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剪辑手法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为什么剪辑有那么多种手法?作用区别是什么?

切接cut
- 剪辑师会把胶片用剪刀剪开,再用胶带把两个镜头接合起来
- 让下一个镜头瞬间取代上一个镜头
- 《消失的女人》(Escamotage d'une dame chez Robert-Houdin)
溶解dissolve
- 双重曝光(double exposure)
- 《橡皮头》(L’Homme à la tête en caoutchouc)
- 而当一个镜头的末尾和下一个镜头的开始进行了双重曝光,那就成了溶解
- 《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
- 表现逐渐变化
- 《梅里爱的魔术》(Le Roi du maquillage)
- 呈现的是从一个镜头逐渐转换成下一个镜头的效果,相比切接来说衔接更缓和自然
- 常常用于表现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或是一个场景到下一个场景间长时间段的推移
- 也可以用于表现回忆、梦境
- 当一个长时间的溶解或者双重曝光在画面呈现时,你可以理解为这两个画面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第三个画面,而这个画面通常是在展现两个画面之间的联系,强调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或是象征意义
淡入淡出(fade in / fade out)
- 当你想让一个画面与黑屏逐渐衔接,而不是和另一个画面衔接,那么就成为了淡入淡出
- 淡入(fade in)常常用于呈现影片的开始,给观众一种逐渐进入电影世界的感觉
- 淡出(fade out)则常常用于影片的结尾,给观众一种缓缓从电影世界中脱离的感受
- 淡入淡出也是可以在电影中间出现的
-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导演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 每一个故事章节之间都用了淡出淡入来做分隔,这样的运用本质上和电影开头结尾的运用是一样的,用意是向观众表现开始和结束
- 在同一个场景中的两个镜头之间快速淡出再淡入的手法也是有的,这种手法被称为dip to black,dip在英文中是类似于蘸酱时的蘸一下的意思,所以就是快速的黑色转场的意思
- 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导演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 通常这样的手法都是为了呈现特定风格
- 淡入淡出并不一定要衔接黑色,也可以衔接其他颜色,比如,白色
- 常会用白色的淡入淡出来表现进入梦境、或者濒临死亡
- 表现了一种开放式结局的不确定感,比普通的黑色淡出更有耐人寻味的深意
-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导演的《黑天鹅》(Black Swan)
划接wipe
- 一个画面由其边线划过银幕取代原先画面
- 可以是从任何方向的,上下左右,从中间向两边,或从四个角都可以,甚至用特别的形状都可以
- 划接会在一些表达复古感的电影中被使用,也有的时候是为了强调一种喜剧感。可以说,现在这一手法已经是纯粹为了风格化而存在的了
- 《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电影
虹膜镜头(iris shot)圈入圈出(iris in / iris out)
- 用一个圆圈来转场的方式
- 源于早年间将相机的物理光圈缩小以拍摄结束镜头的手法
- 一开始的运用本质上和淡出差不多,但他的表现形式又跟划接有相似性
- 圈的位置可以在画面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用于强调某一个人或物,并且像划接一样,形状有了多样性,完全可以不是圆圈,而是其他的形状了
- 不再局限于用在影片的开头结尾了,在希望观众去注意某个特定的点时也会在片中使用这个手法,通常会搭配主观镜头呈现,来表达一种角色注意到某个点了的效果,和特写镜头表达的感觉是类似的
-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的《雨果》(Hugo)
- 属于有时代感的手法,现代电影的使用常常是为了呈现复古感
- 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导演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
遮挡转场(passing by transition)
- 用一个移动的物体或人,或是通过相机运动,来用一个物体的遮挡来达成转场的效果
- 一种更自然,更现代的划接手法
- 皮克斯电影《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
- 因为遮挡转场呈现出来的自然效果,所以遮挡转场时常会被用来把剪辑痕迹藏起来,使得观众能更沉浸在影片中,不被剪辑所打断
- 匹配剪辑(match 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