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深处,鄱阳湖边,一道观,一人家。
起初我只想找一个露营的地方,而布袋观这种名字一看就没什么人气,正方便前去。导航到半路时已见不到一辆车,路边野草茂盛,犹豫着还有多远的时候便见一座公墓。墓园音乐声音响亮,真是,又见面了。 道观似乎正在做什么活动,扯着帆,挂着旗,还有大妈抱着盆去洗碗,像极农村摆宴的情景,热热闹闹,不像是我可以随便进出的地方。拦住洗碗的大婶问了情况,原来是观里做活动,刚刚结束,进去也无妨。 这收门票的庙好进,这问我要不要拜的观倒是考验我了。一进门,左手边就有一个咨客台,坐着一位坤道见我进来抬手做了个揖,这我不会啊,忍住做拱手礼的冲动,友好表达了想要参观的意愿。咨客台摆着一个三脚架和手机,这坤道还是个主播,她招呼来一位师兄领着我去了大殿。 神台正中是一位女性,我知识浅薄,全不认得,不过她右手两位我熟,一位义薄云天关云长,一位千古圣人孔仲尼,最左边那位手持双鞭,我以为是秦琼,毕竟这台上属于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谁在都不奇怪,可惜猜错,真实身份竟然是王灵官,嗯,道教神仙在上面很正常。我问道长这天后圣母是什么来头?道长一边帮我取香一边问答:妈祖。 你看,江西山里有座道观很正常,鄱阳湖边水里讨生活的人信妈祖也不是多么难以想象,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接过香拜了拜,道长讲起这观已有近千年历史,此处我并无不敬之心,但一种被导购接待的感觉就这么冒出头来。既然烧了香拜了神像求了平安,接下来就得意思意思,以前的我这么想肯定也这么做,不过今天嘛,我决定一毛不拔。道长久攻不下,不知是真修道还是面皮比不过我,借机离开,留我一人在殿里观看。 观如其名,就一个口袋大小,中间大殿,左右宿舍,一栋小楼划为三块就是整个观的建筑部分,此时又有几位女居士(道教的信众称呼的一种,因为并不清楚具体身份以此代用)前来,我便在角落里观看。 我确定,是刘率先说的话,之所以记住这一点,是因为他的身份很特殊,他是一名义工,而且想在这里做道士,也就是预备军。做几年义工,得到师父认可便可以出家,(这个词佛道通用)布袋观属全真,还得戒荤和戒婚。看这年纪也就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做出的事奇奇怪怪。 刘率是湖北人,经朋友介绍来到的这里,若套用张三丰练太极的设定,我肯定刘率定能在道教有所得,因为当我与他聊龙虎山,天龙八部时他竟说不记得了。今天出乎意料的事太多,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吐槽应对,便邀他出门去树下乘凉。 一颗大桂树刚刚经过修剪,还挂着许多红色飘带,树下摆了两套桌椅,一套是石头的,另一套是木头。阴影的遮挡十分合适,已有一人抱着孩子在那了。刘率的话不多,聊完他又聊我,说起我从杭州来时,抱孩子的男人搭话,问起在杭州哪里。这话一听就知道多半在杭州呆过,一通来路,好巧不巧,正是滨江。我在滨江工作四年,他在滨江当兵修桥,我走的那几座钱塘江大桥都有他出的力。他从小在这观里长大,又长我几岁,俨然一副待客模样,几句话不到,就招呼我去厨房吃饭,我这香火钱还没给呢,就跟着刘率去了厨房。显然这里戒的是肉荤,菜油给的比我在佛庙里见的多得多。(说到这里还得提到一个细节,院子中间有一座香炉,出大殿时我便觉得眼熟,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与佛庙里的香炉一同产出来的,香炉上的铃铛都刻着佛字,加上神台上的孔老爷子,这儒释道都齐了) 我吃饭时,道观里的活动似乎忙完了,阴影下的道袍身影也是越来越多,如果不是这些道袍,我一定以为我在海南,不然怎么都在说东北话。下午我在石桌上写日记,看着观里的人聊天做事,这里面有种奇特的氛围感,可惜我从未亲身体验过,难以形容这一点。除了东北籍道士外,还有几个刘率之类来自五湖四海的道友,这类人有一点不同或者说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当然是我在胡言乱语仅凭感觉说话,就是他们身上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不论是沉默寡言的刘率还是热情大方的山西娃又或者是那个直愣的小姑娘,他们要如何融入这一方天地呢,也许是我境界太低,一介俗人胡乱猜测出家人的想法。 不过江湖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时间来到下午,观里的人大都去休息了,旁边的坤道在逗一只狸花猫,小小年纪满身心事的样子让我记忆深刻。这时有人来找观主,是两个中老年男人,五六十岁的模样,他们就在大殿谈事,东北女道摆事实讲道理,两位村庄干事默不作声,就这么拉开了这小小道观的一幕。 这布袋观虽然历史悠久,之前却一直是村子里在管理,没有正式的在籍道士,不过也不影响他们赚钱。后面来了批东北道士,给观子注册升级了,法人变了,那些钱自然也就要重新分配,我只是随着风一起听了几句,不论谁对谁错。观主法人在手,却是个外来念经的,想做好还得依靠本地人。村庄干事代表的那批人到底胃口多大我也不知道,只是打眼一看,想做好难,做坏却简单。期间有几个身穿布衫布鞋的来祝贺庆典,体型神似庙里的和尚,却又蓄发,不知是念的哪门子经。 刚吃完饭时我把充电宝交给了刘率,说我明天来取,现在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若再不走,我怕是要成为今天这观里脸皮最厚的人了。 从观里到鄱阳湖边大概只有一百来米,途中仅有一户人家,好心同意了我在路旁露营的请求。夜里男主人下班回来与我闲谈,也是一位人物。原来这里水电不通,十几年前大哥来到这包下附近的几座山头,开荒、建房、挖塘、种地,平时在九江市里上班,下班就回到这里做个隐士,真是让我羡慕。我们聊了鄱阳湖的四季景色,这片山的春去秋来,还有大哥一家在这的欢乐时光,甚至露营点的那颗树也是精心照料设计成的模样。 熟悉的人可能已经联想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这首诗的作者陶渊明也正是此处人物,另一首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彭泽县离此仅数十公里。 望再有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