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后的重型坦克M103,它的消亡真的只是因为坦克故障多?

2020-12-24 21:32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M103是美国在二战后研制的重型坦克,融合了一些美国在二战中学习到的设计思想,在研制之初曾获得美军的青睐,原计划大规模列装,但是到最后只生产了约300辆,并且因为使用中各种故障为人诟病,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坦克,在70年代全部退役。那么M103重型坦克的退役,真的仅仅是因为它性能不可靠吗?

其实抛开可靠性的问题,M103在问世之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装甲防护上,坦克大量采用铸造的椭圆形结构,以提升整体防御力,其车体首上装甲为127毫米厚,并有60°倾斜角,而它的炮塔正面则有254毫米厚,在50年代前期确实非常的厚实。

在火力上,一门M58型120毫米线膛炮作为主炮,坦克安装了自动装弹机,能够以每分钟5发的射速进行射击,在发射穿甲弹时,能够在1000码距离上击穿60°倾斜角的124毫米钢装甲。在50年代初,全世界也没有几款坦克的装甲能够安全地接它一发穿甲弹,只有IS-8这样的重甲坦克有较大概率不被击穿正面装甲。

在其他方面,M103还采用早期的弹道计算机等设备;其动力系统虽然孱弱,但是对于一款超过60吨地坦克而言并非不能接受,改善后能达到37千米的时速,勉强过得去。

真正淘汰M103的是时代的变化,M103延续了二战的轻、中、重型坦克思路建造,它的作战任务是作为装甲战的主心骨,同其他中型坦克一起作战,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战模式,这种想法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3、40年代技术条件限制,人们无法使用一种通用化的底盘安装战斗所需的坦克炮,因此不得不将职能区分开来。然而随着坦克工业的进步,使用一种底盘搭载大口径坦克炮,同时还能保持必要的机动和防护成为可能,于是主战坦克思想开始出现。

M103正好赶上这一波技术革新,与它差不多同一个时代的坦克还有诸如T-55、百夫长这类坦克,它们作为现在公认的第一代主战坦克,较为完美的平衡了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要素,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坦克放弃了装甲,例如豹一。

那么M103与第一代主战坦克相比能占据优势吗?以百夫长后续的MK Ⅳ型为例,该坦克车体正面装甲76毫米厚,炮塔正面厚152毫米,这样的防护虽然无法和M103相比,但是也不算弱,况且百夫长在另外两项上全面超越M103。

百夫长坦克安装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在具有更小巧的尺寸同时,还具有更强的穿甲力,它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最大穿甲深度超过420毫米,已经优于M103的主炮,而且它还有将近10发每分钟的极限射速。

在机动能力上,百夫长坦克更加轻盈,虽然最大公路速度和M103差不多,但是转向等操作会更加灵敏,提升了作战灵活度。

综合来看,M103虽然使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但是整体上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它的装甲厚重但不足以抵挡最新式的坦克炮,它的火炮具有杀伤力但又不足超越主战坦克火炮,机动性上更是没法比,这样的坦克已经不值得花费大力气去完善它,走向末路只是迟早的事。


最后的重型坦克M103,它的消亡真的只是因为坦克故障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