设定如何能收获如此广泛的共情?!
恋爱脑的互联网热议
《二十不惑》里姜小果在周寻说出“爱情在我的生活里最多占百分之十”后愤然离去,到了第二部,她却笑着说“
爱情能占百分之十,也太多了吧”
当今时代,忙着处理接踵而至的任务,忙着计算着或多或少的财富,忙着盯着表、数着秒、化着勉强精致的妆、搭着勉强得体的装,忙着计划着未来,忙着交房租交杂七杂八的费,忙着合群又忙着疗愈自己的内心…
奋不顾身的爱像是童话故事,是谁有时间恋爱脑,是谁又有资本恋爱脑?
是渣男还是普信男?
木子自小独自国外求学,迈过了种族歧视,捱过了孤独,甚至成为别人的那道光,她知世故而不世故,不单纯却纯粹,这样的她如何能被那百度来的知识吸引,如何能只因那故意设计的英雄救美情节选择了双方价值严重不匹配的婚姻?这样的疑惑不是我的旁观者清,而是剧情设计的不用心,或者是编剧
对高知女性轻视的臆想
,在他们的世界观下女性是有完全失去理智的完全感性状态,好像是中了强效迷药任人摆布。 不知编剧是否真的与王暖暖女士(电影李木子原型)认真交流过吗?仅从视频采访中便能感受到的智慧有深度的女性形象,为何要降格成扁平的傻白甜外加白月光形象,“聪慧的女性却被丈夫步步为营欺骗、杀害”这种冲突矛盾感被大大削弱,最终的情感爆点却落在
“怀孕”、“已选择原谅”
,难道是引导观众带入渣男感到后悔?还是带入恋爱脑感到不值?
无私付出以求渣男浪子回头是愚蠢中的愚蠢,不值得不是因为拯救渣男失败,而是,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行为本就是不值得。
谁还没有个恋爱脑闺蜜呢?
唯一让我有所触动的或许只有李木子和曼曼的闺蜜情吧?毕竟谁还没个恋爱脑闺蜜呢?
说闺蜜不准确,只能说是曾经的闺蜜,她们曾经优秀,却选择了朋友都试图阻止过她选择的“那个男的”,她们总是在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后匆匆离去,她们上一秒还在诉苦,
下一秒又将你的义气之词当成与那个他增加感情的薪柴
,她们的朋友一个个离去,后来那些想拉她们一把的人终于明白了她们“曾经的朋友”的苦笑… 听说她又分手了,听说她又复合了,听说她又在联系老朋友了,若她真的需要,
我真的可以鼓起勇气去做最后一次陈曼
,翻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对话框,“你看过消失的她了吗?《笼》那首歌好好听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