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希腊往事——铁血宰相韦尼泽洛斯与爱琴海帝国(2)
1830年,经过八年抗战,希腊人民终于通过革命战争推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获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然而独立之初希腊只是一个弱小国家,地盘小人口少,大片故土比如克里特岛,马其顿等还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国内缺乏大一统国族认同,各地方散装国家各自为政;共和派和君主派轮流上台,政局动荡;英国等列强控制经济政治军事命脉,连国王都是英国傀儡外国人。新生希腊国家不是什么古希腊古罗马辉煌,而是一个年轻弱小民族国家。

而在19世纪独立后很长时间里,希腊国家发展都乏善可陈。1897年希土战争,最终以希腊失败告终。
在这个内忧外患时刻,希腊出现了一个天降猛男,即铁血宰相韦尼泽洛斯。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希腊语:Ελευθέριος Κυριάκου Βενιζέλος,英语:Eleftherios Venizelos,1864年8月23日 - 1936年3月18日),伟大的希腊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曾经七次出任希腊首相与总理,他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宪法上的一系列改革以及他那充满了魅力的外交活动带来了希腊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希腊之父。1864年生于尚属于土耳其殖民地的克里特岛上,青年时期就继承父辈的志望开始了解放克里特人民的革命。

1910年希腊发生政变,军队青年军官政变,邀请韦尼泽洛斯成为希腊王国首相,韦尼泽洛斯党派大选中成为议会多数党,开始了他在希腊制度上的全方面革新及现代化。韦尼泽洛斯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包括建立宪法政治体制,保障工人权利,向农民土改分田,发展工商业,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标准希腊语,发展现代职业化军队等等。经过一系列富国强兵发展,希腊逐渐做大做强,成为巴尔干半岛一个新星。但是,作为民族主义者,韦尼泽洛斯首相和国王王室关系不算好复杂。
而韦尼泽洛斯等希腊民族主义者一个梦想,是对外开疆扩土,收复失地,恢复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荣光,建立一个从雅典到克里特岛,从马其顿到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半岛的大希腊爱琴海帝国。

而铁血宰相机会终于来了,这是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因为复杂民族宗教地缘政治等,历来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近代几百年是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然而近代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沦为“西亚病夫”,巴尔干半岛反抗帝国统治斗争愈演愈烈。
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和门的内哥罗(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巴尔干同盟准备解放整个巴尔干半岛,把土耳其帝国势力完全驱逐出去。四国同盟大败土军。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而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列强出于利益出来斡旋调停。最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1913年,因为不满地盘势力范围划分,保加利亚和其他三国开战,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战争时期,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也加入希腊,塞尔维亚阵营向保加利亚宣战。最后保加利亚战败,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1913年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 ,希腊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希腊国土领土扩大了一倍,获得了马其顿,克里特岛等大片土地,人口从270万扩大到480万。韦尼泽洛斯的大希腊爱琴海帝国梦想实现了一部分。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是巴尔干半岛局势变化体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预演。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国和协约国阵营矛盾激化;新式武器也被实验。

1913年,就在希腊即将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胜之际,乔治一世在塞萨洛尼基遇刺身亡。乔治一世死后,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继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希腊国王在德国受过教育,并且还娶了德皇的女儿索菲亚。因此也算是德国人,而拒绝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参与三国协约的建议。使希腊一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然而,此举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对,双方意见相左。各自在雅典与塞萨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1917年,希腊还是加入了三国协约阵营;而康斯坦丁一世则被迫让位给他的儿子亚历山大。1918年停战以后,首相韦尼泽洛斯参加了巴黎和会,并在那里停留了两年。他说服意大利放弃佐泽卡尼亚群岛,将希腊领土延伸到安纳托利亚,赢得了国际政治家的声誉。1919-1920年他成功地与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了纳依条约和色佛尔条约,凯旋回到巴黎。

因为奥斯曼帝国战败,战后帝国被英法等列强肢解,除了小亚细亚半岛,其他中东,北非等大部分地区或独立(比如沙特阿拉伯),或成为英法殖民地(比如埃及,叙利亚等)。而根据色佛尔条约,希腊还获得了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部分土地。希腊军队入侵土耳其,收复君士坦丁堡似乎近在咫尺。韦首相大希腊爱琴海帝国梦想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亚历山大国王于1920年10月被一只猴子咬伤感染而去世,拥护君主制的一方在大选中获得多数票,并通过公民投票使得康斯坦丁国王回到王位上,韦尼泽洛斯只好自我流亡到巴黎。1922年希腊军队在第二次希土战争中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军队彻底击败,同时希腊发生了武装起义,康斯坦丁国王被迫第二次退位,由他的长子乔治二世继位,6名保皇党高级军官因为战败被处决。韦尼泽洛斯则被邀请回国任职。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是一个军事天才,一战时期就在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22年8到9月在伊兹密尔战役中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11月1日,主持大国民会议通过法案,宣布结束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获得小亚细亚半岛,希腊失去其获得小亚细亚土地。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23年韦尼泽洛斯率领希腊代表团与土耳其就签订洛桑合约进行谈判。密塔卡斯将军领导的起义迫使乔治二世流亡到国外。维尼泽洛斯回到国内,与反对君主制度的共和国领袖发生冲突,于1924年再次流亡。1924-1925年的第二共和国期间,他回到了希腊,再次担任自由党领袖。在1928年的大选中,他的党赢得了多数选票,他组成了自己最后一届政府。他使希腊于巴尔干邻国恢复了正常关系。但是30年代的大萧条削弱了他在国内的地位,导致了他在1932年的大选中的失利。他自我放逐到了国外。在随后失败后,他在1936年3月18日中风而死于巴黎。帝国梦碎。

有人把希腊失败当成天意,如果不是猴子咬伤导致支持首相国王早逝,如果不是希腊两派势力内斗,国王保皇党拖后腿,没准希腊就赢了。但客观来说,这些幻想不成立过于天真。一方面,虽然奥斯曼帝国解体灭亡了,但是土耳其共和国依旧强大,领袖凯末尔富有才华不是昏庸无能奥斯曼苏丹,希腊人口土地体量规模综合实力不如土耳其,长期希土战争希腊难以胜利。尤其是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作为黑海出海口和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土军会不惜代价和希腊消耗战以守护城市;另一方面,英法等列强也不支持。伊斯坦布尔附近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到地中海出海口,战略位置重要。英法列强不会允许希腊一家独大吞并伊斯坦布尔建立大希腊爱琴海帝国威胁其利益。当年沙俄在俄土战争中不断胜利,眼看就要吞并伊斯坦布尔黑海出海口,英法联军直接出兵,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沙俄光复君士坦丁堡的帝国梦碎。
虽然如此,韦尼泽洛斯首相一生文治武功可谓成功。对内,一系列改革建设富国强兵让希腊迅速发展;对外,希腊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和一战作为战胜国获得大片土地人口。虽然希土战争失败,但总体而言希腊在铁血宰相时代获得了大发展,基本奠定今天希腊国家领土版图。

这一时期希腊还有一件大事,顾拜旦等人发展体育事业,复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建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国际奥委会,第一届国际奥运会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国际奥运会运动极大宣传希腊名声,增强其影响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