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喝奶茶的学长,拒绝斯坦福后,又拒绝了牛津大学

2023-08-07 11:27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 个人背景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2017级本科生

成绩:88/100, 10%

TOEFL:106 (S23)

GRE:151+170+4

科研经历:2段科研,一篇1作(申请提交之后才发出来),无2/3/4作等共作paper

海外经历:JHU学期交换(大三上)

推荐信:2 SJTU + 1 JHU(科研+上课)


申请结果:

PhD offer:

Oxford - Materials

UChicago – Molecular Engineering

JHU –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Cornell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ster ad: 

Stanford, ETH, EPFL, Columbia.


1、写在前面的话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当前形势下,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或多或少想过自己未来的去向。在这里我想说,没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可塑性还很强,不要等快毕业再想自己的出路在哪儿,现在就要想,平时带着想;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很快要面临选择,随大流还是追随自己本心?结合自己的目标和背景,同时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作出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做规划,远比一味盲目努力要好得多。


对于下定决心准备出国的同学,那么“萧规曹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与当下因循守旧的文义不同,该词原不带有贬义。出国同学不难发现,海外各大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录取规则体系,录取准则会有小幅度变动,但在几年之内延续性占绝大部分。所以说,近几年申请学长学姐的经验有非常大参考价值!尤其是同学校/同学院的学长学姐,因为背景相似。就我个人而言,作为17级的学生,我借鉴了13级Z学长(Cornell PhD毕业,学院传说级人物之一),14级W学长(Harvard/Stanford PhD),14级H学长(Berkeley/Oxford PhD),15级K学长(Oxford PhD), 15级Q学长(Oxford PhD),15级C学长(Berkeley PhD),15级W学姐(Columbia PhD),16级Z学长(Northwestern/Oxford PhD), 16级Z学长(Oxford PhD/EPFL master)等直系前辈的经验。前辈里面大多数都是世毕盟学员,这也是我报世毕盟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申请概览

申请各因素的重要性,我相信听过世毕盟的讲座,或者略作过一些了解的人,都会有基本的认识。在我看来,对于PhD申请者而言,各因素重要性:科研~推荐信>=成绩>>GRE/TOEFL。有些人认为推荐信比较重要,有些人觉得学术成果更加有说服力一些,总之科研和推荐信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术型master申请者而言,要点整体和以上差不多,但成绩重要性一定会提升(成绩很高也可能是决定性的)。

 

科研、推荐信、成绩,其中任何一项亮点都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是逆天改命,但与此同时,任何一项的明显短板也足以成为刷掉人的理由。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这必然涉及时间分配的问题,究竟是该补短板还是伸长板呢?这个看个人,我的理解是,长板决定了你的上限,短板影响了你的下限。我是一个比较平均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短板,但是长板并不是足够的长(在这里足够的长定义是——所在领域顶刊一作、pub数量+质量很高、超级大牛强推、成绩年级第一等等),所以最后拿到了不错的offer,但也与mit等顶级学校的PhD失之交臂。


3 、学习&英语

在课内学习方面,我的建议是大一大二一定要努力学习!因为前几个学期学分多,同时基础课分拉的较大,成绩一旦落下将难以弥补。同时,成绩好才会有更多选择,保研、出国等等都非常看成绩。想要取得好成绩,我认为比较基本的两条是态度认真,积极和老师沟通,而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呢,在维持一个不错成绩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锱铢必较哈哈,如果不是第一名,相差几名影响有限,譬如第5和第10其实差别不大。我基础课的分散都比较高,所以虽然后来有几门专业课考的不是很好,但最后成绩也维持在了一个不错水平啦。

 

因为还要在科研上投入精力,所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分配在课程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譬如积极和老师沟通、抓关键知识点等等。奉上两条大神进阶tips:深度理解每一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融会贯通;一边上课,一边写作业,一边理解所学内容(我认识的几位成绩第一第二的同学这么做)。

 

而在英语方面,我的建议是——早准备,不要拖,后面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语言成绩高不会成为你的亮点,但是低一定会成为你的弱点。英语成绩对于申请学校的重要性在下降,对于申请理工科master/phd来说,一般托福100/雅思7,GRE 320+3够用,托福105+/雅思7.5+/GRE 325+3.5就没必要再考了,个别学校可能会卡单项成绩(譬如牛剑要求托福口语25)。

 

托福/雅思2年有效期,GRE五年有效期。相对于托福雅思,GRE更加不重要,像今年covid状况下几乎所有学校申请要求上的GRE都变成了optional,一些学校直接waive掉了GRE成绩,你就算交了他也不会收。但同时,GRE难度较大,没有几个月准备约等于裸考;单词、阅读和写作难度比托福雅思高,所以可以考虑先考GRE,再考托福/雅思。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时间线是大一大二把GRE考出来,托福雅思学一学,大三再刷成绩。我是大一大二就把GT考到了一个能水过的水平,本来准备再往高了刷,但由于比较懒plus比较佛,就只再考了托福保证成绩在有效期内(也没有考更高),然后就低分飘过啦~ 



4、学期交换&海外科研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大一就开始规划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到几段海外经历。于是,我申请了学院的学期交换项目,大三上去JHU交换了一学期,也收获良多。于个人而言,我认为海外经历最重要的是帮助自我认清,适不适合国外学习生活,今后要不要选择出国读书!通常而言,这种海外交流包括校级院级项目和自主联系项目,前者比较成熟,前辈们会提供很多经验,后者更加灵活,自主性和可操作空间更大。


以下说一些个人理解,从出国留学的功利角度来分析学期交换的利弊。首先是有利方面。1. 美国名校常规学期成绩单>国内成绩单,如果能拿全A是一个亮点;2. 能有机会在海外做科研,拿推荐信;3. 感受国外的学习氛围,提升自己的英语尤其是口语表达水平;4. 跳出comfort zone,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当然也有一些需要考虑的事情:1. 使得国内科研中断;2. 国内外学分转换困难,可能需要补修很多课程,有延毕风险/无法保研风险(需要提前了解);3. 各个学校给成绩标准不一样,如果成绩不好,可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通常而言,在美国,公立学校想拿好的成绩更容易一些。在JHU要拿全A的话得拼命学,经常得熬夜写作业赶报告,而且给分非常看教授,有些课即使做到了班上top,拿A还是挺难;我朋友南大国奖,在mit交换,某门课班级里面第三名,拿了B;一位同学在Berkeley交换,拿的就是全A;另一个朋友在UT Austin交换,全A也比较容易,听他讲砍瓜切菜那种。JHU交换+疫情使得我国内实验室课题中断近一年,同时大四上一堆课要补,英语也要考,plus本人重度拖延症,进一步导致我申请季比较拖,最后也没有太多时间套磁。我是将学期交换的利弊感受的很明显的人,也非常感谢这段经历,整体好评。

 

接着讲一下海外科研。首先,去不去海外科研?海外科研有整体而言对于提升个人背景有益,但也需要综合考虑,这还是要归结到补短板和伸长板的问题。我的mentor,pku第一名,主动放弃了暑研/学期交换,在国内实验室好好干,申请时有多篇一作和很多篇共作,横扫了mit/princeton/berkeley等一众顶校。所以这看个人,但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同学们,如果面临申请但又很难在国内作出亮眼科研成果,一段海外科研还是必要的。海外科研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暑研,此外还有学期交换科研,我也见到一些同学通过安排课表,空出一学期去海外做科研。我暑研由于疫情没能成行,但个人认为,相较于学期交换科研,暑研是更优选——这在于学期交换要把大量精力投入课程,而暑研的目标更明确;完全脱产,参与度更高,能够全身心投入;同时,暑研更加容易拿到强推,甚至是return offer。当然,一些学校的专业(譬如姚班)可能会安排培养计划某一学期没课,比如大三下/大四上,这我是十分羡慕的,因为它给了同学充分的一整个学期连续好几个月的海外科研机会,并且是全身心投入,做出来的科研质量肯定也是很高的,所以这是最最最优选啦! 


5 、科研如何做

相比短暂的海外科研,之前在国内课题组干活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国内科研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进行几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二是培养技能,为今后海外科研/读研究生打下基础;三是如果有一段甚至几段长时间系统性的科研,完全可以作为申请的核心亮点,如果有不错学术成果产出会更好;四是拿国内老板推荐信,一定要确保强推,最好是超强推!相比于海外教授,国内大多数老师的credit没有那么强,学术是个圈儿,国外的教授不认识国内老师,国内老师信在他们手上就一般,所以必须保证力度很强。当然,有一些国内的大牛也是非常有名的,能进到厉害的课题组自然好,国内外大牛一般都是很爱惜自己的名声的,不会随随便便给强推。

 

从出国留学的功利角度,科研经历最重要,也是能够让你在申请者中outstanding的无非两点:发paper、拿强推!怎样让自己publication那栏有的写?首先要加一个课题组,万事开头难,可以直接给校内意向老师发邮件进组,可以从学校提供的一些科创项目入手,做科研同时还能水学分。要注意的是,加课题组之前,要确保老师近几年有不错的学术产出,并且愿意好好带本科生。进组之后,把自己当研究生看待,积极参与实验室工作,努力融入课题组。我大一下学期参加校内的科研项目,做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但没有那么感兴趣;于是之后又换了一个方向(软物质、胶体、能量转换),觉得挺有意思,就一直做了下去。

 

接下来着重讲一下一篇paper一作/共作的问题,中间也有许多个人的经验教训。一作/通讯肯定是该课题的主要完成人和负责人,共作主要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所以说,一作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共作的,含金量也会比较高,但共作的周期短,同时难度更低,也更加的确定。我由于从大二开始一直在做一个小课题到大四,并没有帮助师兄师姐干活,所以没有任何挂名文章,也只在投一篇paper,所以导致申请提交的时候publication那一栏几乎没有,在投那篇申请提交后才发出来,所以导致申请季忙的不行,疯狂赶ddl,也没怎么认真套磁。个人建议,刚进实验室时,可以先辅助师兄师姐的实验,有益于上手,同时有挂名paper,这样申请季就不会吃亏,压力也会小很多。如果工作做的出色,再尝试独立完成课题,这样循序渐进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强推如何拿?一封推荐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打分。举例来说,mit提交推荐信页面中,就会让推荐人勾选,认为这个学生是truly exceptional, outstanding, well above average, above average, average 还是 below average,它是独立于推荐信pdf提交的,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老师的强推荐信都是你用行动写成的!认真做实验,积极和老师汇报,这样能保证你参与度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积极参与课题组活动,与师兄师姐们保持良好关系。其实,教授们也是人啦,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我是一个比较nice的佛系青年,所以老板和师兄师姐们都挺喜欢我的,也在不同时候、不同方面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也感到非常幸运。所以说,有的时候just be yourself反倒是最自然的,我在实验室也时刻收到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正向反馈,受益良多。


6、申请季经验

接下来分享一下申请季的一些经验啦,首先选校和选教授方面。选校要不怯于投冲刺校,不让自己后悔。我其实也略微有些遗憾,像Harvard/Caltech/Stanford这些学校的PhD都没有申请,本来还可以刮刮彩票的哈哈~ 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投保底校!!由于疫情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给近两年美国/英国申请者一个建议供参考:如果没有非常强的connection来保证录取,那么PhD无保底校,尽量拿master作为保底——我认为我投的两个保底PhD项目,最后都被拒了,这可能不是因为申请者实力不够,而是学校招生计划有所调整。

 

同时,选校尽量梯度分明(彩票/冲刺/主申/保底)。可以多投一些,但也没必要过多,个人感觉program小于5个太少,一不小心就全聚德,20+又太多,浪费大量时间和钱,最后也只能去一个。合理分配推荐信,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因为有些老师给的推荐信数量有限,譬如交大大老板和我说,他帮我投不超过10个学校的推荐信,那么就要有选择地分配。可以多找几个推荐人凑数,譬如上课老师啥的,但保证不能是黑推,3封推荐信中只要1封起作用就足够了。此外,PS里面点的教授的方向最好与自己科研经历相关,这样有利于形成完整体系,给招生官呈现一个更好的故事。

 

在推荐信方面,尽量确保不吃黑推,可以旁敲侧击问一问。同时需要记住,黑推是相对的——如果今年这个program老师给2个人推,给你top 10%,给另一个人top 1%,那么在这个program上这封信的作用就有可能是负面的。推荐信尽量不自己写,虽然我是任何一封推荐信最终提交的版本都没看到,但是我相信都应该是很强的信啦。

 

接下来讲一下套磁。套磁是属于一件比较玄学,锦上添花的事情,有没有用全看人品。但是有胜于无。如果其他重要的准备工作没做好,请把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我就是由于申请季在补之前学期交换欠下来的课,同时也在投paper,还在考托福,加上本人重度拖延症,所以导致整体进度很慢,只发了十几封套磁邮件。美国很多顶校/常青藤套磁了也没用,比较有用的是个人硬背景和前期建立的connection,因为申的人太多了,所以都是强committee,排名相对低一些的学校套磁重要性会大一些。英国/欧陆套磁重要性会大一些,老师们甚至可能会面试。最后看来,套磁积极回复对结果影响比较玄学。最积极的是upenn的两个老师,说我有perfect background,当时开心坏了,觉得马上被录了,然而最先给我发拒信的也是upenn。而有的学校无套磁就直接发offer了。 



7、世毕盟的帮助

世毕盟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能给同学们一个整体的申请的概览,并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前期准备和申请季的时间线。对于想出国的同学们,世毕盟可能不能给具体专业学习科研上的指导,但作为出国申请方面的expert,世毕盟能够帮助你填补许多申请层面的信息差,让同学们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抓住关键要素和关键节点,同时在递交申请时能够呈现最好的自己。


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很nice,有问必答,并督促本重度拖延症患者完成工作。我的mentor是mit phd在读,他作为同专业传说级的大神,提供给我许多的申请经验,并对我的选校定位作了指导。培训师和mentor都能及时修改和润色文书,并对一些操作细节给了明确的指导。我也听过系统的世毕盟申请培训课的录音,结构非常清晰,章节划分非常详细,内容也十分充实,还是能学到很多干货的。总的来说,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世毕盟能帮助同学们添砖加瓦。


8、结语

申请季对人是一场历练。听了许多学长学姐说,申请季等offer的时候,经常彻夜未眠,辗转反侧。我倒是没有这样,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快快乐乐吃吃喝喝,培训师姐姐说我是她见过最佛系的boy之一(笑)。我是觉得啦,没必要苦行僧一样活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位,剩下的自己控制不了的也没有必要多想,放平心态开开心心活着,过好当下才是更重要的。

 

当然也忘不了收到第一个offer(JHU PhD)的那天下午2点(美东时间的凌晨1点),两个小时前刚check完空空如也的邮箱,想着大概也不会有新邮件,但还是忍不住又check一遍,看到那封邮件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泪水夺眶而出,极力控制自己走到办公室门外的水池旁哭了起来。那天的阳光甚是明亮,我相信申请季带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会与自己和解,接受并体会每一次的欢欣与失落,悦纳这样一个努力却不甚完美的自我,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明亮的人。




爱喝奶茶的学长,拒绝斯坦福后,又拒绝了牛津大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