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刷浙赛记录、王一博摔车,赛车运动需不需要感谢流量明星

在这个十一假期期间,关于赛车的话题频繁出现,让人由衷感叹,中国的赛车文化终于要崛起了吗?然而,这几次的热搜机会都离不开当下主流的话题制造机:流量明星。
“吴亦凡刷新 911 GT3 RS 赛道圈速榜车型最佳纪录。”
这样一则爆炸性的标题打破了平静的汽车圈,当我们打开新闻,详细的阅读里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吴亦凡以1:35.365 的成绩刷新了保时捷911 GT3 RS在浙江国际赛车场的最快赛道记录,同时达到了浙赛圈速的第三名。
这到底快不快?外界许多人都参与了讨论。首先,一拨经常参与赛道活动的爱好者说到:“这其实很快了,非职业车手做到了1:35其实很不容易了,比张臻东这些职业车手慢了2s左右,其实很强了。”同样,有一拨人也讲到,这个说法其实很讨巧,“第一”限定的条件太多,其中911 GT3 RS车型毕竟有限,能够进行专业的赛道活动也要承担巨大的车损开支,所以综合来看,吴亦凡能够去打破这个记录也不足为奇。
首先,从早前的视频当中,不乏能看出吴亦凡是对汽车文化是有情怀的,收藏了一大批JDM的经典车型,其中就包括R33、R34、Supra、NSX等;在当今的明星网红中,我们能看到吴亦凡确实喜爱汽车文化,并且是愿意去享受赛道乐趣的明星,多次出现在练车的场地上,并且他的团队也在有意的去推广他赛车手的形象。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金钱支撑。
不可否认,赛车这项运动吸引很多明星参与,同时也给赛车运动带来了很多关注,我们看待他们“玩票”,是否带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去谈论呢?
前几日,一则“王一博摔车”的消息登上了当天的热搜。
10月7日,2020年珠海ZIC摩托车比赛正式开赛,在最后一圈7号弯,落后在王一博身后的车手胡通明过弯时出现了失误,导致自己摔车,也将王一博牵涉其中。
恰恰因为这样一则小插曲,王一博摔车的话题火速升温,成为全网讨论最高的话题。同样受关注的也包括这项赛事和赛事周边的信息。在现场,如果不出这次意外的话,王一博很有可能拿下这一组别的第二名,而恰恰这次意外的发生,网络上对于强行吃内弯的车手胡通明引发了争议,而关于王一博摔车后某车队欢声庆祝的花边新闻也不胫而走。
抛开流量明星参与赛车的影响力来说,对于比赛,里面一些细节成分确实容易被粉丝群体所放大,造成较大的误会,引发不必要的网络暴力冲突。第一,关于撞倒王一博的车手胡通明并未作出任何表示,在如此专业且又危险的比赛当中,职业车手不会允许自己在现场去进行任何表示,任何失误和事故都是比赛的一部分。第二,后方车手并不是“连续三年摔车”的车手,也做了相关的澄清。第三,网传有杜卡迪车队在王一博摔车后欢呼,从各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我们都清楚,不管是汽车赛车运动,还是摩托车赛车运动,都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而因为有了这些流量明星的参与,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相反,正是因为这些流量明星得到的特殊光环,让许多热爱这一运动的群体抱着异样的眼光看待明星参与赛车活动。我们不能否定参与比赛每一位运动员的努力,但也要清楚的了解赛车这项运动背后的意义。
如果谈论起中国最早的汽车赛事,那要追溯到1907年,一项由北京到巴黎的拉力赛成为了国内第一项汽车赛事活动。随着20世纪初,重产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内逐渐形成了9项比较知名的汽车赛事活动,摩托车赛事也已经达到5-7种。这么说的话,我们的赛车文化真的已经崛起了吗?
可摆在眼前的问题同样棘手。第一,摆在最眼前的问题,关于赛车文化的推广。赛车在很多人眼里,并不代表一项运动,更多是一种危险的、刺激的消费活动。
第二,场地的运营、投入、产出比等都不对等,说白了,就是资金回流慢,承担的支出压力大。
第三,赛车文化被误解,年轻车手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赛车仍旧是一项有钱人的运动。
针对前面所说的,流量明星的介入真的能让赛车运动推广开来吗?一方面讲,确实能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去关注这项小众的运动,商业前景变得更好。但从另一个方向讨论,喜欢赛车文化的群体大都都是“直男”类型,并不会因为明星效应而去追随这项运动,我们希望这个圈子变得越来越大,但也希望这个圈子也越来越纯净。
讲到最后,流量明星为赛车运动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热爱速度与激情的个体,我们不能剥夺和藐视任何一个人的热爱,但也希望中国的赛车文化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被过度营销的手段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