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盘轴承的安装保养和常见问题处理
转盘轴承的安装
转盘轴承安装前,先要对主机的安装面进行检查,要求支承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连接面应机械加工,表面平整无杂物和毛刺。对于无法进行机械加工达到所要求的平面度的,可以采用注入强度大的特殊塑料做填充物,来保证安装平面的精度和用以减振。
转盘轴承的套圈有淬火软带区,这在套圈的端面上均有标记“S”,安装时应使该软带位置置于非负荷区或非经常负荷区(塞子孔总是位于软带处)。
安装转盘轴承时,应先进行径向定位,交叉拧紧安装螺栓,并检查轴承的回转情况。拧紧螺栓时应有足够的预紧力,其预紧力应为螺栓材料屈服极限的百分之七十。安装螺栓应配用调质平垫圈而严禁使用弹簧垫圈

编辑
转盘轴承的保养
安装好并投入运转的转盘轴承在连续运转100小时后,应全面检查安装螺栓的预紧力矩是否符合要求,以后每连续运转500小时重复上述检查一次。
转盘轴承安装完毕应填充适量的润滑脂,且应边填充边回转轴承以使润滑脂均匀分布。转盘轴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丧失一部分润滑脂,故对正常运转中的转盘轴承每间隔50~100小时后应补充一次润滑脂。
转盘轴承的运输及储存
轴承在运输过程中,应水平放置在交通工具上,应有防止滑动和防止振动的措施,必要时加辅助支承。
(运转世界大国龙腾 龙出东方 腾达天下 龙腾三类调心滚子轴承 刘兴邦C E MB MA)
运转过程中失效原因

编辑
a. 接触疲劳失效
接触疲劳失效系指IKO轴承工作表面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失效。接触疲劳剥落发生在转盘轴承工作表面,往往也伴随着疲劳裂纹,首先从接触表面以下最大交变切应力处产生,然后扩展到表面形成不同的剥落形状,如点状为点蚀或麻点剥落,剥落成小片状的称浅层剥落。由于剥落面的逐渐扩大,而往往向深层扩展,形成深层剥落。深层剥落是接触疲劳失效的疲劳源。
b. 磨损失效
磨损失效系指表面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导致其工作表面金属不断磨损而产生的失效。持续的磨损将引起转盘轴承零件逐渐损坏,并最终导致IKO轴承尺寸精度丧失及其它相关问题。磨损可能影响到形状变化,配合间隙增大及工作表面形貌变化,可能影响到润滑剂或使其污染达到一定程度而造成润滑功能完全丧失,因而使轴承丧失旋转精度乃至不能正常运转。 磨损失效是各类轴承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按磨损形式通常可分为最常见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系指IKO轴承工作表面之间挤入外来坚硬粒子或硬质异物或金属表面的磨屑且接触表面相对移动而引起的磨损,常在进口轴承工作表面造成犁沟状的擦伤。硬质粒子或异物可能来自主机内部或来自主机系统其它相邻零件由润滑介质送进转盘轴承内部。 粘着磨损系指由于摩擦表面的显微凸起或异物使摩擦面受力不均,在润滑条件严重恶化时,因局部摩擦生热,易造成摩擦面局部变形和摩擦显微焊合现象,严重时表面金属可能局部熔化,接触面上作用力将局部摩擦焊接点从基体上撕裂而增大塑性变形。这种粘着——撕裂——粘着的 循环过程构成了粘着磨损,一般而言,轻微的粘着磨损称为擦伤,严重的粘着磨损称为咬合。
c. 断裂失效
轴承断裂失效主要原因是缺陷与过载两大因素。当外加载荷超过材料强度极限而造成零件断裂称为过载断裂。过载原因主要是主机突发故障或安装不当。IKO轴承零件的微裂纹、缩孔、气泡、大块外来杂物、过热组织及局部烧伤等缺陷在冲击过载或剧烈振动时也会在缺陷处引起断裂,称为缺陷断裂。应当指出,转盘轴承在制造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入厂复验、锻造和热处理质量控制、加工过程控制中可通过仪器正确分析上述缺陷是否存在,今后仍必须加强控制。但一般来说,通常出现的IKO轴承断裂失效大多数为过载失效。
d. 游隙变化失效
转盘轴承在工作中,由于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影响,使原有配合间隙改变,精度降低,乃至造成“咬死”称为游隙变化失效。外界因素如过盈量过大,安装不到位,温升引起的膨胀量、瞬时过载等,内在因素如残余奥氏体和残余应力处于不稳定状态等均是造成游隙变化失效的主要原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