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之人
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没谈论起阿扣了,或许是因为对“曾经”的她所表现出的孤独、安静、以及外冷内热等诸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些“不合时宜”的“弱点”有着近似于“同类”般的偏执吧,所以便将这些片面的标签一直强加在我对她的所有看法之前。这也造成直到点开今天的这首翻唱之前,我还自大地觉得她的演唱方式一定还会选择相对来说更为擅长的“泪腔共鸣”吧(很难找到一个更为合适且形象的名词了-_-大概就是将自己脆弱的一面以近乎完整的样貌演唱出来的意思) 但是事实上,这首作品从始至终的表现,我觉得唯有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那个在大家眼里最孤僻的人,却能将从小到大的同学们的名字一字不差的说给你听…”(我先擤一下鼻涕。。。 首先是开头的副歌,在情绪渲染上采用舒缓的旋律搭配轻柔的咬字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了,但是这里的“轻”对于以往的幸来说,可能还要略“重”一些,在尽量压缩口腔开度的同时将以往擅长的头声下移并控制在鼻腔偏上,来保证声音质量在清丽的同时带有语气感,也为随之而来的主歌叙事部分“抛砖引玉”,减小衔接过程的违和感。 来到主歌,这里的她选择了更为松弛的咬字方式,共鸣位置也下降到了鼻腔偏下,类似于女孩子轻声细语时的说话状态,而且不时的向上滑移,甚至有些位置并没有刻意加入修饰音,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反复撩拨的听觉体验,很好地对应了歌词中的回忆部分。仿佛这才是回忆该有的样子:虽然并不完整,但却总会有一些让你深陷其中的部分,并引诱着你回想出更多内容。 然后是正式的副歌部分,老实说听到第一句“君と夏の终わり”开始的突然下沉的声线转变时,我立刻有种被拽回现实的感觉,而且莫名有种昭和歌姬的“既视感”是怎么回事?但是这种急促的“窒息感”并没有持续到副歌结束,而是随着回忆的再开,逐渐转回柔和。另外我觉得她一开始的“变线”不太像是有意为之,更像是临时拐入的“未知领域”,因为真的很少听到她这个声线(其实想说没有)随后应该也是她发觉到这个声音有点“超速”了(但是真的很好听也是真的)便就着歌词又拐回“安全车道”。可以对比着听听再下一段副歌的同样位置,可以很明显地听出来那种“限速”的感觉。 最后的重头戏是这个,在最后一段副歌中以“将来の梦”与“大きな希望”之间作为分界的前后两部分,前者依然延续之前一段副歌中的“限速”唱法(但是声调偏高,尾音较多,咬字不重)后者则伴随着骤起的鼓点,再度转换为注重力量感的下沉声线(咬字偏重,节奏急促,胸声占比加大)可以说正是这一瞬间的情绪转换,直接让我有了肝出这篇文章的冲动。回到前文说的“泪腔共鸣”,我想指的就是上面这种“限速”唱法,指依然还在依附着那些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不敢撕掉,也不愿正视自身的变化,或是成长。不过好在最后的决断没有令人失望,就是这一瞬间,曾经那个孤僻的小女孩,真的仿佛是第一次不用在意着“大人”的看法,“笔直“地讲出了心中所想,而这一刻,她的周围,仿佛站满了朋友。 说来奇怪,实际上我对于未闻花名的记忆是有些模糊的(没有很完整的看过),所以在对这首歌的感受上理应不会带有过多的朝向原作角度的偏折,但是在听到阿扣的演唱时,脑海中却还是不自觉地出现了很多人影,有些熟悉的,也有些很陌生,但无一列外,都围绕在“幸祜”周围,她们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唱K,一起打派… 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排练,一起享受掌声,一起挥洒汗水… 还有更多的连性别都看不出来的,这些“家伙们”为她欣喜,为她失眠,给她画画,给她唱歌… 就差把她挂在“嘴边”了(欢迎对号入座啊,唉?你别挤我啊!! 正是这些“各怀鬼胎”的人们的执念,才是支撑起那个最初的“Who”,还有构造成如今的“祜”,并且成为现在这个能够恰到好处地演绎出这份成长的,“孤独之人”的全部啊。 (此时的我欣慰地看向阿火,若有所思… 然后还有三天就是“二号玩家”了,既然曾经的我和她有挺多共同点的,那最后这个我受用至今的祝福就送给阿扣吧,“孤独之人在关键之事上是从不会掉链子的!!!因为独轮车它没有链子。。。”(啊啊啊!!!我要尴尬写了,不想死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