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关于美军NGSW下一代班组武器的9大经典误解》的回应
开篇先声明一点,其实我当初写NGSW计划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强调过只是个人观点,现在的回应也是个人观点,我没有资格搞出来什么经典误解。本文无意引战谩骂,只是针对相关内容表达个人看法,是非曲直请各位看官老爷自行判断。
一、
误解1. ”NGSW是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之后反应过度的产物。“
辟谣:无论是治安战还是大国对抗,战斗中暴露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存在反应过度的说法。更何况被装备落后的敌人压着打不仅丢面子更可能会丢性命。敢于正视问题并积极加以改正是一支军队能够不断进步的唯一途径。
确切地说是美陆军反应过度,首先这个言论是Military Arms Channel先生在油管中介绍NGSW计划时表达的一种疑问,在我去美国网站、论坛查找相关资料时,也有一些外国网友有类似的看法,我个人确实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我查找NGSW计划起源时发现吉姆沙茨先生讲“超越山脊线射击”时,最初针对的正是敌对武装使用54R子弹的山区远距离射击。
这件事根源就是美军的5.56步枪弹基础设计没有过多考虑远距离性能,阿富汗战争中为灵活使用还用的是卡宾枪,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但陆军、陆战队都采用了多种办法改善这个问题,新5.56弹药是一种,还有就是新口径弹药。但NGSW计划冗长的时间,其实也说明这个问题也没有到亟待解决的地步。
另外一个事实情况是,在10年代中后期,美军特种部队已经采取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是列装6.5mm克里德莫步枪弹,另一方面是5.56和7.62搭配使用。


二、
误解2. “XM5”是竞标3个方案里最平庸的设计,跟MCX没区别。“
辟谣:步枪的功能是有效杀伤敌人,不是标新立异。很多方面不仅没必要重新发明,还应该坚持,比如长期使用优化出的人机工学设计。同时,XM5在80000PSI膛压下还能做到10000~15000发的枪管寿命,设计/材料/制造方面的创新恐怕不是随便哪个制造商都能做的到,而这些创新往往跟弹道性能有关,不容易从步枪外形看出来。如果这叫平庸,那么哪支枪不平庸呢?
我真的没有找到SIG明确表示1-1.5万发子弹寿命是用高膛压弹药打出来的说法。也可能是我查找资料不用心,如果确实有出处证明SIG明确表示上述问题,请不吝赐教。
现在美陆军确实一直在研究高寿命机枪枪管,以便适配M80A1这类露芯弹药。6.8弹药的装备和现有的7.62很可能发生冲突。
三、
误解3. “NGSW是美国官商勾结政绩催生的产物”
辟谣:从瓜岛到长崎,从沙漠风暴到Kharkiv大捷,美军装备的技术优势无容置疑。美军在装备采购中不仅有着相当透明的招标流程,同时受到国会的各种相关委员会监督,国会有着对经费拨款的最终决定权。同时,美国法律要求军队预算对公众披露,每年国防部的预算报告里大如航母小如军靴都可以查的到具体价格。如果美军在装备采购中真存在官商勾结拿回扣现象的话,恐怕早就沦落到跟俄式装备一样田地了。
官商勾结这个是我吸取美国那边论坛私下半戏谑的说法,也有我第一篇文章讲NGSW起源时期的一些小道消息的成分。我承认是我主观观点。不过美军的采购并不是完全干净的。有些美军高官退役后会去一些军火商那里当几年高管拿高薪,我怀疑有间接利益输送。既然美国军迷质疑我国军工低效垄断,我也质疑一下美军采购廉洁程度又如何?
四、
误解4. "PLA早已装备了单兵火控,美陆军很有可能受此启发研制的XM157;XM157远距离狙击仍需复杂的数据输入,需要相当的射击水平。“
辟谣:PLA装备的QLU-11属于光电式观瞄,电池没电后就完全变砖,这种设计美军20多年前在XM29上就尝试过了,并不成功。XM157在第一焦平面位置设置了透明的屏幕,数字信息叠加在光瞄视野内。即使电池电量耗尽,依然可以作为普通的变倍光瞄使用。
“PLA早已装备了单兵火控”,这个前缀是主观臆测的,我在自己的文章中从来没有这样说,这段话我也没有修改过。我表达一个观点,单兵电子装备我军和美军还有明显差距,部分领域也有代差,一些业内人士表达过国内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文章那段话我的意思是“单兵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各国军队是有装备和接触的,原理并不神秘。”
五、
误解5. “XM157火控系统仍较重,单项功能可能不够突出 ”
辟谣:XM157火控的弹道计算芯片/激光测距/大气传感器的重量很轻,不会显著增重。使用上,XM157火控从测距,计算,到最终显示修正后的瞄准基线的全过程只需要0.1秒,在反应速度,设备重量,归零易用性上远超传统LPVO+激光测距仪组合。XM157火控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升级。未来也许会添加类似于SMASH3000这种智能射击组件,进一步提高首发命中率。
首先XM157的本体LPVO就是一种比较重的瞄准镜,加上各种模块只可能更重。倍率只有8倍,338或300上千米的狙击倍率不够,DMR用其实是有点重的。或许参加短距离狙击比赛比较合适。当然这是我主观判断,如果有性能参数,恳请不吝赐教。
六、
误解6. “大国竞争中,轻武器往往是细枝末节,美军士兵面对的是对方山地坦克与步兵战车的冲击,速射迫辟谣:击炮的压制,各类温压云爆弹药的轮番“伺候”..."
辟谣:拿重武器跟轻武器比火力没有任何意义。美军不仅不缺重武器,重武器的信息化更强,态势感知更迅速全面,射击更精准,可靠,有效率。同时空军和陆航更有代差优势。
我的观点是:在对称战争中,步兵班组将面对敌方高强度高频率的火力打击。因此不得不尽量缩短交战距离,短兵相接虽然会面临较高的近战伤亡,但也能避免在运动接敌前被对方中远距离火力消灭。
我军与美陆军在某些方面有差距,但整体不存在代差,某些方面还比美陆军强。何况中美并没有多少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面战的战场。实在不认可,等哪天你我国家动员,咱们上战场的时候慢慢聊。
我军当年跟三哥打仗也没有傻乎乎待在恩菲尔德的优势射程内等着点名。再早的时候也是隐蔽靠美军的阵地的。美军的侦察监控能力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七、
误解7. “XM5后座大,连发射击不稳定,压制射击效果差”
辟谣:所谓的压制射击的前提是交战双方的轻武器射程相当,当一方射击的时候另一方有着被击中的危险。NGSW在射程上有着几百米的优势,需不需要压制射击都是个问题。同时在单兵火控的加持下,射击精准本身就是更有效率的压制。真需要压制射击时还有弹链供弹的XM250,射程远精度高,射击隐蔽性强。
武器适应人,不是人适应武器。装备适应战争,不是战争适应装备。上述都是常识。二战后为什么全威力步枪会逐步让位中间威力弹?按说这些步枪也比现在常见的突击步枪有几百米的射程优势。
机械化信息化战争时代,部队下车冲击的距离是多少米?会有什么样的压制火力支援?冲击前会进行什么样的炮火准备?步枪不在这些背景下考虑问题,愣是生造一个定位要么是定位错了,要么就是定位的环境根本不一样。说真的即使鬼佬装备了头盔瞄准,我方也就是步兵接敌前,步战车拿近炸弹药持续轰击的问题。
八、
误解8. “叫的震天响“大国竞争”的NGSW计划不应该无视,但也不应该无脑夸大;NGSW计划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替代7.62全威力弹,作为一款口径较小的高膛压全威力弹武器与M4混装。“
辟谣:人类在和计算机合体的发展道路上只会越走越远,离不开手机的现代人就是最好的证明。XM157也好,IVAS也罢都是美军在信息化整合的努力,只有全面列装才有意义。而且越早装备越能在软件和用户体验方面得到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改进形成真正战斗力提升,从这方面看,无论怎样强调NGSW的革命性都不算夸张。
这辟谣的内容和误解8有什么关系吗?我在最后一篇文章也说了“世界主要强国军队从未懈怠对于单兵先进瞄准系统的投入”。但这和NGSW革命性有什么关系吗?NGSW就是口径较小的高膛压全威力弹班组武器配一个在LPVO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控系统,这就革命性了也未免太小瞧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复杂性了。反正美军以前的陆地勇士也是不顺的,看现在的一堆新项目能走到哪一步吧。
九、
误解9. “NGSW价格太贵,性价比太低,纯粹是靠钱堆起来的。”
辟谣:任何装备合同里都会包括零件后勤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费用。简单的用合同总额除以采购数量得出的所谓单价并不准确。NGSW的步枪单价目前并没披露,市面流传的价格多为民用版的价格。但SIG卖给美军的装备并不仅限于XM5, 以新列装的M17/M18手枪为例,民用版市售单价则为600~760美元之间,而陆军的采购单价只有180~207美元。由此可见所谓的上万美元一支枪,4美元一发子弹的说法有多不靠谱。XM157火控的价格为1万出头,对有些军迷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天价。要知道很多大牌激光测距仪的单价就要8000~9000美元,LPVO的单价1500~2500也是很正常的价格。以美军士兵标配的激光瞄准仪为例,市售单价在1500左右。
我知道的是,目前公布的是10年内NGSW产品生产的价格预算上限是45亿美元。我确实没有找到预算费用包含其他服务的说法,当然如果有也希望能不吝赐教。但是这仍然是很贵的玩意儿,新列装的手枪貌似也是SIG的东西。而且才10万套,真大国竞争动员起来不够消耗的。
NGSW这种东西,步枪采购上机匣就够了,机枪完全可以在M240基础上改,那个子弹的尺寸和7.62能有多大区别?至于花这么多钱?

这样我再加一段

6.8的可感后座肯定不会比7.62北约弹好多少,实在不认可,等以后公布XM5立姿无依托点射散布就清楚了。现如今NIJ4级防弹插板大行其道,美国有的插板已经向防12.7毫米弹药发展了,其截面比动能和300格令的300WM弹药是一样的。除非6.8上钨芯弹药,否则不要对穿透抱太大希望。
当然此回应仅仅是探讨,不是对任何人的攻击。我也不能说我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仅供参考。

针对一些新回复的回应
1. 5.56弹头重量/结构,装药能量已基本被提升到极限,在基础科学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加大口径是提高射程和威力的唯一选择。
2. 枪管寿命:我记得是在一条视频里,SIG 市场部主管Jason St. John回答TFB TV频道的James Reeves的问题中说的,目前寿命是1万,但很快能提高到1.5万。
3.我觉得包括高级将领在内的职业军人退役后进入防务公司任职是双赢的好事,其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人脉都是很好的资源,可有效帮助开发部队真正需要的产品。新护卫舰, HK416,NGSW都是很好的例子。防务公司也是开门做生意的公司,不赚钱怎能养得起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而良性/充分的市场竞争更是保证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前提。至于利益输送的预防和减少,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规,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带牙齿的监督机制。
5. 关于XM157目前信息最集中的是Vortex官方发布的访谈视频,油管就有,很好找。其中说到8倍率的选择的时候,官方的理由是在重量与放大倍率之间的均衡。XM157的最大激光测距距离是1000米,8倍率有效观察距离也在800~1000米,FWS-I单兵热成像瞄准镜对单兵大小目标的有效观察距离也是1000米左右,这应该不是巧合。XM5最大射击有效距离目前没有官方数据,但如果是800~1000米的话,我是毫不意外的。
6.不想对比中美装备,原因是信息单向透明,根本没法比。但乌克兰战争倒是给了个不错的机会,因为兔子海陆空三军装备都是购买/仿自俄系。看看俄罗斯海陆空装备的表现也就不需要我再说啥了吧。“不存在代差,某些方面还比美陆军强”,这个真是蜜汁自信。除了人数多,叠被子整齐以外还有哪些方面强?
7. 防弹衣的普及,变倍光瞄的普及,电子元件的小型化都是大势所趋,怎么就人将就装备了呢?非抱着二战的打法不放,那俄罗斯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8. 美军装备研发确实有着各种曲折,产品研发这是常态。另外欧美新闻自由,照的到阳光的地方才不容易长霉菌。严格保密并不等于一帆风顺。
9.几十亿美元看似很多,但对于几十年一次大规模的武器换代来说并不算多。如果能转化成战场优势战役胜利那就更不多了。

1、5.56目前仍然在进行改进,并没有彻底放弃。6.8并不会脱离高压全威力弹的范畴。除非6.8能像300wm那样,装一个16.2克的弹头,还得至少是钢制穿甲结构的。否则克制目前较高等级防弹插板就是不现实的。
2、SIG经常会说一些模糊话,得有明确肯定的言论,数据,或者美陆军确认的才行。
3、从“正面”讲,将领退役去军火商当高管或者去防务公司干些“脏活”确实也是下岗再就业的出路。但这并不能否认不存在官商勾结,间接利益输送的可能。
目前美军的腐败是结构性的,合法化的,但是再怎么修饰,腐败就是腐败,现在可以不信,等哪天美军走下坡路,新闻暴雷是肯定的。
5、1000米那个数据是自说自话的。这个距离根本就不是一支步枪配个火控抬手就打的程度。你说火控给一挺架好的338或.50机枪倒是合理。
6、单向透明是针对没有信息收集能力且自大的西方军迷而言的。“因为兔子海陆空三军装备都是购买/仿自俄系。看看俄罗斯海陆空装备的表现也就不需要我再说啥了吧。”呵呵,西方军迷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如下:
“俄国纸老虎、思想陈旧、低技术水平暴力堆料。中国偷技术、两年兵素质差、军队零经验一触即溃。日德高科技。英国军人素质过硬。土澳猛的一笔。装弹机不行,义务兵不行,AK粗制滥造,美国人人持枪所以人人都是兵”
这边也是有人知道这些的。当然我也没有说刻板印象一定是错的。希望西方人都是这种想法,这样开战第一波我们能少死点人。
7、这话前面说防弹衣,光瞄,后面就二战打法了,这逻辑莫名其妙,实在不明白想表达什么。不过武器当然要适应人,M14全自动那么烂的上靶率,主要原因就是非要用全威力弹。
8、麦克纳马拉关闭春田以后美军轻武器项目这种“曲折”就越来越多了,嘛反正有钱呗,真喜欢折腾我也只能吃瓜。
9、几十亿美元就是打水漂也不会有人追责。何况美军半途而废的项目也不是一两个。NGSW不出十年就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