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夸父
夸父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大荒东经》 ……应龙杀蚩尤与夸父……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3.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4.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中山经》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多竹箭。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
5. 战国时期,《列子,汤问》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次生态的转变
1. 南朝,《荆州记》又有“零陵县石上有夸父迹”
2. 唐代,《朝野金载》卷五云:“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十)丈。古老传云,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3. 宋代,《太平御览》卷四七引《郡国志》云:“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
4. 宋代《安定图经》云:“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履于此,故名之。”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先秦典籍中的夸父有多种形象,但是夸父的故事也比较完整,所以后世对于其神话的演变并不多。
第一阶段:
夸父的在这一阶段,主要被记录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也是《山海经》中为数不多的极为完整的故事之一。此故事的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也通过故事告知大家。“逐日”行为在远古社会中代表着一种对于“光明”、“火”或者“温暖”的追逐,因为古代氏族社会多以游牧为生,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在迁徙时,多会选择“有水源”的路线,虽然一些部族会出现“未至道渴而死”的情况,但多数部族还是可以“入日”,找到自己的乐土的。从《山海经》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夸父”的神话也早在被记录之前就流传已久,其中已然然加入了“情节合理化”的评论,如“不量力”等字眼。而且“夸父”的名号在《山海经》众多次被提及,有“夸父山”、“夸父国”等(结合袁珂老师《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与叶舒宪老师《山海经文化寻踪》,相关结论分析得出)。
第二阶段:因为《山海经》的记载,夸父与“叛臣贼子”蚩尤被列在了一起。所以,这也造成了“夸父”神话的这一分支的演化流失,只有“逐日”部分被广泛“再创作”。结合时代背景,唐代以后一些“地方志”中提到了夸父所经过的地名,已然属于早期“神话资源转化”,即将那些无法琢磨神话,转化为可见的资源,如“地理资源”、“文化资源”等。既增加了这些地域的“知名度”,又将夸父神话进行进一步推广(此观点借用袁珂老师,“广义神话论”中的观点)。
第三阶段,近代学术研究,多集中在“夸父”神话的合理性上。茅盾得出了“夸父”为异族的说法,给“夸父”神话的合理性上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现代学术研究则多聚焦在“夸父”神话背后的“意象化”意义中,如“逐日”即代表人们内心,对于“权力”的追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