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2

2023-03-11 14:20 作者:bluehouse123  | 我要投稿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负数》。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引入的,认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数系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变“观察、发现、归纳与整理”的学习过程为“观察、猜想、比较、思考、发现、交流、归纳”等多种数学活动连贯为一体的学习过程。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生活信息,进行丰富和提升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充分以上述教材分析为基础,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层面:

a.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b.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层面:

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数量的过程,经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发展符号感。

3、情感目标层面: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和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定为学习重点,把感悟正数、零、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打破以往的“静态”感知,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体验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思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动态”中与正负数及零进行“对话”,采用了亲历与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初识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初识负数

对于“认识负数”的教学,我并不陌生。以往总是轻视它过于浅显,只是设计了“观察——发现——直接感知”的学习过程即可,但发现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只是“人云亦云”的感觉,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负数从生活中来的真正意义。

为此,本课的设计我注重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经历负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一开始,我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存折的存入与支出、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能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但反观这一过程,这几条信息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有待于尝试选择学生更为熟知的生活素材。

接着,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为深化学生对数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继续让学生由“静态”感知,转入到“动态”体验,与正负数及零进行更为真实的“对话”。重点环节在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5℃。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拨-5℃,生在难以确定-5℃的位置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感悟正数、零、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难点。

此时“对话”并没有结束,我又出示黑龙江最冷城市的最低气温: -40℃,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很容易使学生对数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加深对数系内涵的理解,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在练习环节,我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

1、基础性练习:山峰和盆地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与正数截然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之后,有一个总结知识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兴趣,提出延伸性问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六、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体验学习,学生的三维目标能够很好地落实,尤其能将所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为能够完整地认识数系迈出更为稳妥的一步。

当然,课堂也没能像预想的那样处处尽人意,这样也给我留下了一个永久性反思:怎样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融入于生活中,更为真实地去感受、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今后,我将牢记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我会在品味与思索中,不断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针对现场说课的反思:

在现场说课中,我力求呈现整节课的教学构想,以便与会的领导和老师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其设计意图,但实际说课过程并未让自己满意,自我主观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1、无论是上课还是说课,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的熟练程度只停留在非常明晰的设计线索上,缺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感知与充分论证,致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熟练驾驭;

2、深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时刻不忘提升它的完美度让自己产生过多的疑虑,负面心里压力激增,缺少淡然以对、镇定自若的状态;

3、历练不足,缺少舞台经验。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中,我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全局意识,综合与实践有关的因素进行一个充分有效的论证,时刻以一个研究者的态度,既要敢于消除顾虑,放手尝试,又要不断深究问题存在与出现的原因,乐观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珍惜自己时刻拥有的小舞台,不是为了去表演,而是扎扎实实地去感受与经历,在体验中不断历练自己。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