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的尝试——东德605型钢盔

在华约军队演习的黑白视频资料中,你或许无法直接辨识出参演士兵的所属国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或匈牙利... 但你绝对能一眼分辨出东德士兵。拜其头盔的独特外形,东德武装力量在一群佩戴着SSh系列衍生钢盔的灰色人群中格外显眼。正如同二战后的西方阵营普遍列装了美军M1钢盔的衍生盔,华约阵营也广泛地使用了SSh40钢盔的各种变体:不同的国家在设计自己的钢盔时或多或少的参考了SSh40的外形,并使用了不同的内衬。而战后的东德,在短暂地使用了SSh40和M54后,最终选择了设计于二战末期的Stahlhelm M45。在经过些许的改良后,于1956年1月生产问世,配发给东德武装力量。尽管M56是一款优秀的钢盔,但仍然存在着防护面积不够,(仍然被认为)防护性能不足以及重量和体积偏大(乘坐颠簸的步战车或在狭窄地域活动时可能的剐蹭和碰撞)的问题。诞生于二战的M56钢盔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变化后的战斗形式。
一.设计的提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1980年3月,VEB Schwerter-Emaillierwerk Lauter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盔的设计理念,并委托给工厂进行生产。按照要求,这种新型的头盔需要有着与外国钢盔相近的性能,其盔体形状要与苏制钢盔类似。

二. 头盔的指标
这种新型的钢盔被称为“605型”钢盔(Gerät605)。在制造中,新型钢盔基于604型钢盔(M56钢盔的内部称号)而设计,使用了新型测试钢材,新的模具,并对钢盔的厚度,穹顶的大小,表面的曲率,倾斜角度和盔重进行了调整。在性能方面,新型钢盔被要求要在具备有良好的防弹性能和更优的抵抗以气态或液态为媒介的爆炸冲击波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重量。

这种钢盔原计划于1986年列装NVA,预计共列装600,000顶。第一批交付20,000 顶,在随后的几年内分批交付 50,000 顶。605型钢盔计划于1983年第四季度立项开发,并在1985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
605型头盔被设计为可以使用20年(盔体),内衬使用18个月(与一名士兵的服役时间相同【1】)。钢盔使用此前的M56/66同款可调节塑料内衬。

部分钢盔外表涂有一层浅绿色的油漆。钢盔厚度1.3毫米,重约1.6千克,在内侧有“0”或“6/83”等表示制造年份的钢印。

三. 结局
很可惜,605型钢盔并不是一份完美的答卷。605型钢盔的原宗旨是制造一款能代替M56,能更适应时代且具有更高防护力的钢盔,而605型钢盔没有做到这一点。605型钢盔在总重量(ca. 1.6kg)上超过了II号M56(ca. 1.45kg)和III号M56(ca. 1.5kg)同时在测试后发现其防护性能不尽人意。
当发现新研发的钢盔在性能上没有显著提升时,也就没有继续研发的必要了。最终,在1984年3月26日,一份公文下达并停止了有关新型钢盔正在进行的所有工作。此后,已被生产的头盔作为军事援助物品被允许出口到拥有一致意识形态的“兄弟”国家(非州国家及叙利亚等),并命名为“M82”。
部分“M82” 钢盔被涂成“黄褐色/卡其色”(Khakifarbe),以适应其使用国地理环境。
有意思的是,在605型钢盔立项并设计生产的80年代,凯夫拉等复合材料头盔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可能是出于一些原因,此时的东德仍然选择了继续沿用一款钢盔。
四. 市场状态
相比大量援助给第三世界国家的苏制SSh系列钢盔或华约钢盔,东德更多地援助了军火物资,而非钢盔。对头盔收集者而言,605型钢盔相对罕见。在Hermann-historica上(现已断货),一顶全新库存状态的605型钢盔价值1800欧元【3】(约合人民币12718元),目前在Ebay上605型钢盔无货源,在国内也只有少数收集者收藏。
而在叙利亚和一些非洲国家,仍存在着一些605型钢盔。在经过漫长的战事后,这些头盔不断被消耗,磨损。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较少的数量,在内衬磨损后,这些头盔往往不能被及时翻新:一些下巴带损耗后的钢盔被临时换上了其他钢盔的下巴带,一些直接被遗弃。
不过,605型钢盔至少有一点达到了其设计的最初目的——在形状上类似苏式钢盔:一些佩戴605型钢盔的士兵常常被误认为佩戴了苏式头盔。或许在非洲大陆的某个角落,在一堆被遗弃的苏制钢盔里,静静地躺着一顶605型钢盔。【以上】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出处会在评论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