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也没有的自考地方课,对啊怎么开发?
自考科目分为两类
全国性课程和地方性课程,后者又时常被称为“特殊省份课程”
特殊省份课程为省份自主命题,因此考试、大纲、教材都不一样,甚至,可能只在这个省份存在
受地区、专业影响,地方性课程的受众少得可怜,更别提其中的选修课程
也因此,地方性课程的资料也少得可怜。
找不到免费课程,找不到资料,找不到真题,甚至找不到大纲……
作为自考中的“天坑”,让很多机构也避之不及。
开发难度大、投入多,产品带来的实际收益却很小,课程往往被草草带过……

那在对啊,地方性课程又是怎样被开发的?

step 1、领导综合学分、难度、开考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开课计划
step 2、教研买教材,收集真题,扫描成电子版,进行重新排版和初步整理
step 3、讲师收到学科资料,对照大纲,参考相关书籍、论文,对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构,制作课件、教辅……
听着很简单?
但做起来,其实远没有那么容易……

每门新课程开始之前,苏苏老师都会做近一个月的额外准备
压缩自己的私人时间,把精力挤给课程开发
周末跑3-4家图书馆,查阅大量论文,再外借几本相关书籍
然后抱着十几篇论文,几本书,几套真题,一份大纲,开始和知识死磕
知识解构、重构,再不断打碎、重建,最终得到自己的一份知识体系
再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把它们用最浅白直接的方式呈现在课件和教辅上
为此,加班到十二点也是常有
而这样的付出,往往都是老师们自发自愿的
“之前我有一次身体不是很好,一直头疼,有点恶心,但是只要上课了以后,我这个病就会特别神奇地消失掉!不知道为什么,上课好像能够包治百病 ”
对他们来说,给同学们上课本身就是一件很让自己幸福的事
而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们也会根据同学们的课堂反应对课件进行不断的增删和调整,保证同学们的最佳听课效果
尽管这些课程的直播课人数和全国课比少得可怜,但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动瞬间
即使并不考这门课,但仍想来“涨涨知识”的同学


或者没法听直播,看过录播后在论坛积极和老师互动的同学……
每一份这样小小的认可,都能让老师们感到十分受用
另一方面,地方课程即少又多
尽管每个自考生面对的地方性课程都不多,每门地方性课程的受众也很少
但全国的地方性课程累积起来,还是积累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在对啊的课程库里,地方性课程和全国课程相比大概是3:1
如此庞大的数目没办法全部每个考期都开课,于是老师们往往根据考试计划和大纲变化来安排地方课程的直播
而在做完这些还保有余力的时候,老师就会再另外开发一些新课程
对啊自考成立7年间,课程库已经十分抓壮大,基本可以满足每一个地区的考生的毕业需求
而同时,老师们还在努力把这个库做得更加尽善尽美
开够了足够毕业的学分,也还可以从选修课中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选择
不断接纳着同学们最新的诉求,然后遵循着大家的呼声,不断做更多尝试
而这些课程转嫁到每个老师身上,就会显得更加庞大
如子沐老师只地方性课程就带了5门,其中现当代作家作品选就包括两个地方性版本
我问老师们,相对回报率更低的地方性课程,会不会倾向于将更多精力让渡给全国性课程
答案是统一的不会
而理由也很十分一致
理性来看,作为老师,甚至是打工人,无论什么工作,都是工作,没有厚此薄彼的道理
而从感性角度分析,在实际的现实条件下,同学们除了老师的教课和课程什么都没有
作为大家的救命稻草,自己总是怀揣着一份使命感——让同学们都能底气十足地走进考场的使命感
我称之为,老师的英雄主义
“每一位同学走进我的课堂,都是对我的信任,我得对得起他们的期待 ”
“无论多少学生来听课,只要进到班级,我就必须尽一百分的努力让他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是我的职责。”
教育成为了一门生意,但我们不能真的把它当做生意
自考培训绝不是流水线上的生意
让每个同学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才是我们努力的最大意义
教育是
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一颗心触碰另一颗心
愿我们带来的和煦春风
能繁茂同学们的花苞枝桠
盛放一个灿烂的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