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则化的意大利牛奶军装?意大利人造丝生产的后来居上和牛奶纤维的出现
意大利牛奶军装,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段子大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导致被国联制裁,国内棉花短缺,于是只好用牛奶作军装。结果牛奶军装遇水则化,意大利兵过个河身上就什么都不剩了。
不过现实并非如此。这个牛奶纤维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一九二九年,大萧条开始的时候。这一年,经济危机爆发,欧美都是传统的牧业发达,自然有很多牛奶。经济不景气,就没有那么讲究了,牛奶消费一落千丈,供需失调,大量新鲜牛奶等着变质,卖不出去,只能被直接倒掉。当然,这里有一个牛奶袭击(milk strike)问题,可以再展开一下。但不是本文的要点。大规模倾倒本身是大萧条需求极度萎缩造成的。所以,怎么处理过剩的牛奶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然,美国奶业供给过剩的情况远早于大萧条。大萧条只不过激化了这个问题。
牛奶纤维的原理倒是非常简单,羊毛是蛋白质,牛奶里也有蛋白质。在一九二九年,以粘胶纤维和铜氨纤维为代表的再生纤维技术已经成熟,可行性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唯一的问题就是牛奶的价格。大萧条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以牛奶为原料制造蛋白质纤维的点子。
而第一个商业化蛋白质纤维的正是当时意大利最大的人造丝生产商——国家人造丝生产与应用公司(SNIA viscosa, Società nazionale industria e applicazioni viscosa)。不过其实SNIA 这个名称最早的含义是意大利-美国航运公司(Società di Navigazione Italo-Americana)。这家公司是一九一七年创建的目的是一战时为了把美国的援助运到欧洲。公司是由来自都灵的巨商瓜利诺(Riccardo Gualino,此人在现在不太有名,查不出太好的译名,不过在当时确实是很著名的投机商人) 和菲亚特老板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创建的。这家公司在一战结束后略改了一下名字,华丽转身,大举进军新兴的人造丝产业,成为了意大利最大、世界第二大的人造丝生产商。意大利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人造丝出口地,就此创开启了意大利纺织工业的黄金时代。当时人造丝最大生产国是美国。但是美国的丝绸工业此时如日中天,所产的人造丝自用都不够。在全世界大举采购纺织原料。
尽管公司在二十年代是蒸蒸日上,到了一九二六年,英国公司科陶德(courtauld,就是最早开始做粘胶纤维的那家),和德国公司联合丝织厂(Vereinigte Glanzstoff-Fabriken AG,就是收购了最早的铜氨丝生产商宾霸的那家),联合取得SNIA的控制权。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危机,公司的创始人投机失败,被迫出售自己的股份,至此出局。世界范围内的人造丝制造就此完成整合。
时间走到一九三五年,意大利人费雷蒂指挥官阁下(Comm. Ferriti,这里的 Comm. 是意大利骑士勋章体系的一级,指挥官勋章 Commendatore,此处要译头衔似乎只能是“指挥官阁下”)取得了通过牛奶合成羊毛的专利。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去掉牛奶中的奶油,然后加入凝固剂让牛奶变成半固态,然后再放入溶剂中,形成类似于粘胶的纺织原液,与之前提到的类似,最终通过凝固浴处理变成人造纤维。不过和铜氨纤维、粘胶纤维不同。凝固浴的成份是碱,而不是酸。这个专利正好在经济上解决了牛奶生产的过剩,同时迎合了意大利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很快就被 SNIA 看上。
SNIA 在一九三六年开始以 Lanital (这玩意我就不译了,因为真的找不到中文材料,不过这个不能译为人造羊毛)为品牌名大规模生产出售这种人造纤维丝。Lanital 这个词是由意大利语羊毛 Lana 和意大利 Ital 两个单词组合而成,差不多意大利羊毛的意思,似乎可以译成意毛。仅一年多即生产七百吨。最早其实是把这种纤维作为能和羊毛竞争的高档纺织原料推广。
讲了这么多没用的,现在让我们回到标题,对一下时间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一九三六年三月击败埃军主力,五月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此时牛奶羊毛仅仅刚开始生产。显然不可能大规模用在当时的意军军装上面。
用这种纤维织成的面料,虽然强度不如羊毛。但做出的服装并没有像段子里的那样遇水则化。它在被浸润以后的主要问题其实是会散发出一股馊味。因为这玩意的学名叫奶酪蛋白纤维。要知道,奶味香精的原料就是奶油或者清奶油。而从上面描述的工艺流程,你就会发现,这个和制作奶酪的第一步是一样的,也就是去掉奶油。而奶酪的味道自然不是奶清的“奶香”,它真正的味道其实是奶臭味和酸味。当然,法国版本的臭豆腐,如蓝干酪,或者意大利的版本——戈贡佐拉奶酪(Gorgonzola)的这种的风味主要还是源自于发酵过程中的菌群。除了味道和强度以外,这个纤维的性能也不是完全不如羊毛,至少比羊毛保暖。
不管怎么说,意大利人吹牛的本事还是很大的,把这个专利技术相继卖给了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当然,看到这里,日本根本就没有多少奶牛,买这个专利的原因我也很谜,但这并不重要。当时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纺织业。意大利公司自然不会放过美国市场。开始不断派人去美国,在美国各种媒体上做地推。一年要倒掉两千万吨脱脂牛奶的美国奶业自然注意到了这项新技术。在此之前他们想到很多点子,甚至想用牛奶为原料制作人工象牙,要知道,象牙其实是由碳酸钙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的,搞这东西似乎并不离谱,当然只是在理论上有可行性。(美国)国家乳品公司(National Dairy Products Corporation)下属的大西洋研究会(Atlantic Research Associates, inc.)最终引进了相关技术。并把品牌名定为 Aralac ,由大西洋研究会 ARA 和牛奶的拉丁文 lac 组合起来。
开始生产以后,又正好赶上了二战,由于羊毛都被用军服,自然是短缺,就算是美国也要禁止民品使用百分之百的羊毛。美国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纤维用于替代一部分羊毛,一般是和粘胶纤维、醋酸纤维、羊毛混纺,制作服装和毡帽。还有的材料上说甚至用在了军装上面。我比较怀疑,美军自己的文件对比过牛奶纤维的性能,最后的结论并不利于牛奶纤维的大规模利用。不管怎么说,这个产品属于 ARA 比较成功的产品。
二战后石化工业崛起,羊毛也不再短缺。牛奶羊毛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当然,现在因为环保等原因,依旧有一些小批量的生产。
而 SNIA 像多数人造纤维厂家一样,最终在战后放弃了人造丝业务,随着石化工业的崛起,像其它人造纤维厂家一样,开始了对于合成材料的研究和生产。不过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开始山河日下。虽然公司挺过二十世纪的大萧条。但并没有挺过二〇〇八年的经济危机。于二〇一〇年破产清盘。意大利纺织工业的辉煌时代就此告一段落,而今天的意大利制造,已经是温州货的代名词。
对了,本文中的另一个角色,美国国家乳品公司在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后为卡夫食品年继承,是的,就是拥有奥利奥品牌的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