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联)社会主义探索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⑴国外:10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⑵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反革命活动猖獗;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主义过渡
3.内容:
⑴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挫伤农民积极性)
⑵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⑶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⑷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5)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市场货币关系,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4、特点:①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②否定商品、市场、货币关系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③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超越生产力水平)
5.影响
积极:⑴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⑵为巩固新生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消极:⑴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触犯了广大工农的利益,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
⑴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⑵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⑶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开始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苏维埃政权
4.内容
⑴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⑵工业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小企业和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⑶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倒退是为了进步)。
⑷按劳分配实行按劳计酬的工资制(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5.手段: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手段
6.特点:①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是以公有制为主导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间接)
7.影响
⑴理论意义: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⑵经济:在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下,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⑶政治: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8.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② 必须与国情结合 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不能急于求成⑤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利益为标准。

三.斯大林时期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
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最突出特点是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
1.背景原因
⑴苏联国防力量薄弱,外有法西斯威胁,迫切需要迅速建成社会主义。
⑶个人因素:斯大林本身是个专制独裁的人。
⑷经过工业化(1925)和农业集体化(1927),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体制。
2、⑴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为为工业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方针,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⑶1936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⑴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⑵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场、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4.影响
积极: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⑵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基本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消极:⑴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⑵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品提高缓慢。
⑶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⑷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⑸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5.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启示
⑴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⑵经济体制要不断的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⑶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⑷经济体制的调整要从国情出发,不应照搬别国模式。
⑸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补充: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过程
⑴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主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途径周期过长。②加强国防力量。③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包围)
⑵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形成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⑶1926-1928: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
⑷三个五年计划
①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②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三五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⑴小农经济的落后性。⑵工业发展的需要。
⑶粮食供应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过程: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⑵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⑶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评价:⑴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创造了便利条件。
⑵实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运动,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阻碍农业经济发展,是左倾错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