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凤
楚凤
山雉与凤
楚人有担山雉者
路人献雉
《尹文子·大道上》
【原文】
楚人有担山雉者。
路人问:“何鸟也?”
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
曰:“然。”
请买十金则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今译】
相传,楚国有个人挑着一只山鸡。
一个过路人问他说:“这是什么鸟啊?”
挑山鸡的人骗路人说:“凤凰。”
过路人说:“我只听说过有凤凰,真是荣幸啊,今天碰上,见到了!你愿意卖掉它吗?”
担山鸡的人说:“愿意。”
路人给他十金,他不卖;路人又添了一倍的价,楚人便卖了。
这路人买了山鸡,将要献给楚王。谁知过了一夜,不想一夜之间,那山鸡便死了。
过路人顾不上痛惜自己花去了那么多金钱,只恨不能够将鸟献给楚王。
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把这件事儿传开了,都相信是只真凤凰,又赞赏他想献凤凰的一片忠心,于是报告了楚王。
楚王觉得此人对自己很忠心,被那路人的忠心感动,召见了他,给他了一笔很重的赏赐,超过了他当时买鸟钱的十倍。
【赏析】
“路人献雉”路人买下了一只假凤凰(野山鸡),却意外地获得了重大的赏赐。
这则故事的原意是表现名家学派的一种观点:“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 即虚假的东西虽然不真实,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以假乱真,获得意外效果。这特殊条件就是:接受者具有愿意信假为真的接受心理。恰巧路人、楚王都有这种愿意信假为真的接受心理。
楚王的轻信是由于“感其欲献于己”、渴求凤凰,和希望臣民效忠于己,因此做出了“召而厚赐之”的可笑举动。
这个故事中的路人,楚国人、楚王之所以都对凤凰那么感兴趣,还反映了楚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即楚先民曾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对象。凤凰在楚人心中有着象征作用和神秘意味。
凤凰本是传说中的鸟,现实中并不存在,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后用“楚凤”代称假冒伪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