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时代的中国版图历史典籍考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北至于幽陵,幽陵通常被解释为古代的“幽州”地区。这个解释完全正确了,包括《尚书》、《孟子》等古籍都直接写“幽州”。具体的位置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我们平常常说什么“燕赵之地”,黄帝时代大体上是开拓到了赵地,颛顼时代继续开拓到了燕地。单从往北这一个方向来说进步并不(够巨)大,但是版图它是有一定形状的,哪怕只是大一圈儿,多的面积就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

南至于交趾,交趾这个地名估计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我们叫越南。通常解释交趾这个地名是汉武帝灭百越国之后分设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开始,在越南北部地区两千年来的大大小小变化的行政区划,比较著名的是唐朝王勃杀官奴获罪,虽说是官奴,但王勃他确确实实是杀人了,自己被贬,连累他父亲也被贬为交趾令。后来王勃在到交趾看望父亲返航的途中溺水淹死了,或者惊悸而死。这里颛顼时代说交趾当然是早在百越国之前几千年的原始概念了,在地理意义上包括今日越南北部乃至于广西及云南的小部分地区。

西至于流沙。流沙并不是单一的地名,是指的我国西北部的大片的沙漠。历史上,从此时开始,往后一直到秦朝,在通西域之前,常常能从类似地理志的地方看到流沙这个词,华夏族西行的路很轻易地翻过了座座高山,但是却被“流沙”拦了数千年。原因无他,荒芜,东无论如何到海为止,海的那边是更大的海(太平洋),就几个小岛,没用。西边连山脉带高原的,还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又从来没有听过有人类族群的消息,考虑到这种环境,已经与海洋划等号了。

所以最后这个东至蟠木,是“水分”最多的一个了。本来黄帝都已经到海,颛顼最多把整个山东半岛摸清楚,再就只能出海了。最为广泛支持的观点就是蟠木为日本古称扶桑国的由来。对此我是持矛盾意见的。一方面,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与日本群岛是唯一更远的出路了,是唯一合适的;但是古代中国将日本群岛称为扶桑是以扶桑为东方日出之处意思,武则天御赐的“日本”之名即是此意,这种蟠木的解释缺乏支持。还有另一方面,日本的文明太晚了,是秦汉之际才有的最早的农耕,到唐朝才从中国传入的文字,时代匹配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