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商共百家(一)——罗马市民公社篇,影响罗马城的第三势力(上)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地区是由出身高贵的大贵族、或德高望重的大主教进行统治的。然而也有一些地方不太一样,在这里商人家族和市民阶级占据着领导者的位置,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地方自治权。商业共【和】和【谐】国(后简称商共)与市民公社,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威尼斯、比萨、或热那亚。事实上这一类体制,在中世纪时的存在范围是十分普遍的,也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地区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CK2中,城镇(商共)能够和城堡(封建)、教堂(教会)并列成为三大基本地产(政【】体)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世纪商共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放在商共最为出名的亚平宁半岛上,不过要看的并不是前面提到的著名代表,而是罗马帝国曾经的核心——罗马城。在《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系列中,所有德皇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德意志的皇帝和罗马教宗间的争斗。无论是海因里希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还是弗雷德里克一世与亚历山大三世,又或者是之后将提到的弗雷德里克二世与他的几位宿敌,这些都是在谈及世俗大贵族与教会间争权夺利时的典型事例。不过在罗马城中,除了德皇与教宗外,其实还有着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那就是罗马的市民公社。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前面曾有过涉及,在弗雷德里克一世篇中曾提到,红胡子一入阿尔卑斯山时,曾帮时任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击败了反对教廷的市民公社,并以谋反和叛乱的罪名将公社领袖、布雷西亚的阿诺德处以绞刑。后来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五入阿尔卑斯山失败后,取得胜利的继任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却没能得到罗马市民的支持。没过两年他就被市民公社赶出了罗马,而且在去世前再也没能回来。
回过头来看看,十二世纪前后,正是中世纪罗马市民公社的一个活跃高峰期。斐迪南 格雷戈罗维乌斯(Ferdinand Gregorovius)在他的《History of the City of Rome in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罗马城的历史)一书中,用了整整一本(第4卷第2部分/volume 4,part2)来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有兴趣能找到原书的话可以去看看,由于能力有限本篇就只作些简略介绍。
若要说中世纪时期罗马市民公社的兴起,那么还得把时间从弗雷德里克一世的时代往前调调,再次回到海因里希四世的统治期间。在前篇中曾提到过,经历了卡诺莎之辱后,海因里希四世并不甘于向罗马教廷低头。他击败德意志的对立派国王、施瓦本公爵莱茵费尔登的鲁道夫后,再次宣布罢黜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拥立了一位对立教宗克莱门特三世。而立伪就要扶正,随后海因里希四世率军南下,再次来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帕维亚,并在此拿到了伦巴底的铁王冠,正式加冕为意大利的国王。
在控制了北意大利之后,海因里希四世挥军继续南下,并于1081年第一次围攻罗马城。不过海因里希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在教宗军队的抵抗下,他被迫退回托斯卡纳。为了筹集进一步的战争资金,海因里希向大量城市授予不同程度的自治权。除此之外,他还从东方的新盟友,东罗马帝国新任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处,以承诺阻止南意大利的诺曼人进攻希腊为条件,获得了大量金钱上的报酬。
尽管做了更充分的准备,海因里希四世对罗马的第二次进攻依然没能取得成功。由于玛蒂尔达的支持者在北意大利反叛,他不得不再次掉头回到北意大利稳定后方。到了1082年底,海因里希四世又对罗马城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在7个月的围攻后,这座雄伟的城市最终还是落入了他的手里。入城之后,海因里希四世和罗马市民达成了协议,由教会会议解决他和教宗之间的争端。但是此时格里高利七世已经逃到圣天使堡藏匿起来,和谈的消息完全传不到他那里。而预计召开的宗教会议,德意志国王又阻止了教宗的支持者出席,导致该会议最终也没能达成什么实质性协议。
随后海因里希四世暂时离开了罗马,按照之前和阿莱克修斯的协议,出军阿普利亚袭击南意大利诺曼人的后方大本营。不过他也只是做做样子,很快又回到罗马城处理自己的事物。这次海因里希四世公开向罗马市民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同时引导罗马人民选举支持克莱门特三世为教宗。随后克莱门特三世也投桃报李,于1084年3月31日在罗马为海因里希四世加冕,正式使其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
与此同时,在德意志、拜占庭两方的压力下,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和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也结盟了。为了确保自己头衔的合法性,阿普利亚公爵吉斯卡尔率大军前来罗马,意图为教宗格里高利七世解围。而海因里希四世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加冕仪式后,并没打算为了这座城市死拼。德皇直接将军马北撤,将罗马城还给了罗马市民,并建议他们尽可能自己守城。因此吉斯卡尔并没有跟德皇交锋,就进入了罗马城。不过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遭到抵抗,由于银狐的手下和雇佣军劫掠了这座西方的巨城,罗马市民奋起反抗,局势很快失去了控制,四处起火。而在劫掠过后,诺曼人也舍弃了这座古都,带着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南下返回阿普利亚。

德皇、教宗、以及诺曼人都退走后,留给罗马市民一个残破的罗马城去重建。而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然是城中富裕的大家族,比如十一世纪初凭借商业兴起的弗兰吉帕尼(Frangipani,意为鸡蛋花树、素馨花)家族和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银行家皮耶莱奥尼(Pierleoni,意为彼得 莱奥之子,莱奥之名来自为他们先人洗礼的教宗莱奥九世)家族。除了实际建筑的重建,罗马城在统治上出现的部分真空,同样也需要修补。在这一方面,前面提到的两个家族同样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不过他们的立场是对立的。
首先罗马城作为教宗的核心领地,教会的势力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且有很多家族,正是依靠教会来获取权势与利益的。例如以银行业为本的皮耶莱奥尼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为教宗提供资金,始终与教会保持着十分亲近的关系。推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教宗乌尔班二世于1099年去世时,就正在皮耶莱奥尼家族名下的城堡中做客。凭借这层良好关系,皮耶莱奥尼家族的势力一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此时在罗马城周围,已经有许多城镇,例如蒂沃利和维泰尔博,走上了市民公社自治的道路。因此罗马城的一部分市民,也希望能采用类似的模式,并从教宗的统治下获取一定的自治权。这部分市民的代表之一,便是以商业起家的弗兰吉帕尼家族。
到了十二世纪,当德意志的海因里希五世和教宗帕斯卡尔二世继续就主教任命权争斗时,这些权势家族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107年的瓜斯塔拉会议上,世俗贵族与教会间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没能达成一致,且这些争论一直持续到了1110年。此时海因里希五世已经解决了东部边界的问题,于是他将目光再次移向了意大利,亲率大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在海因里希五世得到伦巴底铁王冠后,教宗不得不遣使前去同德王谈判,而这个使者团便是由皮耶莱奥尼家率领的。在他们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海因里希五世同意放弃主教任免权,而帕斯卡尔二世则应为其加冕并交出一大笔金钱。
随后德王于1111年2月12日进入罗马城,出席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加冕典礼。但是整个仪式刚开始没多久就出了问题,海因里希五世宣誓就职后,要求教会将法理下的领地交还皇帝。帕斯卡尔二世自然十分愤怒,由于与达成的协议不同,他拒绝为德王加冕皇冠。但是都已经到了这一步,海因里希五世不可能就此放弃,便挟持了教宗和16位枢机主教,打算强迫其为自己加冕。见事已至此,罗马城中亲教会的市民只得发起暴【和谐】乱,想要解救帕斯卡尔二世。而海因里希五世在随后的冲突中受伤,为确保自己的安全只得撤出了罗马城,但他同时也将教宗和元老院一并绑走了。
这出闹剧到此还没有结束,帕斯卡尔二世被海因里希五世绑走后,教会的盟友、卡普阿的罗贝尔一世率领一支南意大利的诺曼军马想要抢回教宗,但是却被德意志人击退。眼见最后的希望破灭,帕斯卡尔二世只得妥协,同意德王的所有条件并为其加冕。于是同年的4月13日,加冕典礼在彼得大教堂再次举行,海因里希五世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得到了皇帝头衔。随后德皇在做出不进一步复仇的承诺后,便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了德意志。
不过教会当然不会甘于失败,一年后的拉特兰会议上,德皇的主教任免权就被宣布无效。随后在同年10月的维也纳会议上,维也纳大主教瓜伊多又绕过教宗帕斯卡尔二世,宣布在自己辖区内绝罚海因里希五世。而德皇这边,他此时正忙于平定北部的叛乱,暂时没有余力去恢复自己的教籍。但是到了1115年,双方间的矛盾再次扩大。这次争执的核心,在于托斯卡纳的玛蒂尔达死后,所遗留遗产的归属问题。据说玛蒂尔达在死前,将自己名下的自由地全部捐赠给了教会。罗马教廷并没有否认这个说法,但也拿不出实际文书证明这一点。而海因里希五世当然不可能容忍这么大一块领地落入他人之手,便于1116年再次整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北意大利。
德皇这次前来,首先分别通过授予自治权和赠与金银珠宝,想要拉拢北意的城邦和贵族。这招在历来的亲皇派那里确实好使,但也有一些地区始终都是坚定的反皇派。比如米兰大主教乔丹就不吃海因里希五世那一套,而且他也在圣 特克拉宣布于辖区内绝罚德皇。不过海因里希五世并没有受其影响,他很快占领了原属于玛蒂尔达的领地,并继续南下进逼罗马。而帕斯卡尔二世除了将对海因里希五世的绝罚进一步升级外,他并不敢正面抵抗德皇的大军,只能选择逃离罗马。而在前次和解后擢升为枢机主教的彼得 皮耶莱奥尼,仍然留守在圣天使堡。
但是教会内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海因里希五世很快又将布拉加大主教莫里斯 布尔丁扶为对立教宗格里高利八世,并在罗马城第二次加冕以示权威。显然这次德皇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罗马城换了一个听话的代理人。但是由于他难以兼顾德、意两边,海因里希五世对罗马城的掌控着实有限。皮耶莱奥尼家凭借帕斯卡尔二世的支持,试图取得罗马城总督的权利,但是却引起了和反对派间的流【和】血冲【谐】突。另一方面,教会的教宗又向南意大利的盟友求援,借助诺曼人的军马不断发起反攻,终于在1118年初重新进入了罗马城。也许是觉得人生已经无憾,帕斯卡尔二世仅仅几天后就离开了人世,其首席议长通过选举成为新任教宗格拉西乌斯二世。
但是格拉西乌斯二世的任期,从一开始就是灾难性的。当选教宗后没多久,他就被亲皇帝派的森西奥 弗兰吉帕尼囚禁。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新一轮的暴【和谐】乱,森西奥 弗兰帕吉尼迫于压力只得释放了格拉西乌斯二世。但是紧接着海因里希五世也介入其中,教宗自然无力与其对抗,只得于1118年3月逃离罗马。德皇这边控制了罗马后,他宣称格拉西乌斯二世的选举无效,重新将格里高利八世扶为对立教宗。而出逃到加埃塔的格拉西乌斯二世,则获得了诺曼人的保护。虽然被德皇赶出了罗马,但是他的教宗地位还是正式得到了教会主教团的承认。于是格拉西乌斯二世公开宣称废除海因里希五世的特权,并绝罚了德皇和其拥立的对立教宗。
回到德皇这边,虽然海因里希五世控制了罗马,但是他毕竟很难在此久留,很快又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了德意志。而只要德皇不在,教会-诺曼人的联盟想要重夺罗马就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仅仅4个月后,格拉西乌斯二世就击败了对立教宗格里高利八世并重新进入了罗马。但是他屁股还没坐热,就在圣普拉塞德教堂举行庆祝弥撒时遭到了弗兰帕吉尼家的袭击。结果格拉西乌斯二世不得不再次再次逃离罗马,随后在同年10月到达马赛开始了他的法兰西之旅,并于第二年年初在克吕尼修道院离世。
格拉西乌斯二世在南法去世后,维埃纳大主教盖伊凭借主场优势当选为新任教宗,称卡利斯图斯二世。这位新任教宗不仅在教会中位高权重,实际他还是勃艮第伯爵威廉一世的四子,在世俗领主中也有很高的话语权和支持度。同时也是由于这样的出身,新任教宗更愿意与世俗贵族达成和解,于是他便约海因里希五世进行谈判。卡里斯图斯二世这边阵仗着实不小,除了法兰西的几百名教会人士,法王路易六世和众多男爵也前来出席。但是德皇这边更为夸张,他直接带来了三万大军,结果自然不欢而散。和谈失败后,卡利斯图斯二世只得于1119年10月30日,再次重申了对海因里希五世和其对立教宗的绝罚。随后卡利斯图斯二世前往意大利,并依靠民众击败了听命于德皇的格里高利八世。因此这回换成对立教宗逃离罗马了,但是他很快被那不勒斯的诺曼人俘获,最终在监禁中度过余生。在罗马城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海因里希五世只得抛弃了他拥立的格里高利八世,并于1122年在沃姆斯会议上和教宗的使团达成和解。在新的协议中,德皇宣布放弃主教任免权并赔偿教会的财产,而教会则取消了对海因里希五世的绝罚。
沃姆斯会议后没过两年,德皇海因里希五世和教宗卡利斯图斯二世这对新冤家,很快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卡利斯图斯二世于1124年12月13先走一步,而在缺少德皇等强大外力干涉的情况下,随后举行的教宗大选也就成了前面提到过的罗马城中两大家族的角斗场。其中弗兰吉帕尼家族支持卡利斯图斯二世的德意志特使、奥斯提亚枢机主教兰贝托,而皮耶莱奥尼家则支持英格兰出身的枢机主教西奥博尔德,两家均宣称己方的竞选者当选为新任教宗。由于还没有祝圣并涂圣油,因此一切都还有变数。在明面上,两位竞选人互相推辞;然而在台面下,两大家族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结果枢机主教团只得重新进行投票,这一次兰贝托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新任教宗何诺里二世。但是选举刚一结束,皮耶莱奥尼家的支持者就发起了暴【和谐】乱,但是他们并没能推翻这一结果,支持的候选人西奥博尔德还在骚【和谐】乱中受伤,不得不彻底退出了竞争。
随着何诺里二世成功当选,在其背后支持的弗兰吉帕尼家,也达到了自身势力的一个高峰。在何诺里二世任期内,他们掌控了罗马城中的许多咽喉要地,甚至就连大竞技场都成了弗兰吉帕尼家的军事据点。通过强化这些要地的防御工事,弗兰吉帕尼家便从西北两个方向控制了教宗的拉特兰宫。当何诺里二世于1130年2月13日去世后,他们还打算继续掌控下一任教宗的人选。于是弗兰吉帕尼家通过枢机主教团首席议长海默里克,成立了一个由8名枢机主教组成的委员会,并推举格里高利 帕帕雷西为新任教宗,称英诺森二世。随后他们在前任教宗去世后的第二天,就立即为新推举的英诺森二世祝圣,以防再像上次一样节外生枝。
但是如此仓促、小规模的选举势必不能服众,其他枢机主教还是不认可这一决定。另一方面,皮耶莱奥尼家也并不甘于自己前一次的失败,有此良机便在后面推波助澜。他们推举前面提过的另一位枢机主教彼得 皮耶莱奥尼为对立派的教宗,称安纳克雷图斯二世。而且这次皮耶莱奥尼家除了自己本家的势力,还拉来了西西里的罗杰二世做外援,可谓对教宗之位志在必得。在强大军力的支持下,安纳克雷图斯二世很快入主了罗马城。由于他同时也得到了大多数枢机主教的支持,因此安纳克雷图斯二世便成为了名义和实际上的罗马教宗。而英诺森二世则变成了对立教宗,不得不向流亡到北方。
不过对于英诺森二世来说,他也并不是完全没了机会。按照教宗尼古拉二世在1059年颁布的“以主之名”诏书中关于教宗选举的规定,委员会的选择优先级要高于其他高级教士的意见。而且英诺森二世在阿尔卑斯山以北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使得他也有了一定的资本与安纳克雷图斯二世及其南意西西里的支持者相抗衡。德意志的洛塔尔三世甚至在1132年8月来到意大利,试图将英诺森二世送回罗马,以便教宗能够为自己加冕。但是安纳克雷图斯二世靠着皮耶莱奥尼家和西西里罗杰二世等人的支持,与北方来的军马相持不下,因此这趟远征对英诺森二世来说并不算成功。由于没能完全掌控罗马,他只得在拉特兰宫而非圣彼得大教堂为洛塔尔三世举行了加冕典礼。而洛塔尔三世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仪式后,也不愿再多趟这趟浑水,很快抽身返回了德意志,留下两位教宗继续角力。
这两位教宗对峙的僵局,直到1138年安纳克雷图斯二世去世后才终于被打破。英诺森二世击败了对立派接任的维克托四世,重新入主了罗马城。在次年的第二次拉特兰公会议上,他又绝罚了安纳克雷图斯二世的所有支持者,例如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以及对立派的枢机主教们。不过这并不代表英诺森二世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随后在加卢乔遭到罗杰二世之子、阿普利亚公爵罗杰三世的袭击并被俘虏,只得签下了米格纳诺协议,承认了西西里诺曼人的所有头衔及合法地位。
回到罗马城这边,在英诺森二世重新掌权后,历来与教会关系密切的皮耶莱奥尼家也转变立场,重新同教宗建立了联系。但是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前对立派教宗安纳克雷图斯二世的亲兄弟焦尔达诺 皮耶莱奥尼。当1143年英诺森二世病危时,焦尔达诺率领罗马市民众发起暴【和谐】乱,试图削弱教宗的权力。市民们还参照曾经辉煌过的古罗马共【和】和【谐】国,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元老院,也就是罗马公社(Commune of Rome)。他们将罗马城重新分成14个城区,并规定每个城区各自选出4名元老,这一共56人便是元老院的组成成员。而焦尔达诺 皮耶莱奥尼则被选为首任领袖,称“贵族”(patrician)而非“执政官”(consul)。

随着罗马公社的建立,罗马城中市民商人的政【和谐】治存在感也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在罗马公社中,元老们也绝不是思想统一的,同样会分成教皇派与皇帝派两种立场。那么在下一篇中,我们就继续来看看罗马公社是如何在矛盾中与贵族和教宗争权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