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一)矛盾
一
“上帝是万能的,能够制造任意事物,比如制造一块石头。那么,上帝能不能制造一个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呢?”
如果上帝不能制造这个石头,他当然不是万能的。如果上帝能够制造这个石头,那么这个石头就是上帝也举不起来的,所以上帝也不是万能的。
这个问题确实难倒了很多神学家。通常的解释是,“人不可能臆测上帝,因此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或者这样说,上帝当然能够做到,但是上帝显然不会因为一个凡人的质疑,就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上帝是“自在”的,无须任何证明。
这样的解释当然并不令人满意。更严肃的神学家则指出,“上帝不会任意破坏一个规则”。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更多,“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能够毁灭自己吗?”“上帝是万能的,为什么人间还会有邪恶,地狱还会有魔鬼?”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上帝制定规则,并且不会轻易地破坏规则。上帝的规则本就是让人类遵守的。破坏规则的结果,是让人类更堕落,所以上帝不会这样做。这正是上帝的仁慈,宁愿自己的声誉受损,也不破坏人间的幸福。”
我们也可以用上一节学到的知识来回答。“万能”,它既是“行为”,也是“性质”。万能作为“行为”,它表明上帝可以做到任何人类能够想象和不能想象的事情。而作为“性质”,“万能”则是对上帝的信服,对上帝能力的认可与认知。正是基于这个认知,我们才需要遵循“上帝的规则”。
上帝为人类制定的首要规则是,“人类必须经历磨难后,才可以获知上帝的存在,并通过信仰上帝获得永生”。
这个规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令人们起初不信仰上帝,向上帝提出质疑”。
因此,提出这一类问题,本来就是出自上帝的规则。上帝不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正是对人类信仰的考验,也是对人类理智的磨练。能够回答这些质疑,才算是得到了上帝的认可,当然这些人也必然更加信仰上帝。
现在,如果你提出问题并且继续质疑上帝的存在,你就是在上帝的意志下,面对世人提出这一个问题。显然,你的智慧绝对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必须在上帝的指引下,你才会提出这一个问题。你的问题本身,已经证明了上帝是万能的,只能你自己还没有醒悟。因此,你必将经受磨难,直到某一天,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上帝的存在时,你才会得到上帝的仁慈的宽恕,并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二
现在你发现,好像这个结果反过来了。如果你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么这是“上帝的意志”,所以你越是不相信,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你所反对的,现在自动掉过头来反对你了。你越是挣扎,越是陷入更深,因为反对你的,正是你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质疑中,提出的假设条件正是,“上帝是万能的”。既然上帝是万能的,当然可以“借用你的口”来发出这个质疑。由此,你不是你,你只是上帝的“代言人”。你的存在,正是上帝的存在。
同时,上帝又不仅仅是“万能的”,也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上帝完全可以不用回应你的质疑,因为这对于上帝来说根本不值得较真。
当你被贴上了“上帝的代言人”这个标签,你所有的“行为”,都将只具有同一个“性质”,即“上帝的意志”。
三
为什么所有的“行为”,可以具有同一个“性质”?我们再回到上一节逻辑课的开头。
“我确定,我是我。但是,今天的我,显然不是昨天的我”。
运用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逻辑,“我”这个概念是一个“整体”,“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都属于这个整体的“部分”,所以它们都可以用“我”这个概念表示。包括“童年的我”,“未来的我”,都属于“我”这个整体。
而作为“部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不同质”的,所以这两个部分当然不一样了。
我们也可以运用上一节学到的逻辑。“今天的我”是一个“行为”,它的“性质”是“我”。而“昨天的我”也是一个行为,它的“性质”也是“我”。“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当然不一样。但是这两个行为的性质却可以是一致的。
四
现在你发现了吗?两个“行为”是可以“矛盾”的,因为“行为”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但是,行为对应的“性质”,可未必是“矛盾”的。
“上帝制造一块石头,这个石头是上帝自己也举不起来的”。
在这里,出现了两个行为,一是“制造石头”,二是“举不起石头”。可是,这两个行为本身是没有“矛盾”的。“制造”和“举石头”,是完全可以共存的两个行为。
矛盾并不在于“行为”,而是行为对应的“性质”,也就是“上帝是万能的”。但是,这个矛盾能够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必须首先承认,“上帝是万能的”。
如果上帝不是万能的,他就不能制造一块石头。所以,质疑者必须首先承认,上帝是万能的,所以上帝能够制造这一块石头。只有承认这一点后,质疑者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提问”。
正是在这里,神学家发现了攻击点。“如果你承认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你的任何提问都无效。”“如果你不承认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当然不能制造这一块石头,你后面的任何提问也都无效”。
所以,神学家根本不需要回答质疑,只要直接了当地说,“上帝不接受质疑”就够了。当然,反过来把你变成“上帝的代言人”,也不过是另一种转换方式,它的立足点仍然是,“上帝是万能的”。
五
“行为”是不同的独立存在。因此,当有两个不同行为时,这两个行为将是“无法共存”的。
因此,如果我们问,“昨天的上帝,是今天的上帝吗?”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上帝不可以是“不同的”。因为上帝本身包罗万象,是“一切的一切”。如果今天的上帝与昨天不同,说明上帝在某一天所具有的行为或者性质,在另一天会不见了。这显然违背了“上帝包罗万象”的含义。
可是,我们也不能说,上帝是“每一天都相同的”,因为完全相同就等同于“没有变化”。
最终,上帝变成了“无限”的存在。上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所认为的“昨天或者今天”,不过是我们理解上帝的方法。如果我们不这样分割,就不可能把握上帝的“无限性”,也就不可能认知上帝。
六
上帝终于从我们的思维纠缠中挣脱了。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上帝也从我们的“逻辑判断”中隐退了。我们不需要再依赖于“上帝的指引”,只需要运用我们的“逻辑”能力,就可以“认知”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