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文化》第十一集 自己求合理应变——究竟古人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礼节?
古人无论在拜神祭祀,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礼节和风俗,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人形式化,甚至认为中国人迷信。那么,究竟古人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礼节?现代人在寺庙道观崇拜时,又有哪些想法和行为是不明就里的“胡闹”呢?
有一次,我去道观,看到里面写着“上善若水”四个字,我就问导游:“为什么上善若水?”他说:“水很重要。”我说:“水是很重要,那太阳就不重要了,空气就不重要了?”导演就瞪了我一眼:“你是在干什么的?”我说:“你怎么这样说?”他说:“我们是照本子念的,本子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念,所以你不要骂我,要骂就骂它。”我说:“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只是希望你回去能建议一下,稍微修改一下,做一个合理的调整而已。”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听了导游对上善若水的讲解,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多了上善若水,大家就会想,空气很重要,太阳也很重要,那为什么只讲水?其实上善若水,不是说水很重要。老子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修道的话,应该向水学习,这才叫上善若水。向水学习什么?第一,水给任何人用,它不问你的身份地位,这是水最伟大的地方。第二,水不收钱。有人说怎么不收钱,我们要交水费。水费是政府在收,不是水在收。第三,水永远往下流,从未改变过,所以人一定要力争上游。水有七个美德,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好好向水学习,这样才叫作上善若水。我们太过轻率,很多东西都没有好好去想。以前的人要写文章,一定会深思熟虑,所以他们的文章非常精炼。我们要挖掘里面无限的东西,而不是就字面上一笔带过,或者一句话讲过去,那不可以。
我们是否注意到庙里头中门总是关的,只有左右门是开的。你问庙里的人为什么不开中门,他会说中门是留给皇帝走的,其实没有这回事。皇帝很少去寺庙,他只敢去少林寺。如果随便一个庙他就进去,那是非常不安全的,你请他,他都不敢去。那么,为什么寺庙的中门不能开?因为那是要防盗贼的。我们的寺庙跟西方的教堂是不一样的。西方的教堂都是建在很热闹的地方,而我们为了不惊扰大家,寺庙都是建在很偏僻的地方。偏僻的地方土匪最多,强盗最多,而强盗要来抢劫,不会事先打招呼,而是一下子就涌进来了。所以,寺庙的中门一定是经常关着的,而且前面还有一座小桥,小桥两边一定是水池。我们今天把它叫作放生池,其实原先不是做这个用的。强盗老远跑过来,因为中门没有开,就不能直接冲进去,而且寺庙只要把两边的门一关,强盗就很难进去了。如果中门一打开,他们一下子涌进去,谁都抵挡不住。
再说一遍,我们古代圣贤所做的事情,首先是为了安全。因为安全,我们才会说,看到尼姑就倒霉。这一句话不但不迷信,而且还能保护尼姑。尼姑庵都在很偏僻的地方,那个地方只有两种男人,一种是农夫,一种是猎人。这两种人体格都比较好,看到尼姑出来,都觉得很美,再看到四周没有人,那尼姑就倒霉了。如果说看到尼姑就倒霉,那么他们就会连看都不敢看,这样尼姑就安全地过去了。这才是圣贤的用意,我们太轻率,说它是迷信,这是我们不对。中国人从来不迷信,只是这样做便于教化,而且大家会很容易相信。
再比如过节要放鞭炮。鞭炮其实是起消毒的作用,而且我们说鞭炮越长越好,就是因为鞭炮一长,你就得高高挂起,鞭炮再高处叭叭响,就相当于在空中喷洒消毒剂。鞭炮响过之后,散落一地,那你只好去扫,自然就会大扫除。想想看,你要告诉每家每户大扫除很难,但是告诉大家放鞭炮大吉大利,大家就很容易听进去。于是鞭炮自然就越放越长,然后越扫越厉害。最后再加上一条,扫地是财,不要扫到外面去,要扫到家里面。可见,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教化、方便、安全、有效,懂得这点,就抓到了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