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体的重骑兵----M7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
M7 Eichelberger Main Battle Tank
M7埃克尔伯格是第4代美国主战坦克,由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设计,以罗伯特.埃克尔伯格将军命名。作为现代装甲地面作战的重型战斗坦克,M7系列装备精良,采用功率强大的1700马力GTA-1650燃气涡轮发动机,先进的Dorchester-Level8复合装甲,联合火控系统以及防爆舱内的独立弹药储存以及NBC装置对车组乘员安全的保护。并装备重型电磁轨道炮作为主武器。其最新型号M7A4SEPv3重达79吨,是最重的主战坦克之一。
以Robert L. Eichelberger将军的名字命名的这种主战坦克是“未来作战系统”计划的最终成果之一。基于对于OMT项目与M1A3C主战坦克的使用经验与反馈,以及未来局势的变化。联邦国防部于2040年向各个地面装备公司招标新型主战坦克,用于替代老化的M1系列。通用动力公司和BAE北美公司都提供原型,通用动力车型最终被选中进行进一步开发。2045年,M7埃克尔伯格进入美军服役,最终取代了已经服役64年的M1坦克。M7系列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主战坦克,也被澳大利亚、英国与波兰军队使用(截止到2090年)。美军的埃克尔伯格在欧洲战争中首次参加战斗,并被部署到东亚与巴尔干地区,而澳大利亚的埃克尔伯格坦克在东亚战争中参与战斗。2090年。M7A4SEPv3被未来作战系统——M10克里滕伯格主战坦克所取代,但由于换装的时间影响,联合体武装部队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维护和使用M7A4C埃克尔伯格。
截止到2090年,M7埃克尔伯格已经部署4个主要型号,即M7A1,M7A2,M7A3与M7A4。每种新型号都装备有改进的武器装备,防护和电子设备。这些改进与对于现役车辆的其他升级使这款长期使用的主战坦克得以保持一线部队服役。此外,改进的M7A4C/D(SEPv3与其无人版本)版本的开发于2084年首次公开披露。该升级版进行了广泛的改进,例如改进了复合材料装甲材料,更好的光学器件,数字系统和弹药。它的主要装备是M423A2 140mm/L48电磁轨道炮,以增加火力。虽然与先前的M356系列、M423A1型号口径相同,但在更换新型弹药与改进版电磁加速器后,M423A2更加具有破坏性,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装甲载具或者防御工事目标。
概观
M7A1是2037年加尔法拉峡谷冲突后对于M1系列的替换产品。联邦武装部队的作战伯报告显示,M1坦克的火力与防护上已经不再具有升级的空间。这也标志着M1艾布拉姆斯系列的服役寿命正式走向终结。
随后DOD于2038年3月正式提出对于M1系列的更换计划,M1系列的生产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在2039年1月向DOD提出了新的武器方案,最高指挥部随即展开对新型坦克的评估。该方案在2039年底被接受。联邦议会将资金重新分配给以罗伯特·埃克尔伯格将军命名的XM7埃克尔伯格坦克。原型车是由通用动力公司于2042年9月交付的,它们配备了M356A1 140mm电磁炮作为主武器。其防护设计旨在尽可能地提高装甲保护,以对抗新苏联的光束武器与各类导弹。同时M7系列安装新一代发动机。新选择的GTA-1650 1700hp发动机沿用了多燃料系统,并且功率超过M1系列的AGT-1500C型发动机;发动机的改进将功率增加到陆军的期望值。使得装备重型装甲无需以降低机动性为代价。
2043年5月,在完成原型车最终测试后,DOD以43.5亿美元的价格订购了第一批次的403辆主战坦克与50辆训练车。2044年5月7日,联邦DOD批准了该车辆的低初始生产率(LIRP)。2045年世界大战爆发后,M7A1的生产产量被进一步要求提升,以用于装备联邦武装部队,
2046年2月,在通用动力公司生产完成1100台M7A1之后,通用动力公司陆地系统部(GDLS)将一部分生产任务转移给安尼斯顿军工厂与塔拉哈西军工厂。这两家工厂与休斯敦坦克工厂、利马坦克工厂一并承担了M7A1主战坦克的制造。埃克尔伯格系列于2045年6月正式在美国陆军服役(第1装甲师,第2装甲旅战斗队),而海军陆战队接收到M7A1坦克是在2046年2月,由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第1坦克营率先接收,最后一批次埃克尔伯格于2081年9月交付。
防护
M7系列的设计改进了冷战时代的M1的设计思路,其在车体与炮塔正面与侧面都安装有活体金属制成的Dorchester-L8复合装甲。此外,车体侧裙板也由复合材料组成,可提供出色的弹道保护,以对抗HEAT弹药。
Dorchester-L8复合装甲由覆盖有活体金属防护层的A3高强度钢板与钛合金装甲板组成。并装甲内部安装有钛合金与石墨烯板组成的模块化装甲对抗新型穿甲弹,这种装甲系统内部装有24块装甲板与抛板。装甲板间隙中填充有纳米材料,用于在装甲表层的面板阵列被击穿后进一步破坏穿杆,分散穿杆的动能。同时这种纳米材料在激活后可以对穿杆造成严重的侵蚀效果,使其强度进一步下降。在装甲外壳被击穿后,活体金属可以进行形变,利用装甲板间隙进一步破坏穿甲体,阻止炮弹的穿透效果。达到抵御绝大多数直射武器打击的效果。
根据2047年的东欧实战报告,对抗最新型的40式特种穿甲弹,这种能击穿M1A3主战坦克的穿甲弹在穿透M7A1的复合装甲带后将会损失60%以上的穿甲体,剩余部分将无法击穿A3活体金属装甲造成足够的损伤。同时坦克内部具有自动损管系统,可以自行检测坦克的损伤情况,并操纵纳米机器人与活体金属对主战坦克进行维修。因此对于M7A1,估测其装甲防护性能是:正面炮塔装甲估计为1750–1900mm(对抗APFSDS)和1950–2250mm(对抗HEAT),车体首上估计为1350–1500mm(对抗APFSDS)和1650–1850mm(对抗HEAT),以及较低的车体首下估计为1000–1200mm(对抗APFSDS)和1300–1500mm(对抗HEAT)。2047年后生产的M7A1HA还具有增加的物理炮塔装甲与首下装甲厚度。
在车体内部安全方面,M7A1的炮塔和主炮运转采用固态电力系统驱动,因此消除了液压破裂进入乘员舱室的传统风险。主战坦克还可以根据需要,安装爆炸反应装甲套件以及附加的防御系统。核,生物和化学(NBC)保护系统位于炮塔与车体内。可以抵御包括坍缩辐射在内的全部辐射影响。M7A1的车体外壳也被设计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雷达信号的外形。并在外壳表面装备红外抑制系统,以减少红外特征。其车体内部安装有抗脉冲内衬板,用于抵御EMP冲击的破坏。
M7A1的炮塔两侧共安装2组16具60mm烟雾弹发射器,用于释放热烟幕遮蔽坦克车体,为坦克提供烟幕掩护。BAE北美公司同样推出该型烟雾弹的变体-----M22反步兵榴弹,并在世界大战中被大量使用。
该型坦克的主动杀伤系统与压制系统来自于美国雷声公司,埃克尔伯格装备有新一代ADP主动防御系统与AN/VLQ-19激光防御系统。车载电子干扰器可以对3.5km外的反坦克导弹进行干扰与偏转,同时在探测雷达的指引下,由AI系统自动识别目标,并使用激光拦截系统与微型火箭弹对进入到2.5km内的反坦克导弹与穿甲弹进行直接拦截,击毁来袭的导弹或炮弹。同时炮塔上也装载有AN/VLQ-18A激光压制系统,用于瘫痪对方的观瞄系统,同时该装备也可以用于对抗步兵,根据测试,其激光强度足以在0.3秒内烧毁人类的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
如果需要,埃克尔伯格还可以在履带裙板上安装反应装甲,并在坦克后部和燃料舱位置安装栅栏装甲,以防止ATGM的打击。活体金属背板可防止装甲碎块剥落。
M7A1主战坦克所有电子设备均设有多重抗电磁脉冲/干扰防护,除了装甲内侧的电磁脉冲阻隔内衬板外,重要仪器还会增设一层防护板并设置脉冲防护装置,用以对抗电磁脉冲与坍缩辐射的影响。同时乘员舱内设有储物仓内置大量备件,所有电子设备均设有缓存设施以支持紧急情况下对损坏部件进行热插拔更换。
动力
M7A1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的动力总成由霍尼韦尔GTA-1650多燃料燃气轮机组成,能够以3000rpm的转速提供1700轴马力(1250kW)的功率,并以1000rpm的转速提供3950lb·ft(5360N·m)的动力,艾里逊X-1100-3B液压动力自动变配备速箱,在铺装道路上的最高时速为75km/h,越野时为48km/h。卸下发动机调速器后,可以在道路上以约80km/h的速度行驶。但是,在时速超过72km/h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坏动力传动系统(特别是对履带),并增加乘员受伤的风险。M7A1的油箱是围绕这种发动机建造的,具有多种燃料的功能,包括柴油,煤油,任何等级的汽车汽油和喷气燃料(例如JP-4或JP-8)。出于后勤原因,JP-8是美军为飞机和车辆机队提供动力的通用燃料。因此美军的埃克尔伯格使用JP-8燃料,而澳军的埃克尔伯格使用JP-4作为燃料。
燃气轮机推进系统已在实战中证明是相当可靠的,但是其高油耗是一个严重的后勤问题(仅启动燃气轮机会消耗近38L的燃油)。越野行驶时,发动机每英里燃烧超过6.3L,每小时燃烧230L燃油,慢速时每小时燃烧38L。与具有类似功率输出的柴油发动机相比,该燃气轮机非常安静,并且产生的声音与现代柴油箱发动机截然不同,从而减小了声音的可听距离,从而使M7A1主战坦克更难被发现。
霍尼韦尔公司正在与通用动力公司于2050年为M7系列开发另一台燃气涡轮发动机,该发动机将替代原先的GTA-1650发动机。新型LV160-5发动机重量更轻,体积更小(零件减少了43%),并具有快速加速,安静的运行以及无可见排气的特点。它还具有33%的油耗降低(慢速时减少50%)和更长的维修间隔。该型发动机于2052年正式换装M7A2主战坦克。
同时,通用动力公司一直在研究嵌入式柴油发动机,以取代燃气涡轮发动机。它比燃气轮机更小,并具有四风扇冷却系统,可大大降低水箱的热量。通用动力公司于2057年完成对于DES-12V3柴油发动机与新型的Diehl-590P3履带的开发。自埃克尔伯格首次设计以来,该发动机代表了柴油发动机设计的进步,其中包括共轨喷油器系统,在该系统中,燃油在气缸中被加压和雾化,而不是机械喷雾。它还具有更大的扭矩,升级的核,生物和化学保护系统,该系统独立于发动机运行,慢速运转时使用的燃料更少,更安静,并且散发出的热量和废气明显更少。将柴油发动机集成到埃克尔伯格中,将使装甲旅的战斗队每英里的运行成本降低14%,其行动范围从205英里增加到300英里以上,并且在战斗中日使用燃料量比燃气轮机减少40%。其配套的发动机滑轨是英国竞争者2主战坦克的滑轨的改进版本,具有不同的橡胶垫和更大的中心导轨。改进的发动机和履带并不是陆军升级计划的一部分,但包含在2058年的近期工程变更建议(ECP)阶段中。
陆军TARDEC使用330cc的高功率密度Wankel旋转发动机改装为使用柴油和军用级喷气燃料,并开发了220磅(100kg)的辅助动力装置,该装置可安装到M7A1车体中,以替代现有的重约500磅(230千克)的电池组。新的APU也将比油箱的主机更省油。首批APU的测试始于2060年,并在2062年正式投入使用。
主武器
M7A1的主要武器是BAE北美公司设计的M356A1 140mm/L47滑膛炮,由纽约Watervliet-Arsenal许可在美国生产。比起130mm口径的M271A1电磁炮,M356A1的射程更长(有效射程可达9km),对重型装甲目标具有更高的穿透与毁伤能力。其主要使用的M840A1 APFSDS可以在2000m距离上贯穿1750mm的均质钢装甲,借助高级火控系统的辅助,其3000m静对动首发命中率达到90%。由于弹药的改变由于弹药尺寸的变化,M7系列取消了装填手,改为使用M39自动装载机。装填速度为12rpm,快于奎乌坦克、枪骑兵坦克与提丰坦克。
M7A1只能装备44发炮弹。(24发APFSDS、12发HE,8发ATGM)。全部44发炮弹均被装载在炮塔后部的弹药舱内。根据情况的不同,车组可以混合配备M840A1 APFSDS,M992A1 HEDP和M928 BUNKER-KILLER。
与早期版本的130mm磁轨炮一样,M356A1使用全电磁推进。使用多重电磁加速器将弹药加速到极高的初速。APFSDS弹使用全新的高强度特种合金制成,多用途弹和反掩体弹使用纳米高爆核心。由于没有推进装药,因此机组乘员只需要考虑多用途弹与反掩体弹殉爆的风险,故M7A1仍然保留泄爆板设计。同时在弹药舱内安装混合抑爆系统防止弹药殉爆。该系统可以在0.01秒内检测火源或潜在殉爆风险,并在0.07秒内进行灭火剂喷射,消除火源。由于炮管的长度(需要平衡)和存储空间的需求,炮塔的后部悬垂较大。它包含无线电,弹药,火控设备,炮塔尾部安装有一个储物篮。
弹药
M356A1可发射多种弹药。M7A1坦克主要使用的APFSDS弹是M840穿甲弹,并发展出4个变体。2062年正在服役的M840A3被称为“打击者”,在乌克兰冲突中使用广泛,被证明足以对抗奎乌,提丰、负罪者,枪骑兵等敌对装甲单位。这是专门为解决装备力场盾的装甲单位所开发的弹药。通过安装在弹锥中的双重的多频脉冲发射器。该类特种弹药针对防护严密的高科技系统更加有效。可以制造出强烈的电磁与动能冲击过载力场盾。同时该穿甲锥与提升的穿杆直径也可以增强该弹药对配备ERA的装甲单位的打击效果。埃克尔伯格还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例如Dory导弹,其最新版本(Dory-ER)融合了先进的多模式电子感应保险和更多破片,可有效地用于装甲车,人员和低空飞行的直升机。
M922A1 140mm高爆榴弹于2049年入侵新苏联的军事行动中投入使用。它装有3.60kgA-IX-2炸药,可以产生致命的破片效果,杀伤半径为25米。该弹药可用于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破坏市区的匆忙伏击现场,清除障碍,制止步兵的进攻和反击,并支援友军步兵进攻。M7A1还装备有M928破障弹。它旨在消除障碍和障碍。该弹是M922A1的改进型,其前部保险被钢制装甲锥代替,以便在引爆前穿透障碍物。该弹药的破障效果相当出色,可以爆破各种砖石墙壁,并在钢筋混凝土墙壁上敲出供步兵通过的缺口。
副武器
埃克尔坦克装备有2挺自动武器:
MK40 20mm电磁机炮位于指挥官舱门的左前面。这样可以从坦克内部瞄准并发射武器。该型遥控武器站装备有M172复合瞄准系统,提供1-50x放大的瞄准镜与黑显/白显热成像镜。可360度旋转,俯仰角度为-20度至70度。
MK30 .50机枪位于同轴机枪座中,它指向与主炮相同的目标,位于主炮的左侧。同轴机枪瞄准和射击时使用与主炮相同的计算机化射击控制系统。
火控
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采用FV/GCS Mk4火控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使用来自各种来源的用户和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显示并整合弹道解决方案的三个组成部分-导程角,弹药类型和目标距离-准确射击主炮。这三个部分使用激光测距仪,侧风传感器,摆式静态倾斜传感器进行测量,提供有关每种特定类型的弹药性能和飞行特性的数据。参考系统(MRS)将会提供坦克的视轴对准数据,炮口指向,弹药温度,气温与大气压力等因素提供射击辅助,该系统确定并补偿由于引力和射击或日光引起的炮管加热而改变的弹道下坠,并由炮手或指挥官的控制手柄中的跟踪速率转速计确定目标速度。所有这些因素都被弹道计算机测算并每秒更新60次。更新的解决方案在日间和热成像模式下都以标线的形式显示在炮手或坦克指挥官的视野中。弹道计算机负责主炮与遥控武器站的火力测算,因此使用者要做的就是将标线对准目标并开火以实现命中。适当的风偏与下坠补偿已通过计算机进行测算修正,这大大简化了炮手的工作。该系统具有1倍、10倍、20倍、30倍、50倍的可选放大倍率,并且可以用红外视觉系统与多光谱目镜进行夜间操作与反光学迷彩探测。
火控系统使用即时数据为炮手计算射击解决方案。产生的弹道射击方案可确保在标准射程内的命中率大于95%。指挥官或炮手都可以发射主炮。此外,M7A1上的指挥官独立热成像镜(CITV)可用于定位目标,并将其传递给炮手,以便在指挥官扫描新目标时进行交战。如果主瞄准镜系统出现故障或损坏,可以使用主炮的备用瞄准镜操纵主武器和同轴武器的瞄准,该设备被称为炮手辅助瞄准器(GAS)。GAS有两个可互换的标线;一种用于高爆弹药,另一种用于APFSDS和制导弹药。在火控系统或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柄和曲柄手动操作完成炮塔的横向移动和主炮俯仰。指挥官在M7A1上使用的20mm机炮的目标图像通过1-50倍缩放瞄准镜集成到遥控武器站(RCWS)中,其内置黑显/白显热成像瞄准镜。
2062年下半年,联邦武装部队将对USMC的513台埃克尔伯格进行升级,在原有的集成显示和瞄准系统(SIDATS)上提供全新的多光谱镜头替换原先的MSV-2型镜头,并通过单组控件简化了处理,采用一个旋转提示按钮做出命令重新定位炮塔。初步测试显示,这些升级使指挥官和炮手可以更紧密地合作,并在目标获取上更好地协作,从而将目标交战时间从0.7秒减少到0.4秒。
M7A2
M7A2是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在2060年的升级版本。尽管车体和部分部件看起来很相似,但M7A2的作战理念比M7A1要更为先进,2种车型有80%的部件是可互换的。作为新一代主战坦克,M7A2采用MSV-4多光谱瞄准镜,并将该型瞄准镜安装在坦克炮塔的上方,同时重新设计的油箱与驱动系统可提供470公里的续航里程,最大行驶速度为70公里/小时。
2056年,由于意识形态与对于未来路线上的分歧,泛大洋联合体与泛欧联盟正式决裂。西欧的局势顿时开始恶化。为了应对西向的欧盟与东部的新苏联的双重威胁。泛大洋联合体开始针对M7A1系列主战坦克进行特化改装。根据联合体最高指挥部的分析,新的战争区域不仅仅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与新苏联本土,同时也需要考虑在波兰西部,德国与法国全境的作战需要。而IOP与铁血公司的装备进入新苏联军队,同时泛欧联盟也开始注重人形的使用,这也意味着机甲等衍生装备将会成为M7系列与联合体地面部队的主要对抗对象之一。为了应对新的作战需求,M7A2主战坦克被列入联合体装备计划2057内。
2057年,美军与英军启动新一轮主战坦克升级计划,负责M7主战坦克的活体金属装甲研发的沃斯堡高级技术研究实验室根据战场模拟数据与联邦领地7(原加利福尼亚州)的作战演习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PLUS(Protect Level Upgrade System,防护水平升级系统)方案,在保障战地改造能力的情况下,对现有M7A1主战坦克装甲进行大幅度升级改造,包括对系统进行升级,增强改进活体金属装甲抗穿能力,安装新一代约束框架等。
根据联合体最高司令部与作战部队的要求,M7A2需要强化对于粒子束武器与光束武器的防御能力。因此偏转盾技术被增加到M7A2的防护系统中,这种基于超导线圈与磁场技术而开发的防护力场可以中和粒子束的打击,并且偏转来袭的实体弹药。基于其工作原理,该装备在对抗坍缩武器攻击时同样具有相当的防御效果。
自2048年开始,梅塔特隆干扰装置成为了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的标准电子战装备。M7A2所配备的干扰器为梅塔特隆Block.3型,这是M7A1HA配备的Block.2型的升级版,可用于压制基于遗迹技术的电子系统与作战网络,例如战术人形的齐纳网络等。同时梅塔特隆装置还可以执行反向干扰与攻击行动,针对对方的电子战单位展开定向电磁压制与电子杀伤攻击。
从2060年开始,代号为“狂风”的偏转盾装置成为M7A2的基础装备,此后生产的埃克尔伯格坦克都装备此防护系统。
在更新偏转盾系统的同时,通用动力公司也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去改善Dorchester-L8复合装甲的性能,升级版复合装甲沿用了保证战场快速维修更换的装甲面板-抛板设计,将每片装甲板间隙内填充的纳米材料替换为液态智能金属与纳米蜂群,并根据车载AI反馈情况进行位置调动与强度控制,同时,针对射入的穿甲体与金属射流,液态金属能拥有更强的拦截能力与弱化能力,同时可以减小防御中对自身的影响,最初的纳米材料存在高温导致强度下降的问题,这导致M7A1的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液态金属并不存在遭受金属射流后强度下降的问题,拦截穿杆所造成的损耗均为填充于装甲板间隔内的液态金属损耗,车组只需要定期通过装甲模块的预留口向内部添加液态金属即可。
升级版的Dorchester-Level9复合装甲使用了可以战场快速维修更换的装甲面板-抛板设计,由液态智能金属与纳米蜂群代替原先填充在每片装甲板间隙内的纳米材料,并依据车载AI反馈情况进行位置调动与强度控制,对抗来袭的弹药。同时,液态金属针对射入的穿甲体与金属射流拥有更强的拦截能力与弱化能力,同时可以减小防御中对自身的影响,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液态金属并不存在A1版的纳米材料在遭受金属射流后强度下降的问题。而拦截穿杆所造成的损耗均为填充于装甲板间隔内的液态金属损耗,车组只需要定期通过装甲模块的预留口向内部添加液态金属即可。
此外,部署在装甲板间的钛合金陶瓷板与钛合金背板也经过二次化学处理用以增强强度。并在NERA阵列内的金属板被穿甲体击穿后,这些复合材料板会在液态金属的协助下切断主穿杆或射流,而A3特种合金装甲板与活体金属也经过重新处理,以提升抗穿能力。此类新型复合装甲系统使得M7A2的正面防御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根据海军陆战队评估团队的报告,M7A2的正面炮塔装甲等效为2150–2300mm(对抗APFSDS)和2720–2950mm(对抗HEAT),车体首上装甲等效为1850–2050mm(对抗APFSDS)和2550–2700mm(对抗HEAT),以及较低的车体首下装甲等效为1700–1900mm(对抗APFSDS)和2350–2400mm(对抗HEAT)。尽管这导致全车重量从70吨提升到75吨,从而使M7A2的最高时速从75km/h下降到67km/h。但其飞跃性的提升使得M7A2具有在交战中的压倒性优势。
火力方面,M7A2继续使用M356A1 140mm电磁炮作为主武器,但美军对于M7A2的主炮弹药进行了新一轮的改进升级,加入了更加智能化的自主系统。从2062年开始,所有的M7坦克都将M840A3穿甲弹作为主要反装甲弹药,该种弹药较比A1型,穿深提高至2100mm。同时M7A2坦克安装带有20mm机炮或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的RCWS遥控武器系统作为反步兵装备。M42微波反步兵系统于2062年7月开始装备M7A2主战坦克,并在乌克兰冲突中大量杀伤新苏联士兵与人形单位。
M7A2坦克涉及250多个公司的产品,其生产始于2058年,坦克生产工厂分别为利马坦克工厂与休斯敦机械工厂。第一批坦克于2058年7月交付部队。美国陆军在293个模拟战场中对M7A2的生产型版本进行了技术测试。每日的项目包括:
公路行进70公里
越野行进35公里
发射40发140mm炮弹
发射1000枚.50机枪弹
连续16小时的武器系统操作
该坦克随后进入到在役可靠性演示(ISRD)阶段。M7A2的在役可靠性演示(ISRD)于2059年1月成功完成。2058年9月至12月。陆军第1骑兵师在胡德堡靶场与阿伯丁试验场对12台配备满员的坦克进行了测试。M7A2的性能超出了所有人员的预期要求。该型坦克于2059年6月正式在美国陆军服役(第1步兵师,第1装甲旅),最后一台于2067年9月交付。该型号共生产5735台,其中4770台装备陆军,965台装备海军陆战队。
2061年的一份军事文件指出,由于罗克萨特主义联盟与新苏联在未来可预见的常规威胁,联合体武装部队将会升级M7A2主战坦克。新的型号称为M7A2EBS(Enhancement BattlefieldSystem)。简式防务于2062年9月20日报道说,在2061年DSEI上与高级陆军军官和DOD采购官员进行讨论之后,证实美军正在升级M7A2主战坦克。DOD发言人表示装甲部队的升级被认为是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近期目标之一。这源于联合体最高指挥部对敌对力量的机甲单位的关注,DOD的国防技术支持小组表示M7A2的升级方向将会是更强的反装甲能力与对复数高机动目标的快速摧毁能力。
M7A4SEPv3
概述
M7A4SEPv3(也被称为M7A4C)是M7坦克的最终型号,更新了大量电子设备与数字化战场系统。该升级版坦克自2083年开始研发,2086年以来开始生产。所有的C型号都是由原先的M7A4SEPv2升级而来。一共有6830台M7A4C被生产并装备部队。该型号的生产目的是提升M7A4的战斗能力,用以衔接未来即将投产的M10主战坦克。该型号的埃克尔伯格应用了大量M10的技术与设备。其与最初的M7A1型号的零件通用率仅为5%。(包含车辆外壳)
火控与电子设备
该型号配备了全新的Knight MK12火控系统,并加装了第6代多光谱成像系统、磁感探测系统与最新的指挥、控制、通讯装备。车内装有雷声公司的BMS(战场管理系统),这是一个集中式系统,可从战场中的其他己方单位和无人机获取数据,在彩色屏幕上进行显示,然后以加密形式分发给所有其他单位的BMS,确保在各种恶劣电磁环境下的即时情报共享。
美国陆军在M7A4C主战坦克上沿用了M7A4的ESC火控计算机,其中包含3个带有MIL STD7883B数据总线的量子高性能处理器,并具有直接连接其他作战单位终端的能力,例如战地信息控制系统与多重数据链。
独立车长观察系统配备有激光测距仪与目标探测雷达,可以同时追踪150个目标,由车长直接控制。该系统仰角范围为+35°至-35°。瞄准系统放大倍率为1x-56x,并可以直接与炮手瞄准镜连接,为炮手提供更好的视野与视角。BAE地面装备公司的AMSV-8多光谱瞄准镜和EGAS-7炮手瞄准镜可提供夜视,热成像、图像增强与透视功能。其全部图像显示在炮手和指挥官的AR头盔瞄准镜中。炮手瞄准镜支持1x-50x放大倍率的观瞄能力。驾驶员的位置配备了雷声公司的图像增强系统和热成像仪,并采用AR技术提供全方向视野。
机组乘员的AR头盔同样支持连接外界单位的即时视角,M7A4C的车体内部仍保留复数电子屏幕与光学瞄准镜系统,作为AR系统失效情况下的备份装备。
车辆防护与隐蔽
SEPv3对于车体附加装甲进行了全面升级,可拆卸的模块化装甲来自M7A4型号,覆盖车体正面、侧面、顶部和底部的V形腹部装甲。该模块化系统旨在允许受损的车体快速修复并返回战场,同时额外附装的装甲模块还可以为M7A4C提供更高的防护能力。车体装甲模块内部更换有更高强度的金属约束框架,同时通用动力公司为M7A4C装备了EPA-L8活体金属外壳,这种全新的装甲可以使M7A4C对抗各类反装甲武器。同时内置复合装甲更换为BAE北美公司开发的AIPA装甲板。该型装甲的主体是高密度纳米晶体金属,附着于内层高性能、热固性高分子聚乙烯陶瓷混合物上,并采用石墨烯复合材料加固。这种装甲更加轻便、坚固,具备极强的防穿透能力。配合活体金属与高强度合金装甲,足以确保M7A4C坦克对抗来自罗联或南联的反装甲武器打击。
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抗新一代反坦克武器,美军对M7A4C主战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功效进行了大幅度升级。换装配备EL/M-248K雷达的MK71“板甲”远程主动防御系统,该型远程主动防御系统在4车协同拦截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拦截超过25个目标。装备于炮塔四周的探测雷达能有效搜索跟踪6km内的飞行目标。在发现敌方反坦克弹药靠近后,先由电子干扰系统进行干扰拦截。如果成功拦截,AI拦截系统会自动锁定下一个目标,如果弹药进入4km范围,雷达将会引导主动防御系统发射高能激光击毁来袭弹药。第3道防线是500m距离,进入该距离后,AI拦截系统将使用微型火箭发射破片弹药进行拦截。最后的防御系统是偏转盾与主战坦克的装甲,用于直接对抗敌方的火力。
用于装备最新一代埃克尔伯格坦克的偏转盾系统被称为“罗马盾”,这种偏转力场系统可以承受令人难以置信的火力且可以快速充能,用于对抗各种实体弹药与能量武器。该装置会在M7坦克周围制造出一圈透明的护盾,由于能够折射通过其中的可见光,因此偏转盾也会引发光学模糊的效果。
M7A4C对于M7A3所采用的高隐蔽能力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提升。额外在重点位置加装有隔热层与红外抑制材料降低热能特征,同时,M7A4继续装备有AN/VSQ-43光学干扰装置与VNS静音机动装备,同时消除噪声和提供电磁屏蔽。其装甲外壳表面覆盖有非磁性和非导电复合聚合物。这个表面所具有的光发射特性,允许它投射迷彩、热模式和定向偏振全息图。M7A4C还特别配备了一台智能计算机专门处理这些光学干扰系统的细微调控,利用外部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来优化自身的伪装能力。用于屏蔽发动机热气柱与空气颗粒混合以使敌方热成像仪迷惑的功能,以使坦克更难被热传感器和雷达发现。
电子战装备
埃克尔伯格系列配备了矩阵电子压制装置与梅塔特隆干扰器。该系统的最初型号于2060年底投入使用。并在2087年更新为第7代系统。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全谱电子战套件,能够对所有已知的威胁提供检测和干扰。
M7A4C同时装备有INCANS干扰消除系统,该系统将在干扰敌方通信时允许语音通信。除雷达预警和干扰设备外,埃克尔伯格坦克还拥有通信接收器和干扰系统,可对机载通信威胁进行抑制和电子攻击。该装备的批量生产于2085年6月开始,并在2086年装备澳大利亚军队与驻欧美军部队。该装置能够成功压制、瘫痪对方的通讯、雷达与电子系统。并且抑制坍缩反应。其电子战系统在南极战争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瘫痪了南联军队的各种电子系统,为联合体军队攻陷南极洲提供了支持。
武器
SEPv3的另一重要升级是武器的更新,所有M7A4C的主炮都换装为M423A2 140mm/L48电磁炮。该武器由线性加速器驱动,其工作方式在围绕着电池的圆柱形超导电体进行长波加速。并加装了更高效的冷却系统,同时加入可抛式热容模块装置以应对高强度作战的主炮过热问题。与3800kg的M356主炮相比,M423A2的重量为4100kg。该型号更换了炮管材料提高炮管寿命,并换装M44自动装弹机,将主炮射速提升到20rpm。
通用动力武器与战术系统部门同时为M423A2电磁炮开发了新一代APFSDS弹药,该弹具有更先进的长杆穿甲体,其穿甲体直径比M423A1所使用的M870A3穿甲弹增加了10%,且长度更长,配合全新的线性加速器,穿深可以突破2950mmRHA。比M423A1的性能提升13%。
此外,M7A4C加装新型M177模块化遥控武器站,可根据任务情况对武器模块进行更换,标准配置为MK52 30mm电磁机炮,除主炮外的所有车载武器系统均可以交由AI控制,失效或必要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手动操控。
参战情况
M7A4C埃克尔伯格坦克最终参与的大规模战争是南极战争,泛大洋联合体共投送了6个ABCT(陆军装甲旅级战斗队)与3个ARCT(陆战队装甲团级战斗队)参与对南极的军事行动(代号:击碎文森峰)。海军陆战队第1特遣军于9月10日登陆南极大陆,展开对于南极联盟的地面攻势。第1坦克营、第3坦克营与第4坦克营作为装甲矛头,承担了突破南极军队防线的任务。
在机动步兵部队与航空部队、空间打击部队的协助下,美军第1步兵师,第1装甲师与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M7A4C主战坦克以零损失的压倒性优势,摧毁了维多利亚地的南极陆军机甲部队,4个南联陆军师遭到成建制歼灭,被摧毁的200余台C-14机甲与近600台装甲车的燃烧残骸散落在南极的冰原上。而矩阵压制装置与偏转盾的存在则令坍缩弹头极难对于自动作战载具部队造成损伤。作为美军的主要重型装甲力量,M7A4对南极军队持续给予致命的打击。其在空洞都市上层的作战行动中歼灭了大量TASA步兵与南联装甲单位,为联合体军队的地面攻势提供了重要的作战支援。
2092年7月,海军陆战队第2坦克营的M7A4C主战坦克被派遣到北高加索的卡拉恰伊区捷别兰达市郊,协助SOCOM对于洁芙提与当地的罗联军队展开歼灭行动。此次行动是美军的埃克尔伯格主战坦克参与的最后一次对外作战行动。3个坦克连配合AH-90攻击侦察中队对于当地的罗联机械化部队展开了毁灭性打击,并配合机动步兵连将目标逼入到预定的打击区域内,最终由JSOC部队完成对于洁芙提的击杀行动。
2106年8月,密西西比州国民警卫队将其装备的58台M7A4C主战坦克全部退役,并换装M10A1主战坦克。这象征着M7主战坦克在美军装甲部队的60年服役生涯的正式结束。2120年11月,采用M7底盘的M210A5自行火炮退役,所有装甲旅炮兵营均换装使用M10底盘的M230A1自行火炮。这标志着埃克尔伯格系列全部退出服役。
M7A4SEPv4主战坦克参考数据:
长度:11.78米
宽度:4.42米
车高:2.72米
重量:79吨
底盘高:0.54米
成员:3人
动力装置:
GTA-1750 1800hp燃气涡轮发动机
装甲与防御系统:
Dorchester-Level11联合复合装甲
EPA-L8活体金属装甲
IDS智能装甲防护系统
“环片甲“模块化反应装甲
JADS“罗马盾“偏转力场装置
MK71”板甲“主动防御系统
AEIS-23D“蝎弩”激光拦截系统
AN/VLQ-36A导弹对抗系统
AN/VLQ-37激光压制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
矩阵Block.7电子压制吊舱
梅塔特隆Block.7C电子干扰系统
AN/VSQ-43光学干扰装置
VNS-8静音机动装备
主武器装备:
M423A2 140mm/L48磁轨炮
副武器装备:
MK36 .50电磁机枪
MK52 30mm遥控机炮
M56微波反步兵系统
燃料储备:1900升
行动距离:455公里
最高速度:
75km/h(公路)
64km/h(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