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两份文件为核心标志,院线制改革打破传统格局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两份文件为核心标志,院线制改革打破传统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参照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建立起电影管理体制,电影的发行放映工作由中央-省-地市-县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完成,四级公司垂直管理,其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的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行“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发行放映机制”。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实施细则》的1519号文件,提出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
至此,院线制改革在政策方面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为后来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院线制改革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制度基础。
2002年6月1日,全国首批 30条院线正式成立,其中11条跨省院线,19条省内院线,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八省(市)率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江苏、浙江两省分别有三条院线组建。至2002年12月31日,全国共注册35家院线,加入院线的电影院1024家,银幕数1843块,其中计算机联网售票影院850家。
据统计,2002-2004年间,中国电影票房从9亿攀升至15.2亿,全国可统计影院数增至1188家,银幕数增至2396块。
1996年进入电影行业、现任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的富海芳回忆起20年前的改革仍记忆犹新。他表示,1998年4月《泰坦尼克号》上映后,电影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原有的体制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院线制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大家都有选片、购片的权利。可以说,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窗口。
具体而言,院线制的实施打破了沿用50多年按行政区域层级式发行影片的传统发行放映体制,实现从条块分割向网络连通转换,组建院线,减少了发行层次,同一区域内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增加了发行渠道,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取代了以影院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
同时,减少发行环节以后,不仅影院分成提高,制片方的分成也得到提高。影院从分账影片中的分成从40%提高到46%-48%;国产影片提高到48%-50%;制片方的分配比例从35%(包括3%的宣传费)提高到38%-40%。
北京ACE影城经理刘晖表示,院线制改革对于发行放映环节最直接的体现是减少了发行放映的环节,增加了发行放映渠道,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很多影片可以实现跨省发行。
2002年底,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商业大片《英雄》横空出世,以300个胶片拷贝实现了2.5亿元的票房。电影市场专家刘嘉表示,《英雄》是第一部尝试在院线制的游戏规则下,采用进口分账片的发行放映方式的国产大片。
“《英雄》让电影人打开了思路,是院线制和国产大片相互成就的成果,也印证了此次改革的成功。《英雄》是送给院线制改革的一份大礼,它让还处在改革适应期的电影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大趋势。”刘嘉说,“同样重要的是,卖区域版权容易掩盖好坏影片的实际差距,院线制让影片直接和终端对接,让观众决定是否买单,也让制片方、发行方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思路,使得电影作品的品质不断提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这个突破性的改革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化的规则、逻辑,打破了传统的四级发行体制、基本模式,建立了统一性的全国电影市场,推动了整个电影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