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古都排座次,谁才是中国的历史第一古都?
自小便对古都感兴趣,后来才知道,原来历史地理学中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做“古都学”,由谭其骧、史念海和陈桥驿等大家开创,下面我来做一个现代的打分,对七大古都所保留的名胜古迹留存程度进行打分排名,看看谁才是中国的历史第一古都。因为本文较长,分为上中下三篇。
一、中国六大古都都是哪些城市?
说到古都,文学爱好者想到的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历史爱好者多会想到长安洛阳,这些就是古都的代表。
中国古都学诞生很早,开创者是清朝末年便名满天下的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五大都的说法。提出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当为五大都。

梁启超
除了五大都的提法,梁启超还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合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个在中国流传很广,但世界史学界并不采用这个说法,有类似的,古代河流流域文明,或许是来自于这里。

其实梁启超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古代就有古都的议论,《明史》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与众大臣商议建都选址之事:
初,帝将营中都。刘基曰:“临濠虽帝乡,非建都地也。”既,帝召诸老臣问建都事。或言关中险固;或言洛阳天下中,汴梁为宋旧京;或又言北平故元宫室,就之可省民力。
帝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梁,实周汉唐宋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更息,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老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亦不无更作;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足以建国;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峙,有水可漕,朕欲建为中都,何如?”皆曰:“善。”
这里,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的古都就是长安、洛阳、汴梁、北平、建康五座,正好就是梁启超说的“五大古都”。说明在古人心中,古都就是指的这五座。当然,最终朱元璋有私心,把中都建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而凤阳一直天灾频繁,很穷,参见我的文章:刘焕解读有趣的党史——朱元璋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凤阳一直这么穷?
转眼间到了1931年,这一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刘麟生编写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一书的第三章《历代建都考》的列表统计了中国历代建都情况,并进而提出在中国众多古都中,“其势力特别伟大”者有五座,即“中国五大名都”,包括长安、洛阳、北平、南京和开封。
1934年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序文中提到中国众多古都中最为重要的有 “五都”,其中重要的是四大古都,即长安、洛阳、北平、南京。
这一说法明显引用了梁启超的说法,且去掉了开封。然而却对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民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知怎么的,这一说法被蒋介石看到了。

蒋介石
蒋介石心想,狡兔尚且三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都,一旦被占领,不就完蛋了吗?还是多几个首都吧。
仔细思考后,决定采用四大都的说法,建立中华民国的陪都。
当时的国民政府自然是南京国民政府,首都是南京,北平为北平特别市。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3月国民政府正式定洛阳为行都,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1932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会议上还通过了《确定行都和陪都地点案》,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西安为陪都,并定名为西京。对于陪都西京的建设,从193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对于改造西安落后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2年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同年11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所以说,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民国的陪都还有过西安、行都还有过洛阳,蒋介石选择洛阳和西安,应该是被“四大古都”所启发的。

1932年以后,“四都”的提法常常见诸报刊及图书之中。如署名粹庐的作者1932年发表诗歌《四都咏》,其中包括《新都南京》、《故都北平》、《行都洛阳》和《陪都西安》四首,可以说,当时的民国四大首都是深入人心的。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934年创作了名篇散文《故都的秋》,就是写的北平,说明故都北平的形象当时也是深入人心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一次,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还是北平,都不安全了,蒋介石本可以迁都西安,但是在西安去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心有余悸,放弃了西安,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定重庆为战时首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但定重庆为永久陪都。1948年1月14日,国民政府下令“兹特明定北平为陪都”。

重庆国民政府府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人民解放军于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台北为临时首都,法定首都仍为南京。
因此,中华民国除了南京之外,还有过三个陪都,即西安、北平和重庆,有过两个行都,也就是临时首都,洛阳和台北。
这里可以看出,五大古都,除了开封外,其余的四个都做过国民政府的首都或者陪都,亦或者是行都,做过首都的就是“四大古都”,金陵为南京,北平为北京,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这是理想的构造,可见“四大古都”一说,当时是深入人心。
那么,新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六大古都”,这一说法又是那里来的呢,原来来源于地理学家张其昀,1927 年,张其昀在《中国地理大纲》一书第六章《中国之都市与交通》中分别列举出中国“历史上之六大都会”与“经济上之六大都会”,指的就是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平。
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六大都会”,大家比较来看,加入了杭州。
为什么张其昀要加入杭州呢,因为他是宁波人,对浙江有感情,又曾经

蒋介石和张其昀
到了新中国的时候,同样一位浙江大学的教授陈桥驿,也是浙江绍兴人,他同样很推崇杭州,1983年他写下著作《中国六大古都》,成为80年代的畅销书,一时间,六大古都被人所熟知。而且,他把张其昀的中国六大都会说改成了六大古都,这样一来,杭州就成为了古都。
杭州虽然只做过南宋朝代的临时首都,但是南宋毕竟是正统朝代,且杭州经济发达,人文景观很多,所以学术界接受了杭州。

二、从六大古都不断叠加的古都名额
中国六大古都,从1934年第一次提出,一直到1982年,统治了史学界50年之久,看来要成为定论了。
在 1988年8月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学家谭其骧,做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的报告,提出了七大古都,一下子轰动了那届年会,很快传遍了全国。
60年了,第一次有人挑战六大古都,还是德高望重的史学家,他正式提出,六大古都之外,还有一个不逊色于六大古都的都城,在六大古都基础上加入了安阳。

谭其骧
安阳究竟何德何能,名列七大古都之一呢?如果安阳这么出名,为何自古就很少有人说它是古都呢朱元璋也没有提到它?
原来安阳是民国时期刚刚被发现的。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北京城一个名叫王懿荣的大官,同时也是古玩专家,因为咳嗽在家里休养,家里人给他在菜市口的中药店里买了药,他每天煎着药看着书,听着外面混乱的时局。
一天偶然间,王懿荣翻看了下药单,被一味药给吸引住了,这味药叫做“龙骨”,龙骨是什么东西,他问家里人,但正常人谁有他这么有文化啊,只管拿药,谁也没问这龙骨是什么东西,王懿荣也就没有在意。
直到后来,他又看了看这味药材,发现上面刻着一些花纹,再细看,这些花纹的样子很像文字,王懿荣一下子警觉起来了,不愧是文化人,看药材都能看出文化,他立马问到了这家药店,买来了他们店里全部的龙骨,回来研究。
王懿荣是大官,他研究龙骨的消息传开,北京城达官贵人都来研究了,然而,他并没有研究出什么门道出来,只是断定这是一种古文字。八国联军就攻陷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出了北京。
或许是这些神秘的龟甲带有神秘的诅咒,王懿荣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陷落,自己也要殉国,他吞金投井自杀了。

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
王懿荣自杀后,家里人很伤心,他的儿子看着这些龟甲,觉得这些东西自己又不懂,留着也没什么用,就想把它们都卖掉,但父亲多年的教育使得他明白不能浪费父亲心血,他决定把它买给真正懂它的人,就是北京的著名学者,《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刘鹗本人也是历史学家,他接过这些龟甲后,认真研究,断定这些是古代殷商的古文字,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叫做《铁云藏龟》的书,虽然这书有很多谬误,但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龟甲的诅咒还在继续,刘鹗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罗织了罪名,流放新疆,罪名是擅自开仓放粮,他在新疆因脑溢血而死,几乎等于死于非命。
刘鹗十分幸运,他的研究被他的儿女亲家、另一位大学者罗振玉看到了,罗振玉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也拿过了这些龟甲研究,这一研究吓了一大跳,断定这是真正殷商的古文字,可能会解开整个上古历史之谜。
罗振玉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知道这些龟甲是哪里来的,之前的人们都不清楚,只知道大概位置是河南北部,还有人专门去找过,就是刘鹗的儿子刘大坤,他一定要找到害死父亲的龟甲究竟是哪里的,但苍茫大地,哪里找得到,后来他终于多方打听,从一个古董商人那儿听到了,这些龟甲全部发现于一个地方:
安阳。
罗振玉听说后,立刻前往安阳,来到了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河边的一个村落,叫小屯。
在那儿,他发现家家户户都在卖龟甲,已经发现了上万片之多,他敏锐发现这里应该是一个历史遗址,不能随便挖掘。
安阳殷墟,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罗振玉发现殷墟的名声传来,全国轰动了,一系列考古学者奔赴殷墟,其中就有著名的考古学家董作宾和李济,李济是哈佛大学留学归来的高材生,用科学的考古方法发现了殷墟,晚年在台湾,思念殷墟,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安阳》,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极其出名,以至于在美国,安阳的名声不亚于西安。
而同时,一系列学者也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大学者王国维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他用甲骨文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史记·殷本纪》所记的殷代世系,同时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错误,可以看出,《史记》的记载还是很准确的,甲骨文成了人们解读商朝的一把钥匙。

因为甲骨文和殷墟,后人能够较清楚地了解商殷时代,可能比孔子还清楚,孔子当年想搞清殷商的制度,却因文献资料欠缺而无奈叹息。
商朝之所以叫殷商,全因为殷,殷是安阳最早的古称。
我们翻开史记就可以看出对殷商的记载,殷商帝王的姓名很有意思,全是“甲”、“乙”、“丙”、“丁”这些天干,比如祖甲、太丁等等,其实这些不是他们的姓名,而是祭祀名,当时的祭祀谥号就要有这些天干。
商朝一开始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后来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他们就经常迁都,山东、河南,一共迁徙了十几次,长期的迁徙导致商民族生活相当紊乱,后来到了盘庚这位君主在位的时候,迁都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大多数贵族贪图享乐,不愿意迁都。
盘庚却有着坚定的迁都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劝说,最终贵族们同意搬迁,但前提是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于是,盘庚主持了迁都,在当时黄河下游,最适合迁都的地点就是漳河畔的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所以盘庚迁都到了殷,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殷商并称。

盘庚迁殷
后来,商朝果然越发兴盛了起来,此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商朝都没有迁都,后来到了盘庚的侄子武丁手上,商王朝达到了全盛,甚至远征今天河北北部的鬼方部落,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行军一千里远征,是非常耗费国力的,说明商王朝很强大。
就是说,安阳作为殷都是完全够格的,毕竟夏商周三朝,夏朝还没有考古发掘,周朝的都城,西周在镐京,今天的西安。东周则在洛邑,今天的洛阳。而殷商王朝则有十几个首都,最长的就是安阳,也就是殷。
然而,安阳能名列七大古都,也在于谭其骧加入了“邺城”的历史。
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和南方的建康一样。

北齐后来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北周统一北方后,又被隋朝所取代,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驻守邺城),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人民全部迁徙到了安阳,一代名都就此成为了废墟。
正因为邺城的被焚毁,邺城究竟属于邯郸还是安阳,成为了一桩公案,从距离来看,邺城距离邯郸40公里,距离安阳只有18公里,显然离安阳更近,从文化来看,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今天宣扬的主要是赵国文化,而邺城是魏郡,属于魏国文化,曹操和冉闵都是因为占据邺城而得魏名,这么说来,邺城似乎更应该属于安阳。
确实,邺城被焚毁后,安阳得到了“邺”的名字,在唐朝,邺城主要指的就是安阳。
在唐朝五代时期,相州指的就是安阳,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和唐朝军队大战的“相州之战”就发生在安阳。
五代十国时期,几次提到的邺都指的都是安阳。
之所以详细叙说安阳的历史,就在于安阳其实承载了邺城的历史,今天的邺城已经变成了城镇,虽然地址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但是文化却留在了河南省安阳市。
谭其骧的报告得到了《中国六大古都》作者陈桥驿的肯定,1991 年,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内容安排依次为北京、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杭州这七座古都。谭其骧在为该书所作的序文中强调:“这七大古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西安、北京、洛阳应列第一等,南京、开封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属于第三等。”
由此,陈桥驿自己肯定了七大古都,谭其骧做了序言,两人合作,一起承认了七大古都的说法。
而且,谭其骧还说,“这七大古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西安、北京、洛阳应列第一等,南京、开封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属于第三等。”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今天对七大古都排个座次就知道了。
中国七大古都的说法统治了十几年,大家都知道了,安阳能加入进来,肯定有新的能加入进来。
2004年新的中国古都学会召开,大家一致同意将郑州列入古都,即称为“八大古都”,2007年,朱士光主编的《中国八大古都》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因此,十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将成都、大同、重庆、江陵、太原、沈阳、银川、兰州、咸阳、大理、拉萨、喀什等加入古都行列,但是都没有成功,理由是它们都只是很多小王国的都城,而不是大一统或者局部统一的都城,只有郑州成功了。
郑州成功的理由是拥有商朝最早的都城,还有夏朝的国都遗址,但是我不是很认同郑州作为古都,可能郑州看到河南省有3座古都了,自己也要上,其实没有必要,它已经是省会了,且郑州之前属于开封府,一直是开封府文化为主。今天提到郑州,也不会有人想到是古都。

所以,本文只承认七大古都。
下面对七大古都名胜古迹留存程度开始排名。
三、谁才是第一古都?
中国古代都城就是一部部被毁的历史,尤其古代中国都是土木结构,和西方的巨石结构不同,遭到火灾后很容易全部焚毁,所以要保留宫殿的话非常难。
大家知道最早的是项羽火烧阿房宫,因为杜牧《阿房宫赋》的渲染,大家觉得阿房宫是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其实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只是建立了一个地基,但也足够大。
不过项羽倒是真的火烧了咸阳城,导致这座大城被毁掉了,咸阳位于渭河之北。刘邦定都后在渭河之南建立了长安。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假,火烧咸阳城是真
所以,正如同安阳和邺城隔着漳河一南一北一样,西安和咸阳其实也是隔着渭河一南一北,只不过邺城今天没有了,历史可以归入安阳,咸阳还是有的,历史还是不能归入西安。
下面来说说主要古都的被毁。
1、朱温毁掉长安
李傕、郭汜乱长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李郭纵兵大掠,宫中女子财物被抢掠一空,在汉末经历变乱后的长安一蹶不振,这一次被毁掉的就是汉长安城,以至于汉末三国群雄割据,但是几乎没有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就是因为关中残破。可是十六国时代,苻坚建立了前秦,著名良相王猛修复了长安,之后西魏、北周和隋唐都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后来成为了唐朝长安城的主要组成部分。长安又一次复兴了。

西安并不是多水地区,宇文恺天才地解决了用水问题,大兴城环绕在八条河流之上,西汉司马相如形容上林苑是“八水绕长安”,唐长安城才是真的八水环绕,就此,长安复兴,唐长安城超过了汉长安城。
根据《西京三苑》记载,隋唐长安城东西长9700余米,南北长 8600余米,周长约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北连的禁苑,东距河,北枕渭水,西包汉长安故城, “ 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二十三里, 周一百二十里 。”城内皇宫宏伟,殿堂壮丽。里坊市城,布局严整。当唐朝鼎盛之时,长安人口号称百万,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

虽然在唐朝中叶,长安已经不堪重负,水皆咸卤不能吃,从武则天定都洛阳开始,唐朝皇室就一直在洛阳就食,但唐朝还是没有放弃长安,哪怕安史之乱时,长安被攻陷了四次。
最终毁掉长安的是朱温,朱温本是黄巢部将,后来投奔了唐朝,黄巢被灭后,他成为最后权势的节度使。
后来朱温准备废掉唐朝皇帝,公元904年,朱温胁迫皇驾东迁洛阳,同时下令折毁长安的宫室,将木料顺渭水漂黄河转入洛阳,再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使得两代帝都、300年繁华的长安城化为一片丘墟。从此千年帝都沦为一片瓦砾之地。这座凝聚着建筑工匠天才智思和无数钱财民力的繁华帝都,在唐未短暂的20余年间,先后遭受近10次的兵火之劫,最终在五代十国的分裂声中毁为一片废墟,大唐的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朱温挟持唐朝王室之后,后来索性杀光唐室宗亲及大臣,自己做皇帝,建都在大本营汴梁,遂国号大梁。
可是,他碰到了骁勇善战的沙陀军,李存勖执意灭梁,他说:“我征战天下三十年,没想到遇上李存勖这刺头,我的儿子都不是他对手,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啊。”
后来李存勖果然重建了唐朝,灭掉了后梁,但因为他是沙陀人,且后唐很快也被灭了,所以不作为唐朝的延续。

朱温毁掉长安之后,长安迟迟没有恢复元气。今天的西安是明朝重建的。
为何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朝代定都西安了呢?
这和生态的破坏有关,虽然八水绕长安,但是长安的关中平原依靠黄河,黄河的上游在青海、宁夏一带,这一带自汉朝纳入版图之后,大量的屯田造成了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黄河上游的不堪重负,也使得中游的关中平原生态恶化。而十六国的胡夏、宋朝的西夏等国占据了黄河上游,大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黄河生态又渐渐恢复了。在唐朝后期,长安城已经不适合居住了,长安城已经不堪重负。因此,五代和宋初,遭受生态破坏的西安绝无定都的可能了。
到了元明清时代,西安的生态又部分恢复了,今天的西安依然是西北重要城市,但是害怕出现第二次生态崩坏的情况。

今天的西安更多是明朝多建
清末民国的时候,西安十分残破,破旧得像一个小县城,鲁迅受西北大学邀请,去西安讲学,当时去西安十分困难,要先坐火车到河南三门峡,然后坐船渡过黄河,等待鲁迅来到了西安,看到西安如此残破,大失所望,他当时正在构思小说《杨贵妃》,说看到西安的天空之后,没有一点唐朝的影子,一个字也写不出,索性放弃了写作。

后来民国政府将西安定为西京之后,对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还种植了树木,西安焕然一新。随着1935年陇海线的开通,去往西部不再是梦。
2、尔朱荣和石敬瑭毁掉洛阳
毁掉洛阳的有两个人,因为洛阳先后有两座城。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休养生息数十年后开始营建洛阳城,东汉时期的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可以说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利于防守外敌。
根据有关文献与考古勘探资料,东汉洛阳故城的宫城形制及变化极为复杂,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勘探了解到该城的宫城形制整体为南北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宫城,其中南宫南临洛水,南、北宫之间以楼阁复道相连,相距七里,所以汉魏洛阳城比目前城墙呈现的10平方公里的要大得多。

再辉煌的宫殿也无法挽救东汉王朝的腐朽和堕落,黄巾军起义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来到了持续300年之久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可是,洛阳一把火被董卓也给烧了,曹操当时几乎都在邺城。
但是等到曹丕取代了汉朝之后,为了正统性,他还是定都洛阳。
在魏明帝曹睿时期,因为诸葛亮北伐,军事压力很大,无法修复洛阳城,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曹魏军事压力减轻之后,曹魏开始修复洛阳城,因此,魏明帝被当时人诟病为“大兴土木”。
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虽然杂乱,北方长期是分裂的,西部的割据政权全部以长安作为根据地,东部的割据政权则分别以邢台、邺城、中山等地为根据地,恰恰没有一个王国定都洛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我们看下地图,就了解了,当北方是统一的时候,洛阳正好处在北方的中心,然而当北方分裂为东西的时候,洛阳正好在东西两个政权对峙的边境地带!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没有成为这些割据王国的都城。

十六国时代,洛阳常为战场
然而,当北方重新统一后,洛阳又处在北方的中心,又变成了最适合的定都之地,这正是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面临的最新问题。
当时的北魏王朝定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个地方靠近蒙古高原地带,处在农耕带的边缘,不利于统治广袤的北方地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定彻底改变北魏,他决定迁都洛阳,在洛阳,孝文帝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进行了对鲜卑族全面的改革,命令鲜卑族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北魏的汉化改革就在洛阳城拉开了大幕。
而且北魏迁都洛阳,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虽然战乱很多,但是北方政权大多以邺城作为首都,就算被攻克,焚毁的也是邺城,而不是洛阳。
因此,一两百间,洛阳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北魏孝文帝迁都,住进去的就是曹魏魏明帝修建的宫殿和洛阳城,《河南志后魏城阙古迹》:“宫室。按,宫殿多仍魏晋旧名。或云依《洛阳图》修缮某所某居,疑总名阊阖宫。然又与上门名相犯。”
同样是叫魏,两个魏在洛阳发生了时空的交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崇信佛教的拓跋王族在平城开凿了百年云冈石窟,到了洛阳后,在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成为洛阳今天最大的文化符号,毕竟宫殿早就坍圮了,唯有石头修筑的石窟保留了下来。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访汉魏故城时,面对着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北魏末年,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起义随后点燃了关中羌族起义和山东流民起义,从山东到甘肃,从内蒙到山西,整个北中国全部陷入大规模的起义之中。

六镇起义
魏不得不求助山西的羯族酋长——尔朱荣的帮助。
尔朱荣是羯族,世代居住在山西北部,他容貌魁梧,且有大志向,高欢看到葛荣此人更为卑劣,就断定他不会长久,果然,葛荣胸无大志且志大才疏,掌握军队后开始狂妄自大起来,面对尔朱荣的骑兵,他没有把军队集中起来,反而分散开来,最终被尔朱荣的骑兵全部冲垮了,葛荣没当几天统帅就被杀了,六镇的20万将士全部归了尔朱荣。尔朱荣又命令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率领大军向西平定关陇起义,最终平定了关中。
尔朱荣一下子平定了北魏在河北、山东、陕西的三场起义,跃居北魏权臣之首,尔朱荣在掌握大权之后,把迷信佛教、奢侈无度的胡太后和朝臣2000人全部投入黄河中,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最终,尔朱荣立北魏宗室元子攸做了皇帝,实际把持了北魏政权。
经历了河阴之变后,洛阳元气大伤,后来高欢拆除了洛阳宫室,用来建造邺城王宫,就此,汉魏洛阳城被毁。
后来洛阳城又重建了,建造者也是基建狂魔隋朝,隋文帝除了以长安为都城,兴建大兴城外,还营建了洛阳城,当然了,洛阳城规模不大。
等到隋炀帝继位之后,隋炀帝迁都洛阳,大规模扩建洛阳城,洛阳城规模几乎和长安城一样大,形成了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等八座城,按照“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南北轴线成“一”字形,整个城市十分对称,尤其是中轴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北京。
隋朝修建的长安城和洛阳城都便宜了唐朝,直接被唐朝所用。
虽然唐朝同样定都在长安,然而就和南京始终是明朝陪都一样,洛阳也是唐朝的陪都,甚至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的首都就在神都洛阳。
武则天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著名建筑,同时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其中的卢舍那大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据说是以武则天自己的脸为原型开凿的,可惜曾经的明堂早就不存了,唯有龙门石窟穿越古今,流传到了现在。

唐朝前期,颇有一些的唐朝皇帝在洛阳城办公,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唐王朝越依赖漕运和南方的粮食、税收,远离南方的长安在物流方面没有洛阳有优势,正好处在隋唐大运河上的洛阳实际上成了唐朝后期的都城,只不过洛阳还是没有开封距离东南近,到了宋代,开封彻底取代了洛阳,洛阳算得上是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废。

重建的明堂天堂
在唐末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人。这些军阀之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兼并战争,最终给形成了山西河东的李克用集团和河南汴州的朱温集团。朱温最终废掉了唐哀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正式建立了梁朝,也宣告了300年大唐的终结,唐朝繁华落尽,化为一缕青烟,永远消散于历史的天空了。
后梁王朝面对横贯在北方山西的晋国,如鲠在喉,朱温一直想消灭李克用,恰巧李克用刚刚去世,朱温发动了对晋国的进攻,其子李存勖从弥留之际的李克用手中接过三支箭,发誓要报仇雪恨,随后取得了潞州之战的胜利,这一战李存勖名扬天下,等到朱温率军赶到时,围攻潞州的梁军已经全军覆没。随后李存勖又多次取得胜利,尤其是柏乡大战,河东军以数千人便战胜了8万梁军,此前的朱李大战时还没有过这样悬殊的争斗,李存勖经此一战,不仅大大增强了士气,而且扩张了版图,梁国则每况愈下,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
最终,利用后梁军进攻晋军根据地太原的时机,李存勖千里突袭,直扑汴梁,一举攻破汴梁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后唐没有在朱温的根据地汴梁建都,而是选择了唐朝的陪都洛阳,谁也没想到,这会是洛阳城最后一次做都城。
李存勖夺取中原后,因为刚愎自用、沉迷于戏曲而众叛亲离,李嗣源起兵,李存勖被伶人杀死,后唐经历一系列风雨飘摇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儿皇帝,灭掉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的自焚不仅带去了传国玉玺,熊熊烈火中,洛阳城被毁,这一次,石敬瑭带领着契丹军队对洛阳城烧杀抢掠,一把火把隋唐洛阳400年风华全部烧毁,洛阳城因为隋唐而起,因为后唐而灭,缘起缘灭都是唐,洛阳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做过都城。
3、女真人和蒙古人毁掉开封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着六座城”,这是形容开封的一句话,在开封,这座河南不起眼的小城地下3—12米处,居然上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城池,依次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开封叠城示意图
这一切虽然是奇迹,却也是苦难,因为历次黄河决堤达150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历代湮没了开封城的历史和繁华,
开封从东京汴梁变成了现在的小城开封,完全是因为水患的缘故。
开封最早的辉煌是魏惠王迁都开封城,在那儿修筑了“大梁”城,大梁成了开封最早的知名名字,甚至魏国也因此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比如《孟子》中著名的篇章,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孟子见梁惠王》。

大梁区位,在图中魏国东南角
历史就是这么可笑,梁惠王迁都大梁本来是为了争霸,确实迁都后不久,梁惠王就在大梁附近的逢泽举行了会盟称霸。但魏国却因此开始迅速衰败。
在秦汉时期,开封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讳,正式从“启封”改称“开封”,但是繁华不再,开封成了一个县城,司马迁访问开封时,用“大梁之墟”形容开封的荒凉。
隋朝时期,为了沟通分裂数百年的南北方,隋炀帝开始开凿运河,关于开凿运河这其中的种种是非,不再赘述,隋炀帝也因为滥用民力受到了报应,隋朝灭亡了。但不得不说,隋炀帝复活了开封,因为运河。
隋朝运河和元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不同在于向西有一个“之”字型的拐角,这是通往洛阳城的运河,也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而开封正好处在泗水和黄河之间。远古时期,开封一带曾经有河流,名叫汴河,后来干涸了,开封一直是一座没有水的内陆城市(当时黄河并不经过开封)。

因为隋朝运河的开通,运河让开封有了河水,开封经济终于开始复苏和繁荣,后人把经过开封的通济渠也称为“汴河”,其实,这个汴河根本是一个人工开凿出来的运河!
直到唐朝,隋炀帝开凿的运河还在用,唐朝人感念隋朝运河带来的便利,把开封汴河旁的堤坝就称为“隋堤”。晚唐诗人皮日休看着涛涛的汴河和两岸的柳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汴河怀古》: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虽然对隋炀帝夸奖得有点夸张,但是大运河对于开封而言确实是大有裨益。因为运河,开封得以和洛阳、长安沟通,还可以向东,和江淮等地沟通。
在晚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最为富裕的地区,有运河可以沟通东南的开封,一下子富甲天下,唐朝的汴州城十分繁华,后来晚唐节度使朱温就定都在此,并成为五代十国第一个王朝“后梁”的首都,可以说,后梁朝代名就来自于大梁城——开封汴州。
后来起自山西的李存勖灭掉了梁朝,定都洛阳,国号仍然是唐,史称“后唐”,但后唐很快灭亡了。后面的后晋、后汉和后周都定都在汴州,汴州成为五代十国绝对的政治中心。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使得汴州已经不堪重负,居住条件恶劣不堪,是啊,汴州本来只是一个州府,根本不足以充当国都,扩建汴州城迫在眉睫,汴州终于迎来了它的建筑者——柴荣。
在开封,许多人都知道“跑马圈城”的传说,传说柴荣要扩建汴州城,让赵匡胤骑马飞奔,直到马力倾尽跑出50里,再也爬不动了,柴荣就以马跑的范围扩建城池,修建了气势宏伟的汴京城。

柴荣扩建的汴京城,非常广大,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城墙高大敦厚,建筑规整有序,为无险可守的开封城筑起了层层军事防线。
同时,隋炀帝的运河也出现了淤积,柴荣命人治理运河,堵塞黄河决口,修固黄河河堤,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史书称“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东南的粮食可以运送到汴京来,使得汴京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从而决定了北宋定都于此。
可以说,北宋的东京梦华其实是建立在柴荣建造的基础上的,柴荣是东京汴梁城的建造者,而上天也没有给柴荣三十年,十年后他就去世了。
但是汴京城留下来了。
这才有了东京梦华。
关于宋朝,大家都知道它经济的富庶和繁华,那么身为北宋的都城汴梁,自然不亚于现在的日本东京,当然是遍地黄金了。

更何况,关于汴梁,还有一本书《东京梦华录》,北宋孟元老写的,怀疑这个名字不是他的本名,只是面对“靖康之耻”,一个遗老在南宋追忆曾经的东京繁华,顺便说说风土人情,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一样,成了国人对于北宋的全部幻想。

梦总是会醒的,东京梦华再美好,也有梦碎的一天。金人的入侵彻底打碎了北宋的美梦。
这个时候,北宋又出了一系列庸才,宰相杜充为了抵抗金兵,在弃城南逃的时候,扒开了黄河大堤,凶猛的黄河水冲垮了汴梁城,更造成了下游淮河流域一带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今豫北、鲁西南、皖北和苏北地区,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水患中,史载黄河“或决或塞,迁徙无定”,曾经繁华的淮河流域成为人间地狱,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者沦为难民。
至于汴梁城,则被黄河水湮没,后来河水退去后,金国还迁都到了汴梁,但是汴梁早已经不复往日繁华,而金国也迅速腐朽,被蒙古打的一路南逃,直到被蒙古和南宋合伙灭掉。
蒙古人对于女真人恨之入骨,把气撒在了当时金国都城汴梁身上,围城的时候,汴梁已经发生了瘟疫,据载这病“民中燥热之气者,多发热,痰结咳嗽,”而城中的医生大都判断这次疾病是中医上的伤寒,开出南星、半夏作为药方。可是他们开出的药方,不但治不好病,病人吃下药后反而“以益燥热,遂至咳血、肾涎逆涌,咯吐不已,肌肉干枯而死。”
有专家认为汴京大疫属于传染性肝炎,
首先,发病率高,短期内在一地聚集性感染,符合传染性肝炎的特征。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发,就在2个月内,造成30万人感染。
其次是发病时间在蒙古撤军之后,城内粮食跟上了,饿坏的军民开始放开大吃,符合肝炎通过食物传播特点。另外,据一些病人“结胸发黄”,类似肝炎黄疸的特征,“发热”、“呕吐”也是肝炎的症状。最终全城几乎死绝。
蒙古人一把火烧了汴梁城,这一座繁华之城最终死于瘟疫,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元朝时期,汴梁城几乎是一片废墟,元末红巾军起义,刘福通还曾经定都汴梁,但是汴梁等于是一座废墟之城,最终被蒙古军队攻陷。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也曾经想迁都一处有王气的地方,长安和汴梁都曾经在他考虑范围之内。然而,在看到汴梁残破景象后,朱元璋放弃了定都汴梁的念头,虽然一度以开封为北京,但很快元大都就取代了开封的地位。
朱元璋将开封封给了自己的儿子朱橚,在上面兴建了开封府,封号为“周王”。
因为黄河决堤、运河被毁,开封永远不能变回曾经的东京汴梁了,开封失去了光泽,但也完成了平凡的蜕变,变成了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省会。此后,明朝末年,开封又被黄河淹了一次,此后几乎年年水患,东京汴梁城人口100万,明朝开封城人口50万,到了清朝,开封只有10万人了,人越来越少,开封的倒退可见一斑。
同时,当时的开封府还包括了周口和郑州,渐渐地,郑州越来越发达,
虽然直到民国,开封还是省会,但是郑州的铁路枢纽位置已经预示了他的省会之位。
4.屡毁屡兴的南京
说到被毁掉的城市,不得不提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广为人知,最初的兴起是三国的东吴。
汉末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浙江富阳人孙坚、孙策父子脱离愚蠢的袁术,割据江东,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吴越之地的土著,所以迅速占据了这一地区,其中孙策勇猛,类似于秦末的江东人霸王项羽,又被称为“小霸王”。
只不过,孙策是会稽太守,一直居住在吴郡,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并不是南京。后来因为孙策总要北伐,苏州太偏南了,孙策有时还会居住在京口(今天的镇江)。因为孙策勇猛好斗,最终战死,江东基业交到了其弟弟孙权手上。
孙权即位的时候还只有18岁,除了“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两句话以外,几乎父兄没给他留下什么,不过他还是利用江东地利迅速扩大实力,抓准时机联合了刘备集团,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段历史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相比较两汉三国历史的知名,东晋历史要冷门得多,确实,东晋历史也乏陈可善,王族衰弱,不得不依赖于江东土著,曾经不可一世的晋朝北方征服者,自己倒变成了跟东吴王国一样的江东人,所以东晋皇帝只能和宰相王导平分权力,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了避讳司马邺,将“建业”改名“建康”,由此开启了建康之名的300年历史。
建康从这个时候开始,牢牢确定了南朝之都的位置,东吴、东晋和南朝四朝便合称“六朝古都”。
南朝在位时间最久的梁武帝,在位48年,梁朝时期,建康城达到了全盛,有100万人口,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的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在公元5世纪的世界是领先的,而同时代北方前秦统治下的长安,据说恢复了生气,只有10万居民,仅为十分之一。
梁武帝同样励精图治,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空前强大,其子宣武帝南征,梁武帝任命韦睿取得了钟离之战的胜利,南侵的北魏王朝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再也不能南征,北魏随后陷入内乱并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而梁武帝时期,文学在齐朝“永明体”的影响下达到全盛,涌现出沈约、吴均、刘勰、任昉、裴松之等一批大家。

当时的建康城,据记载非常大,东西各四十里之长,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主要城市方圆仅数里,比北方的北魏都城洛阳城都要大,城市广大,但规划得四四方方的,管理很好,尤其是绿化,路两旁都有槐树、柳树供行人歇息,难怪北方的使节看到建康城后都自惭形秽。可惜建康城没有一部类似于《洛阳伽蓝记》或者《东京梦华录》的书记载其繁华,后人不能见其十分之一。
皇城就是石头城,玄武湖是皇家瑶池,宫廷人多在其中游玩,百姓们则在秦淮河泛舟,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是著名的居民区,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居住的乌衣巷就在那,同时,佛寺众多,著名的就有鸡鸣寺,至进仍存,所以唐朝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形容寺庙众多,没到节假日,建康城内商区摩肩接踵、佛寺梵音缭绕,人人在河边山上谈论文学、玄学,公子哥们一个个穿着绫罗绸缎斗诗作文,宛如一片盛世景象,全然忘了华夏还未统一,北方还有敌人。
根据记载,建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早于唐朝时期的长安。

就在南朝醉生梦死的时候,北方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故。北魏的边镇抗议洛阳大臣们奢侈腐败,爆发了席卷北方的六镇起义,擅权的胡太后毒杀了亲生儿子引得尔朱荣起兵讨伐,发动了“河阴之变”。
面对着一系列变故,梁武帝都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除了派遣陈庆之趁乱打进洛阳、后来又全军覆没之外,他再也没有掺和进北方的事情中去。突然某天,他听到一则消息,北方枭雄高欢去世了,他的把兄弟侯景不服高欢之子高澄,准备投奔他,大喜过望的梁武帝决定接纳侯景。

收复中原一直是南朝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好梁武帝梦见中原平定,但所有的大臣们都表示反对,认为侯景反复无常,连兄弟都能背叛,不可相信,但梁武帝最终犹豫之下还是接纳了侯景。
但接纳侯景后梁武帝还是犹豫不决,不久侯景答应送给他的土地全被西魏夺去,梁武帝顿时觉得侯景已经无用了,正巧北方使节来到了建康,跟梁武帝密谋用侯景换取在北方做人质的王子萧渊明,梁武帝自燃要交换回自己儿子,万万没想到,回北方的使节被侯景捉住,这下激怒了侯景,他从寿春起兵,横冲直撞攻入建康,酿成了江南数百年最为惨烈的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对于建康城的破坏是巨大的,当时的建康城有数十万人口,经过这次动乱后减少了一半以上,为了攻打坚固的石头城,侯景挖开了玄武湖,湖水泛滥淹死了数万百姓,几十年后还时有水患。侯景为了攻打皇城石头城,用了火攻的方法,围困城池数月,火势蔓延到居民地,又烧死了数万人,最终石头城被攻破,梁武帝被侯景活活饿死,整个建康城饿殍满地,一片人间地狱的景象。

侯景之乱摧毁了六朝古都建康
虽然最终皇子萧绎在江陵勤王,广州刺史王僧辩及陈霸先北上勤王,后来陈霸先建立了陈朝。
陈朝是南朝中最后一个朝代,也是面积最小的,跟齐朝、梁朝相比,陈朝失去了淮南地区,灭亡几乎是迟早的事情,北方悄然统一了,周武帝攻占了晋阳城和邺城,灭亡了北齐,杨坚篡位建立了隋朝,统一后的隋朝在解除突厥背后之扰后,集中全力渡江灭陈。
589年正月初一,数十万隋朝将士出征,清河公杨素自巴蜀南下,攻取襄阳,阻止长江上游水军回援助,至汉口和秦王杨俊会合,下游的隋军由晋王杨广统领,分派韩擒虎出合肥攻打当涂(今安徽马鞍山),贺若弼出扬州攻打京口(今江苏镇江),另一路隋朝水军出连云港攻打苏州,阻止吴越之军援助建康。
陈后主除了整天哭,再也没有别的法子,只能依靠大将萧摩诃,然而好色的陈后主刚与萧摩诃之妻通奸,萧摩诃也无心抗敌,整个陈朝只能坐以待毙。
几路大军仅用了半个月,最终会师建康,在那个还没有雾霾的年代,长驱直入石头城,最终在枯井里捞上来了和两个妃子抱在一起的陈后主。
六朝古都建康就这样划上了句点。
和秦始皇一样,隋文帝杨坚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且信佛,他出生于佛寺,小名就叫做“那罗延”,意思是金刚,当时除了北周的都城长安外,全国尚有两个政治中心,那就是北齐故都邺城和南朝故都建康,尉迟迥刚刚割据邺城叛乱,被平定后如何消灭这些分裂势力,隋文帝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法子:
于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隋朝放了一把火,烧毁了邺城和建康,可怜南北这两座六朝古都,就此灰飞烟灭,两座都城的人口各自被迁徙到了河南安阳和江苏丹阳,建康死亡,这块地被称为蒋州,仅留下了几万农民在荒芜空地上种菜养猪。
隋文帝烧毁南京城确实是劫难,但其实早在侯景之乱时期,建康城已经被摧毁了,这些都是腐朽堕落的门阀南朝得到的报应,之后的建康城仅有数万人口,不及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早已经是将死之人了,终唐朝一代,扬州始终是东南地区最为繁华的大城,和扬州相比,南京城都好比今天的圆明园遗址一样荒芜,曾经的宫殿都已坍圮,变成了农民的菜地,所以唐朝人才特别喜欢去游金陵,抒发怀古之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游金陵凤凰台》一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歌虽然有模仿崔颢《黄鹤楼》之嫌,但极其出名,名声大过黄鹤楼,北宋王安石的《南乡子》、清代康熙皇帝的《过金陵论》多次引用这首诗歌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渔阳鼙鼓动地来,全盛时期的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随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进入了藩镇割据时期,南京获得了重生,成为了南唐王国的都城,南唐王国重视发展经济,国王很喜爱文化,在他们的招徕下,当时的著名文人,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都来到了南唐,南唐还开科举、书院、画院,俨然是南方的小唐朝,在北方五代纷争时代,南方的南唐却经济繁荣,科技进步。
此时的南唐王国,金陵城又恢复了繁华,秦淮河畔商家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吟诗作对,全然不管身处乱世,南唐国甚至通过海路,同辽朝、高丽王国贸易。
最后南唐直接称帝,从王国升级为帝国。
南唐像极了南梁,当国王开始写诗,就要坏事,与此同时,和曾经的南梁一样,南唐对于北方的变化后知后觉,不管不问。

南唐王朝最大的时候几乎和北方的后周王朝分庭抗礼,几乎统一南方,灭楚吞闽,不可一世。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成为周世宗,他励精图治,很快革除了五代积弊,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同时发动对南唐的战争,南唐已经很多年没遇到战争了,大臣们一个个只会写诗,面对战争,束手无策,李璟面对敌军,束手无策,除了寿春节度使刘仁瞻抵抗了之外,整个南唐都不堪一击,在六合之战中甚至数万南唐军被3000周军击溃,那场战役的指挥官是周军将领赵匡胤。
最终南唐被夺取了整个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失去了淮南的屏障,南唐的灭亡只是迟早的,
李璟吓得取消了帝号,
没多久病逝了,果然李璟也有一个喜欢写诗的儿子,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
一般来说,南朝君主开始写诗,就开始坏事了。而这恰恰是南京城的标配和宿命。
同样的剧本上演了,北方军队再次会师秦淮河,灭亡了南唐,喜欢写诗的后主被俘虏,而金陵则背上了“王气不佳、风水不好”的名声。
元朝末年,因为无休止地开挖运河、兴修水利,黄河水工开始造反,他们埋了一个独眼石头人,挖到之后上面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此掀起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几乎恢复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地图,又消灭了苏州的张士诚,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以大明为国号。朱元璋修建了宏伟的明故宫,形成了今天南京城的主要面貌。
谁也没想到,朱元璋自己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后来造反了,造反成功后的明成祖不仅迁都到了北京,还在北京又新建了一个更大的故宫,这就是北京的故宫。而明故宫,则遭遇战火,后来年久失修,最终在太平军炮火下化为乌有,成了今天的遗址公园和地铁站。

北京故宫还在,明故宫只剩下遗址
南京城是幸运的,虽然明故宫被毁,但是明孝陵被保留了,而且得到了清朝的礼遇,可以说,今天首都是北京,唯一保留“京”名字的中国城市就是南京,南京依然有着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位置。
5.鲜为人知的邺城
最落魄的古都是那一座,有人说是开封,毕竟其他城市,要么是首都,要么是省会,再不济也是洛阳这样的副省级,可是有一座古都,却是一个镇,那就是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市邺镇。
历史上的邺城,曾先后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多个朝代的首都,对早先的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座举世瞩目的大都市,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呢?历史上,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屡经战火,却又获得了重生。只有邺城,完全失去了存在感。这究竟怎么回事?
邺城能成为都城,这一切都是因为曹操。
曹操发迹于董卓作乱时期,他去平叛,有了自己的资本,后来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收编了三十万黄巾军,又征讨了袁术,北方只剩下了袁绍一个强劲对手,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他放火烧了袁绍屯积在乌巢的粮草,取得了胜利。
袁绍的大本营就在邺城,所以曹操统一北方,夺取邺城具有不亚于官渡之战的意义。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了,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在北方势力很强大,邺城正好在靠近河北的地方,所以成为曹操平定袁氏的大本营。
可以说,邺城是曹操的幸运之城,后来曹操离开邺城后的几场大的战役都失败了,比如赤壁之战、汉中之战,
曹操越发把邺城当成自己的都城,
在那儿兴建了著名的铜雀台。
铜雀台大概是邺城最著名的景点了,曹操兴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在建安十五年,这个节骨点很重要,因为两年前,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大败,有生之年失去了统一全中国的能力,所以曹操也有点懈怠,不想当统一天下的帝王,只想当一个国王了。

复原的铜雀台
7年之后,曹操又和刘备爆发了汉中之战,这一次曹操的一句话很有深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这句话化用了东汉刘秀在征服陇西隗嚣的典故,刘秀征服陇右后,一鼓作气消灭了巴蜀,但是曹操在汉中败于刘备后,已经失去了进取雄心,不想统一天下了。
所以,铜雀台修得很豪华,曹操晚年也只想尽享天伦之乐,他的儿子,写过《洛神赋》的著名文学家曹植就非常喜欢铜雀台,经常在那儿和文人骚客游玩,写下著名的《铜雀台赋》。所以铜雀台也成为曹魏最著名的象征,唐朝杜牧写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用铜雀台指代曹魏。
后世对此还颇有微词,唐朝诗人汪遵写有诗歌《咏铜雀台》,批评曹操还没有统一天下就想着享乐,其实铜雀台也不算多辉煌,只是一处普通的楼阁,名气大于实际。更何况后世经过后赵、北齐等不断扩建成为庞大建筑,可以说后世对于铜雀台的描述不一定就是最初的样子,曹操和安阳也很有缘分,2016年发现的著名的曹操墓,就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
只不过,后来曹丕代汉之后,都城还是迁到了洛阳,邺城还是没有王气。
三国归晋,但是西晋因为皇权的恶性集权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匈奴族刘渊和羯族石勒起兵,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邺城也是绝对的主角,石勒消灭关中的匈奴政权后,几乎统一了北方,他的侄子,著名的暴虐君主石虎迁都到了邺城,邺城既曹魏后迎来了第二个王朝——后赵。

石虎很是残暴,做的事情光《晋书》记载的几样,就足以令人触目惊心了。晚年的石虎精神失常,变得越来越狂暴,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后赵经历一番政变,最终,其养孙冉闵联合汉族将领李农夺取政权,冉闵自称帝,改国号魏,恢复祖姓冉姓。建都于邺城,由于担心羯族反抗,于是有预谋的屠杀了很多邺城的羯人,招致了胡人的憎恶与恐惧。
冉魏在匈奴、鲜卑夹击中成立,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面临被围剿的危险,冉闵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类战争,先是与匈奴大战,斩首3万,后又与羯族7万大军作战,再又与洛阳姚弋仲十万羌氐联军作战,之后又面对后赵残余势力的多次进攻。
慕容鲜卑此时已经击败了东北的高句丽国,又消灭了鲜卑宇文氏,士气高涨,决定从东北进入中原,消灭冉闵。在羌氐鲜卑匈奴的夹击下冉闵全军覆没,只率领10余骑兵逃回邺城。后赵大将刘显率领7万大军来剿灭冉闵,却被冉闵率领精兵打得大败亏输,刘显不得不投降,并且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后赵遗族,将其首级献给冉闵,后赵正式灭亡,
冉闵在邺城建立了邺城的第三个王朝——冉魏,同样也是叫“魏”,得名于邺城曾经的名字——魏郡。
这个时候,慕容鲜卑已经决定对冉闵开战,慕容恪率领鲜卑骑兵南下。352年,由于邺城粮食不足,冉闵率领一万步兵去中山、常山一带就粮,在常山时被慕容恪的十万铁骑包围。冉闵当时率领的是步兵,由于十六国时期马镫尚未发明,因此骑兵并没有像以后历史中那样强大,步兵并非不能战胜骑兵,所以冉闵领兵与鲜卑作战,也“十战十胜”。
不过慕容恪想出了连环马的计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连环马的记载(见于《资治通鉴·晋纪》),慕容恪用铁链将战马连接起来,组成方阵,发动进攻,这样一来,虽削弱了骑兵的冲击力,可是却能有效地防止敌人的突击。最终冉闵被杀得大败,自己被燕军活捉,邺城守将投降,冉魏灭亡。

鲜卑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同样定都邺城,邺城迎来第四个王朝——前燕。就在慕容俊的前燕统一北中国的东部时,氐族的前秦在陕西建立,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消灭劲敌前燕,一统北方。
前秦苻坚率领83万大军南下要灭亡东晋,却在淝水之战被东晋的北府兵击败,只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前秦崩溃后,后秦、后燕、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大夏、南燕、西燕、樵纵的西蜀国,以及吐谷浑、高句丽,东晋、一时前中国十几国并立,混乱不已。
最后年仅15岁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才逐步统一了整个北方,与此同时,刘裕平定了孙恩起义,又北伐收复山东,灭南燕,收复河南,陕西,灭后秦,中国进入南北朝。
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后,盛极而衰,最后又是一个羯族人——尔朱荣,把北魏搞的天翻地覆,他的部将高欢,宇文泰最后东西对峙。
在高欢取得东魏统治权的关键战役中,韩陵之战十分重要,韩陵这处地方就在安阳。韩陵,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东北,“韩陵”的名字与汉初名将韩信相关,韩陵的一个景点“韩陵片石”还曾经是所谓的安阳八大景之一。
当时北魏枭雄尔朱荣被杀,他的侄子尔朱兆骁勇善战却有勇无谋,尔朱荣的部将高欢就想自立门户,他先骗取了尔朱兆信任,只身逃到河北,后来尔朱兆警觉起来,追上了高欢,心机颇深的高欢立刻和尔朱兆歃血为盟,晚上两人睡在一起,第二天高欢走远了,有人建议尔朱兆追上前去杀掉高欢,尔朱兆才如梦初醒。
后来高欢到了河北,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持,公开和尔朱兆决裂,双方大战的地方就在安阳城旁边的韩陵。

高欢的骑兵不足2000,步兵不满3万,就在韩陵山上布下了阵,把牛羊放在山上,尔朱兆大部队来到这儿,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堵塞了道路,自知不妙,遂逃走,高欢抓准时机,亲自领兵出击,著名猛将高敖曹领左军,与尔朱兆军激战,一开始高欢的中军战斗失利,关键时刻,他的弟弟高岳率领500骑兵从右侧杀来,高敖曹从左侧用1000骑兵冲锋,前后夹击,大败尔朱兆军队。
尔朱兆失败后第二年卷土重来,号称十万大军,这次有了资本的高欢在山东广阿再次击败尔朱兆,尔朱兆彻底失败逃窜,后来高欢在洛阳立了孝武帝为皇帝,尔朱兆自知大势已去,就来到了家乡秀容川,在那儿自杀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尔朱家族就此覆灭。
可以说,安阳城东北的韩陵就是北齐王朝的龙兴之地,后来北齐以邺城为都城,不能说没有感念这个龙兴之地的缘故。

高欢把持着东魏的政权,定都邺城,邺城迎来了第五个朝代—东魏,后来代之兴起的北齐同样定都邺城,
所以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和南方的建康一样。只不过这些王朝大多不出名,加起来也没有曹魏出名,连带着邺城也很不出名。
北齐后来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北周统一北方后,又被隋朝所取代,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驻守邺城),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人民全部迁徙到了安阳,一代名都就此成为了废墟。
正因为邺城的被焚毁,邺城究竟属于邯郸还是安阳,成为了一桩公案,从距离来看,邺城距离邯郸40公里,距离安阳只有18公里,显然离安阳更近,从文化来看,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今天宣扬的主要是赵国文化,而邺城是魏郡,属于魏国文化,曹操和冉闵都是因为占据邺城而得魏名,这么说来,邺城似乎更应该属于安阳。
确实,邺城被焚毁后,安阳得到了“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