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15)时间专题(15):“‘独立时间’与‘量子理论’(5)”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继续讨论独立时间与量子力量的有关内容。
在上篇文章中我以模型《114》-1如下图:

——与模型《114》-2如下图:

——讨论了“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由于它们彼此之间距离较近,其间可能没有足够的绝对空间供其进行相对位移并因此无法保持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变化”——也即不再拥有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时间”,进而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的情况。
在上篇文章的最后我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因没有足够的相对位移空间而无法保持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变化”、不再拥有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时间”,进而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所属的那一整个“宏观观测主体”都丧失了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了吗?
答案严格地来说应该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我们这里描述的“宏观观测主体”描述的是黑洞、中子星一类的极度致密的宏观物理结构,那么由于属于此类宏观物理结构的绝大多数微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彼此之间可能真的没有什么相对位移空间,即使它们之中的确可能存在极少数的、可以发生相对位移的、属于例外的、微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可能真的因为引力失衡发生了相对位移,微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在完成了相对位移之后,隶属于此类宏观物理结构的余下的绝大多数微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也仍旧会因为没有相对位移空间而无法发生“变化”、不能拥有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时间”,进而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
——当然了,黑洞和中子星属于这个宇宙中的极少数特例,很明显地,这个宇宙不完全是由黑洞和中子星构成,不如说黑洞和中子星才是少数。
对于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宏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而言,如果它们成为了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宏观观测主体”,那么属于它们的“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因没有足够的相对位移空间而无法保持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变化”、不再拥有与“微观被观测对象”的同步“时间”,进而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时,原属于该“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的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将被该“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所属的“宏观观测主体”所拥有的其他“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所继承,由于对于这整个“宏观观测主体”而言,它所含有的某个“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总能够维持一定程度上的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所以总的来说,除黑洞、中子星这类的致密宏观物理结构而外的其他宏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当它们所含的部分“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丧失了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时,该“宏观观测主体”也不会彻底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
——具体情况,我们还是来画图说明一下吧。
首先,让我们对《114》-2的模型情况来进行一下分析——
由于我们在对模型《114》-1的模型进行预设时做了这样一个假定——假定三个源质单位在模型开始的初期所受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平衡——这里需要回顾我的源质能量引力场论的一个前提——源质单位拥有对除自身以外的一切源质以及能量单位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能力——所以,在模型假定三个源质单位在模型开始的初期所受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平衡的时候自然也就将三个源质单位彼此之间互相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作为“引力平衡”的一环考虑了进去——
而这,也就意味着当模型由《114》-1变化至《114》-2之后,由于在模型《114》-2中上、下两个源质单位互相对对方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源质引力传递路径中多了一个橙色能量单位,所以通过该路径传递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会被削弱,这也使得原本经由互相对对方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而达到引力平衡的上下两个源质单位因所受部分源质引力被削弱,而变得“引力不平衡了”。
所以,综上,虽然橙色能量单位在与三个源质单位中的一个源质单位接触后因没有相对位移空间、不再能够相对位移,因而不再具有“变化”的能力,不再拥有与浅蓝色能量单位拥有相同的“关联时间”,不再能够对浅蓝色能量单位的“变化”进行“认知”与“观测”,但,虽然橙色能量单位丧失了对浅蓝色能量单位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但上下两个源质单位却因获得了“变化”的能力从而拥有了继承橙色能量单位所具有的对浅蓝色能量单位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的可能性。
——这里我刻意地强调性地使用了一个词语“可能性”,为什么使用“可能性”这个词语呢?原因在于虽然上下两个源质单位因引力失衡而获得了“变化”的可能,但光从模型而言,我们并不能确定上下两个源质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与浅蓝色能量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是否对等,假定上下两个源质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比浅蓝色能量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低,那么上下两个源质单位就会实际上地处于“时间停止”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下两个源质单位是不能对“时间正常流动”的浅蓝色能量单位进行“认知”与“观测”的,当且仅当上下两个源质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高于或等于浅蓝色能量单位时,上下两个源质单位才能够对浅蓝色能量单位进行“认知”与“观测”——由于存在不同的“可能”,我这里才刻意强调了“可能性”一词,读者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可能”。
总之,如果橙色能量单位发生相对位移,促使上下两个源质单位由引力平衡的状态转变为引力失衡,且上下两个源质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高于或等于浅蓝色能量单位时,此时虽然橙色能量单位因没有相对位移空间而失去了对浅蓝色能量单位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但这份“认知”与“观测”能力却会被上下两个源质单位所继承,最终上下两个源质单位会独自发生相对位移如下图《115》-1:

——或与淡蓝色能量单位一同发生相对位移如下图《115》-2:

——以上就是对——宇宙中存在的绝大多数宏观物理单位与物理结构成为了“宏观观测主体”时,这些“宏观观测主体”所含的部分“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丧失了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时,该“宏观观测主体”也不会彻底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说明了。
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设定模型《114》-1时,我还做了一个不符合现实物理宇宙的假定,那就是随着橙色能量单位与淡蓝色能量单位发生相对位移,这两个能量单位在相对位移的过程中的引力失衡程度不变——之所以设定该项不符合现实宇宙物理环境的假定条件纯粹是为了方便分析和对物理现象进行说明,因为宇宙中存在着“引力失衡程度高的先动,低的后动,平衡的不动”——这样一条原则,假定我不做橙色能量单位与淡蓝色能量单位在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引力失衡程度不变的假设,模型分析的困难程度顿时就会大幅上升——毕竟还要将引力失衡程度的变化和物理单位先后活动的顺序考虑进去——而考虑这些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把这些内容剔除也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由于在讨论——“宏观观测主体”所含的部分“宏观观测主体的微观结构”丧失了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时,该“宏观观测主体”也不会彻底丧失对“微观被观测对象”进行“认知”与“观测”的能力——这一问题时确实不需要考虑那些太过复杂的因素,所以剔除了也无妨,但如果不是讨论该问题而是讨论别的问题,一般来说正常该考虑什么还是要考虑什么。
总之,就这样,以上便是涉及“观测”与“认知”方面的主要内容了,其实前篇文章结论部分第一部分涉及量子领域的内容还稍微剩点,但我准备直接和第二部分一起讲,而且这篇文章也摸了3K字了,所以就这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