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灵说
我在草纸上画了一个球。
这是一个模型,用来代表"世界"、"认知"或是"囿"。
球心代表起点,因为我们的世界一般只讨论人,所以是人的起点。
球面是人的终点,或者说追求?梦想?圆满?超脱?成仙、圣、佛?至高的技艺、武学、物理规律?每个人理解不同,但想要达到都不容易。
所有人都会离开球心,但只有少部分抵达了球面。那些到达彼岸的人,便在球内留下一条痕迹,理论上,这些痕迹都是不规则的曲线。至于最终没有抵达的人,他们的人生也会有一道对应的痕迹,只是大多很快就消散了。能长久留下的痕迹,我们称为"道",这些痕迹的集合,我们称为"历史"。留下"道"的人们,我们称为"先贤"。
一个人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如何明白他人生的追求并成功实现,我们暂且先不讨论。但对于整个文明而言,同时代的贤者越多,越有可能触碰到更玄奥层次的事物,如世界之外或世界本质。即便对这些不感兴趣,人们也希望自己的文明越来越繁荣,有更多的"道"来指引,让更多子嗣能度过充实的一生。没有人愿意让文明停滞或止步不前。对于文明大繁荣,我姑且有两种猜想:
一、倘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和包容,各种道路百家争鸣,不分上下,一段时间后球内的痕迹会分布地趋于均匀,我们根据这些广泛且众多的样本,可以尝试分析得出一套可以实时调整方案的人才培养系统,称为"教育",这套系统仍会随着时间继续完善,直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道",如此,文明得以迎来盛世,球内的痕迹越来越密集。而于此同时,类似的道路也在后来人的实践中,衍生新意,变得更宽大,那个画在草纸上的球,也在不知不觉间膨胀,在寂寞而空洞的白纸上记录更多意义。
二、倘某种道路一家独大,频出圣贤,便会成为主流体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条道路,并且最后也在相近的领域取得成就。人们有足够耀眼的前辈引领,成功变得越来越容易,甚至部分人在中年更或青年便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一面指导后生,一面也在探索未知领域。人们会发现,曾经的道路在不断延长,草纸上的球体在向一个方向突出、拉长,或许"道"本没有尽头,只是文明在发展,人们在前进,直到天灾、外敌、内讧来临前,都不会停下。而劫后余生的文明,又会凭借残存的"历史",继续发展,不知疲倦…
发展就是掠夺物质资源、奴役其他文明吗?至少我和我的文明并非如此理解。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文明自然要对成员的利益负责,诚然,没有人愿意饿着肚子,然而当肚子填饱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的物质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有人即便拥有亿万财富也想从他人手中继续掠夺。可精神上的满足是可以实现的,喜与悲两类情感是相互衬托存在的,一方强烈,另一方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收到刺激而被放大。从宏观上讲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并非极乐,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道。我因此构建了这个模型,与人类感官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称为"物质界)相对,命名为"灵界",它不完全服从与现实世界,只依托于每个人的意识而存在,对它的宿主负责。当然,它看起来并不一定是上文的球状或长条状的,你可以就把它想象成一方世界,有山有水,有苏轼、杰伦、武曌这些前辈的世界。你可以在里面和你想象的他们交流,也可以在里面随便走走,想象你见过或未见过的云梦、彭蠡,毕竟它就是你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抽象表达。也就是说,"灵界"就是你的精神世界,而每个人"灵界"的总和,就是草纸上画的那个一团,我叫它"时空长河"。人需要交流,和友人交流、和师长交流、和书本网络交流,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灵界。或许当今社会能够完美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仍旧是凤毛麟角,然而,通过你熟悉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描绘你的"灵界",就像《赤壁赋》、《最伟大的作品》和那个女人的大唐一样,也不失为后人留下借鉴,即便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的看过了,可万一有一两位后人真的因你而有所感悟甚至突破境界,难道不也是值得欣喜的事吗?哪怕自己已经离世多年,起码自己的"灵界"并不荒凉,尚有人虚心来访,轻轻叩开心门,聆听你的所想,这可以算长生了吧。
2022.9.16下午,镜昭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驱动下打开了备忘录,遂作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