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日本国王

声明:如果不觉得喜欢的话,请不要开喷,有什么错误的话,请指出来,谢谢!
日本国王是日本掌握政权者(尤其是武家政权的统治者)在中世纪和近世时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称号。

简介:
倭王

最早,中国朝廷把日本的领导人称作“倭王,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约公元57年),倭国众多邦国当中的奴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赐金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也是就是上图的“汉倭奴国印”。
改称“日本国王”
到了唐朝以后,改称“日本国王”。在《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中收录,有《敕日本国王书》一文。在《元史日本传》中,也提到元朝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国书,要求“日本国王”服从元朝的统治。这里面的“日本国王”都是指当时的日本天皇。
明朝初年的日本国王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向日本派遣使节,要求日本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占据九州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拒绝,把明朝派来的七个使节处决。虽然室町幕府后来驱逐了怀良亲王的势力,但室町幕府和九州一带的大名仍旧以“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与明朝进行贸易。
由于室町幕府受限于国内经济,所以幕府试图恢复明日贸易。自1374年起,幕府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勘合贸易)。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太祖认为“大觉系(南朝)”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系(北朝)”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持明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


从属大明后的日本国王
1401年,此时的日本已被北朝统一,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接受博多商人肥富的意见,以“日本国王臣源义满”的名义,遣肥富和僧人祖阿携表文向明朝朝贡。建文帝敕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然而使者滞华期间,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以武力打败了南京的侄子建文帝,夺了帝位,即为永乐帝。被责以篡位恶名的永乐帝,眼见“外夷”日本的使臣到来,永乐帝十分高兴,认为有蛮夷来朝,是作为天子之德的铁证。因此立即册封源道义(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赐日本国王之印,发给堪合符,明朝正式与日本建立宗藩关系。(p社大明玩家:我大明又收一条狗辣!天皇:mmp,当我不存在吗,,,)


此后,室町幕府的将军都使用“日本国王”的称号与明朝通连外交。到了日本战国时期,室町幕府的威信一落千丈,幕府的通交权实际上掌握在细川氏、大内氏、毛利氏和宗氏这些门阀大名的手里,这些要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伪造含有幕府将军署名的国书,与明朝进行贸易。
丰臣秀吉与日本国王
1596年,因万历朝鲜之战谈和的缘故,明朝万历帝册封太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但秀吉拒绝接受明朝的封号并再战。万历帝的册封诏书现保存于大阪历史博物馆中,被今日的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日本国王”这一称号的终结
江户幕府以后,因为多数武士受到儒家君臣名分思想的影响。所以幕府将军也不愿意对外僭越天皇,在对外国书上之称号则改为“日本国大君”。到了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的时代,在新井白石的改革中,幕府将军的对外称号一度又改成原来的“日本国王”,直到第八代德川吉宗继任将军后,新井白石失势,日本国王的称号也亦被废除,改回“日本国大君”。此后,“日本国王”这一外交称号就再也没有使用过了。
其它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朝廷称日本的领导人(包括天皇及幕府将军)为“倭王”或“日本国王”。而朝鲜半岛的国王则称日本领导人为“日王”(일왕)。这是因为两国君主都受到大中华朝贡体系的影响,所以皆不承认“日本天皇”这一称号,认为只有中国皇帝才能称“皇”。(毕竟天朝上国,一山不能容二虎,出现两个“皇”,堂堂大天朝岂不是很没面子?)
内容主要来自维基百科
接下一个专栏将会讲另一个外交称号“日本国大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