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最喜欢的删减设定


在魁四上映前的漫长等待期里,难免会听到这样的论调,大概是魁四肯定会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拿殊途和其他公司做的真人剧做类比,认为魁拔电影的质量会和番剧和真人剧的质量类似。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以至于到了王导亲自保证质量也无法令人信服的地步。
这里我想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以及向大家说一下,在十年之前,青青树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改了一些重要设定的。

一直在改的设定
魁拔是以相对严谨的世界观而出名的。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魁拔的设定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电影剧情的发展和观众对新人物、新故事的期待,青青树对魁拔的世界观进行了多次的完善。最大的一次应该是魁一上映之后的主线修改。在2011-2012年两年的时间内,青青树将魁拔的世界观资料进行了修改整合,出版了《魁拔之书》,这也是被广大魁拔粉丝奉为经典的魁拔世界观指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有效期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长久。实际上,魁书的出版只是在为魁2电影的上映作势,其中添加了很多与原作有冲突的设定,这在魁拔三部电影不到4年的时间跨度内是非常不明显的。但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甚至可以成体系地说说魁书中与原作的冲突与矛盾。

从矛盾诞生的魁二
在魁拔1票房失利后,青青树需要大量的内容以供宣传,这样才能树立稳固的IP。于是,一年一部电影的宏伟计划被提出,青青树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每年推出一部魁拔电影,在收回电影票房的同时,增加曝光度,扩大魁拔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魁拔2的制作是紧张且功利的,它不得不放弃一些前作中晦涩难懂的艺术处理,同时需要接受观众五花八门的意见,诸如增加女性角色、电影情节要更类型化(指需要明确的转折或高潮)等。不得不说魁拔的制作人员是才华横溢的,魁二真的做出了一个基本满足这些要求的作品,我们可以从青青树曾经放出的魁拔二未删减版可以猜测到主创们的创作思路。
魁二的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一个词展开,那就是矛盾。我们可以简单列举一下,最开始镜心与妖怪在观念上的差异、地界不同种族之间的偏见、涡流岛登陆时士兵之间的勾心斗角、奇衡三与幽弥狂不同的执念、蛮小满和雪伦的宿敌关系,他们的矛盾有的是表面上的唇枪舌剑,有的是本质上也不可化解。但当我们看完全片(或者是续作)之后,我们又会发现,竟然所有的矛盾都是有回应的。雪伦因为胜负欲练出的针对蛮小满的绝技,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他们相互配合绝地反击的手段。奇衡三与幽弥狂虽然有着不同的目标,但同样希望为魁拔而战,最终一起战死。曲境一号上的士兵在单独登陆时不愿意送死,但在返航时却愿意把最大的生存机会留给一个孩子。叶鹏虽然跟蛮小满之间存在着种族偏见,但在生死时刻也愿意挺身出战。最后也就是电影的主线,镜心在电影结尾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使用光势的原因,选择和母亲一样,用地界生物的方式与魁拔战斗。
矛盾与对矛盾的回应就是主创想通过电影传达的内容,这也是魁二的深度所在,魁二是从矛盾中诞生的电影。即便是上映的最终版魁二,镜心的观念转变也是一条重要的主线,可以说这条主线就是魁二的主心骨。这条主心骨依赖着一条重要的新设定,那就是光势,如果没有光势,就没有朴心因为不想伤害地界生物而失败,镜心的观念转折也就没有了缘由,电影的主心骨也就不成立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也能猜到几分,光势并不是魁拔的原设定,反而是一个违反魁拔基本世界观的设定。但请注意,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对设定极端苛刻的人,也并不想反对或者抨击这个设定的改动,反而我觉这部分改得很好。如果要给“不改设定”前面加一个“如非必要”的修饰词的话,魁二对于光势和朴心的修改,绝对配得上这个“必要”。

改了多少?
但作为一个设定狂魔,如果我没有将这件事情讲清楚,那也是不合适的。我们都知道,元泱境界至少包括两个世界——天界和地界。天界由意脉构成,地界由形脉构成,形脉和意脉的区别在于脉频的高低。曲境的本质就是一种天然的脉频转换器,通过转换脉频,天界与地界的物质和生物可以相互交换。这是元泱境界的基本原理,也是形意循环的前提。那么光势的原理是什么呢?光势可以从低到高提升脉频,当光势的共振脉频经过脉兽的脉频或者地界生物的脉频时,后者就会发生燃烧湮灭。如果了解了上述原理,我们就会发现,光势与曲境有些类似之处,它是一种恐怖的对界武器,能让一个世界中的物质直接湮灭掉。光势从原理上甚至是不受世界限制的,理论上讲,如果了解天地两界的映射关系,在天界发动光势就可以直接对对应的地界空间发生作用。而在电影和魁书中,光势成为了受到光线限制的对生物武器,这显然是与其原理冲突的,在有关光势的情节中,天界也出现了可以被光势消灭的生物,如泱馆中的鱼马、天界巨兽,这又是有悖于元泱境界的基本原理的。因此,在查阅青青树的有关资料求证之后,我发现,光势在魁书之前的设定中都是不存在的。
可是,几乎所有的魁拔粉丝,都会认为迷麟在第一部电影的开头就是死于光势,现在却被告知并非如此,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不可思议。改了设定,反而观众都看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迷麟之死
魁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把很多在魁一中出现的场景穿插进来,进行了新的诠释,让人以为两部电影是连贯的。比如,魁2电影在迷麟死亡的镜头前加入了光势打开的镜头,在朴心去世的镜头前加入了朴心带着光势离开的镜头,因而造成了一种错觉,让观众觉得第一部电影就是这个意思,魁二的剧情也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了。在今年年初的的魁拔1解说视频中,为了避免与后续的作品冲突,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我也没有提到原设中迷麟的死因。那么,前面铺垫了这么多,迷麟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某不知名资料记录了如下的文字:
天神消灭第四代魁拔大本营后,冲天会剩余两条线索:十六队和十二妖。一支天神找到十六队,得知十六队负责寻找第四代魁拔,天神对其逼供不招,于是想利用十六队,将之封印在极夜巅峰,引蛇出洞。另一支天神找到十二妖和第四代魁拔,目睹第四代魁拔自毁,就不管十六队了。所以十六队,是被天神和魁拔、十二妖共同遗忘的。
由这段话我们得知,在魁书之前的无光势设定中,迷麟居然自己发动了自毁。所以魁一日文版中奇衡三的那句「だめだ!魁拔!」真的非常贴切。
在迷麟与梅零落的三年之中,尘明白了并不是魁拔带来了战争,迷麟战斗的原因也并非是要破坏纹耀制度,而是为了寻找自己。尘离开了迷麟,回到了天界。对于迷麟来说,他最终找到了梅零落,却又再次失去了她。战争是因他而起,现在战争也只能由他来结束。这是一场真正的必败的战争,因为灵山军大势已去,但是迷麟又没有消极应战,在第一部电影中,迷麟与十二妖在灵山塔誓死抵抗,直到将十二妖送入曲境。
这应该不是树的首创,因为我总感觉这样的剧情非常熟悉,又非常符合我的预期。于是在获得迷麟死因的几分钟之内,我就想起了它的原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是被称为“东城快战”的战斗,是另一位末路英雄霸王项羽在穷途末路下的作战。垓下之围后,项羽仅存28骑,虽然继续作战是一定会失败的,但他仍然选择战斗,东城快战,斩敌一将,证明了自己的霸王实力。
如果我们再看一看上下文,项羽在垓下之围前,经历了霸王别姬,迷麟则是告别了梅零落,在东城快战后,项羽在乌江岸边没有选择渡江,而是选择自刎,迷麟则在送走十二妖后选择自毁。相信讲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这里的剧情是怎样一层关系了。
我时常看到其他人分析魁拔有强烈的中式美学,却不太能讲清楚其中的奥妙到底在哪里。霸王之死是中式英雄末路中最为经典的剧情,我尝试找过历史上其他的末路英雄,但都没有项羽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更大,霸王别姬是失去了爱人,东城快战是证明了实力,乌江自刎是认清了大势。迷麟之死借鉴了这段剧情,但改编得如此隐晦巧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能打散历史故事中具象的、庸俗的形,保留深刻的、令人触动魂,是值得每一个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