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文案|中国手作】
1.榫卯智慧
不论是热闹的节日,一日三餐起居,从生活必须到精神创造,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从一而终地使用木头,还把智慧与性格融进了木作中。从人类历史上被发现的第一榫卯木件,到木头文明的东方世界,木作的创造者木匠用千年时间搬移变换着自然的赋予。其中,一种连接方式必定要用到:凸出来的部分称作榫,凹进去的部分叫作卯,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衔接。
❶浙江天台褚师傅 一根藤艺术馆 屏风门窗
连接两个事物,不需要绳子钉子这些辅助的外物,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在木材本身上做文章,家具门窗,亭台庙宇,由木匠鼻祖鲁班至营造宫廷建筑的“样式雷”家族,古往今来,榫卯勾连的这方世界,就是我们平和朴素又暗含智慧的世界。
❷木作微缩模型艺人王震华 榫卯建造 祈年殿+赵州桥 微缩模型
世间最完美的合作就是榫与卯,其中蕴含着不把事做绝,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学,起承转折都是活扣,拆卸组装不伤器物。
赵州桥的微缩营造还需继续,天台“一根藤”艺术管里做好的门窗被安装起来,远远地看,他们一派宁静和谐,行云流水间,掩藏着我们有趣的秘密。
2.乡土木情
浙江天台的一场婚礼把我们拉回了过去的时光:花轿、杠箱、果桶,如今这些红妆木器已经很难见到,一个嫁妆队伍就是一个女儿的一生。这里的每个过程,都是百年前的江南婚嫁习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轿子成了汽车,中堂变为客厅,奶奶妈妈讲的那些故事,只属于记忆里的村庄街巷,被尘封在木房子里。
❶浙江宁海十里红妆艺术馆 馆长何晓道 木匠何跃军
十里红妆的收藏是乡愁在唤醒,古老的巷子里已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红妆队伍,一定花轿装着的女儿梦,也只是老人们的回忆和年轻人的好奇。时间永远在向前,我们在极力保留古味,曾经的小巷里都是木房子,木门前坐着外公,木桶里飘着饭香,木床边是外婆绣好的花鞋。
❷河北邯郸沙窝村木旋文化 李学民 沙窝木碗传承人
始师为鲁班,年久难考详。兴于明代末,盛在民作坊。像李学民一样,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人们把家视为休养生息的立命之所。社会千万个小家组成,有家在,就总有关于木的记忆,在中国的汉字里,独树成木、双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古人从森林中伐木,使之变成材,而后又造成房屋家具和生活用品,我们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木的乡土环境里,和谐千年,平心静气。
3.构木为巢
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在深入地下的木桩上面铺设木板,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形屋顶。从那时起,中国人慢慢从穴居或巢居的状态中脱离,开始和木头搭建的房屋结下不解之缘。丰富的资源让中国人选择了木头,而这种选择的反馈也是丰盛而充盈的。一间扎根泥土的房屋让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安全感,从身体到精神,久而久之,在“人”字形中国大屋顶之下,木头、个人和家庭被紧紧融合在一起。
❶湖北咸丰鄂西小城 万桃元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
修建吊家楼没有复杂的工具,甚至不用一个铁钉,只靠着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卯衔接,就能抵挡住百年的风雨。朴素的建屋法则在实践中获得,经过一代代木匠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土家人牢固的家。
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人们就已将一个大房间分割成若干小房间,供不同的家庭居住,立柱架梁、围屋而居,木结构房屋将空间随意切分,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居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于个人与族群关系的认知与理解。
❷江西乐平前溪徐家村 胡发忠 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传承人
架梁建屋,插椽起台,木头为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充分滋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泥土、石头、树木,在可用的建造材料中,中国人选择了用木头搭建房屋。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木头更符合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温润挺拔、柔韧可塑,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4.以木相传
中国人对节日的感情浓烈而持久,我们在节日里庆祝、怀念、凝聚力量。在不同的节日里,木头以这样或那样的面目出现,就像是某种信物,代表着习惯,又承载着寄托,一代又一代。木头在节日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诉说着中国人节日里那些由来已久的故事。
❶山西新绛 郭全生 用传统方式制作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被称为农耕时代百姓的墙上电视机,旧时光里它不仅装点了新年,更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世俗生活,年画艺人将眼中所见的大千世界,雕刻于木,现于纸上。一千多年来,木板年画贯穿古今,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图形文献记录着古老绛州的风土人情。
一张张年画背后是一块块普通的木版,浸润了年画匠人的心血精魂,单纯的线条、鲜明的色彩,也可以传递热烈的气氛,让我们领略了时间和传统的守恒之道。
❷浙江温州白象镇 陈建晓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一根龙骨到一搜龙舟,繁琐的工序,精湛的手艺,古老的节日,传承的民心,全都汇集其中。
节日是中国人对传统的选择和认可,当我们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我们很难忘记自己从何而来,而这些与节日共生的朴素木作寄托了我们的情思,又完成了我们对传统的延续,每一次和它们的相遇不是回望,而是传递。
5.古木新生
工业时代,新兴材料与木头抗争,机械与锛凿斧钺竞赛。高速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审美,让木头文明逐渐隐匿消沉。古老的木头如何重新博得人们的热爱?它将以何种姿态回归新的生活,接续上千年的传承?
❶《爸爸的木匠小屋》 郑安全 木作手艺人
我还是想体现不同的构造,因为木头不像一个很生硬的东西,每一个木头都不一样,它没重复的东西,我们看见这块木头是一块不会动的一块死的木头,实际上我要想办法把它做成活的。
木头曾经启发了中国千年历史上种种奇妙,如今它永恒的生命力让新时代的人们再度为木倾心。
❷博主冰块西瓜 张鑫设计学院学生
如今加工木头的速度与时代的速度并驾齐驱,种种现代化工具的使用让木工操作更为便捷,门槛变低,也让更多危险潜伏其中,国内正规的木工教程仍然缺失,年轻的木作爱好者鲜有机会学习安全操作。
从生存居所到生活之用,从文化载体到哲学灵感,木头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往,如何延续辉煌,这个时代的木作探索者通过实践寻找着答案。
后记
1.从一根藤艺术馆到木作微缩模型,从十里红妆到沙窝木碗,从土家族吊脚楼到乐平古戏台,从木版年画到端午龙舟,从爸爸的木匠小屋到当代年轻人对木作的传承……木头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事物,在中国的汉字里,独树成木、双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
2.我们看见这块木头是一块不会动的、一块死的木头,实际上人们通过智慧把它做成活的、能动的新事物。木头通过榫卯方式连接,连接两个事物不需要绳子钉子这些辅助的外物,这其中蕴含着不把事做绝,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学,起承转折都是活扣,拆卸组装不伤器物。榫卯勾连的这方世界,就是我们平和朴素又暗含智慧的世界。
3.看完纪录片,无不感叹木作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这些木作制品,无疑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技艺,不仅给人们带来实用功能,更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他们的匠心与坚持,是值得传承与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