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的本质
劳动生产的本质
基于三原则,从群体交流中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认知范畴,此处的共同并不是相同,而是有相似、同步等含义的动态变化在一定情景范围内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有着共通的本欲,所以协作组织生产成为可能,我们基于协调后的共同的范畴认知在自己所处的情景当中将自我进行拓展,通俗的理解为对自然进行人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即劳动,强调:于具体的个体所在的情景而言这种改造与黑猩猩使用工具进行捕食并无区别,而使得人之为人的能有如此绚丽社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建造的共通的认知范畴,这些范畴以语言为表象,以学说为内容,以文件为具体形式。
由此我们就能够引出以下几点:
1.一个群体的共同认知越是深入个体所在的情景,互相之间达成的共识越是广泛,他们所能爆发出来的对情景的改造之力就越是强大 。例如科学,我们常说科学是客观的,此处的客观就是站在非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种视角既是群体的视角,是属于人的视角,但又并非某个具体的个人的视角,而科学的知识正因此具有了最广泛的普适性,这也是它在马克思主义者口中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2.规模是重要的因素。面对高度组织的群体中诸其余个体的劳动,我可以将他们看作我的分身,在我依照群体的共同认知的指导下进行劳动的时候,我是非我的,是群体的,这样在组织之中,我变相的突破了我的有限性——我存在的唯一性。
3.时间的累积。我们知道,在时间的发展下,劳动生产能力有时是在提高的,这种提高实质上是思想前后一以贯之的结果,正如之前我所讲的“我”是现时的情景下的我,而在记忆的贯通下“我”就得以拓展,与组织中以群体的方式突破“我”的有限性不同,这里的时间下个体的记忆——群体的历史,也是突破“我”有限性的途径。
4.群体与个人的冲突。虽然我说共通的认知范畴是群体在交流中诞生的,但是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如此这种认知范畴有被单一个体操控的可能,即这种交流实际上成为了洗脑,换而言之,我是我但你们是非我的,在交流中我完成了自我的拓展,你们依照的劳动标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我的”,例:PUA;市场经济下个人对公司的所有。
答疑:
同样一群人有劳动工具与无劳动工具生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劳动工具是与劳动时之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劳动工具本就是劳动情景中的一部分,而我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不得不将它划分出来称为劳动工具。劳动情景的建立是人建立的,举例:有外星人身高100m,现将人类置于外星人的工厂之中,他们的劳动工具能否被不加定语的自然的称为劳动工具?显然是不能的,人类中身高2m就已经算是巨人了,在外星人的工厂中根本无法操作任何一件设备。所以这个问题被还原为,一群人在其劳动环境中与不在其劳动环境中有着不一样的劳动改造能力,而这是显然的。
——2023/03/26 林中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