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荣格《红书》.第一章:重寻灵魂
首先第一章第一段描述开头的外部人际关系背景是荣格先生当时和自己的「偶像老师」弗洛伊德因思想观点不同而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非常喜爱的少见爱徒荣格进行了否定驱逐。
更准确说,弗洛伊德希望荣格所有的思想观点都应听从他,但是荣格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因此荣格也坚持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引起了弗洛伊德的巨大不悦,再加弗洛伊德重视权威多过于事实真相,这更引起了坚持对以真相事实为主进行分析研究的荣格先生反对。
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把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领域命名为国土,弗洛伊德是国王,荣格曾是王储,且以前两人关系非常密切时,弗洛伊德曾认为荣格是长子,当然,他是爸爸。当两人观点思想出现严重分歧时,弗洛伊德就认为荣格有“弑父动机”。
总而言之,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荣格被弗洛伊德严重的否定并驱逐。
因此,这对当时已40岁的荣格先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尽管他当时以外部社会的名利成就看,并不逊于他曾经所崇拜的「偶像老师」弗洛伊德,更远超很多同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

我们再回到第一章第一页这里几段表述的内容,我们看一下第一页的关键词:灵魂、生命、深层精神。
荣格先生在寻找自己的灵魂,在对自己的灵魂倾诉他的尘世生活和噪音,但他又在忧虑他的灵魂根本不想听。可荣格先生还是要坚持告诉他的灵魂有一件事它必须知道,那就是:人必须活在今世的生命里。
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一条寻找已久,达至圆满的路。我们称之为神的境界。
神的境界是唯一正确的路,其他的路是歧途。荣格先生找到正确的路,找到自己的灵魂,他回来了,他在问自己的灵魂,它还认得他吗?这一别是多久,什么都变得不一样。可是荣格先生觉得自己的旅程多么奇妙啊!荣格先生要与自己快被遗忘的灵魂携手,继续旅程。
以上的这些有关灵魂和生命旅程的感叹,在紧接着的下一段,又被荣格先生说是自己的深层精神在逼他说的,他当时还困在时代精神里,常思考、讨论灵魂,荣格先生说(第一章第二页开始),他当时没有考虑到,他现在必须明白,他已失去灵魂。

由此可知,深层精神怎样看待灵魂?灵魂是独立存在的生命,而这跟时代精神所持的恰好相反。只有撇开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
他就变成了盲人。
一个不认识自己灵魂的盲人,怎能把灵魂从人和事中区分开来?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灵魂?
若是他拥有了渴求而不是渴求拥有了他,他的手就会碰触到灵魂,因为这渴求是他灵魂的图像与表现。
拥有了一件事物的图像,我们就拥有了这事物的一半,这世界的图像也就是这世界的一半。
拥有一件事物的图像很重要,就算拥有世界而没有世界的图像,也只是拥有她的一半,因为她的灵魂贫乏而一无所有。灵魂的财富在于图像,即使人性贫乏一无所有,拥有灵魂的图像,还是拥有了世界的一半。
我的朋友,滋养灵魂才是智者所为,否则它将被蓄养成你们心中的恶龙魔鬼。
——第一章完结。
我们来看看荣格先生的整个第一章,第一章相对比较简短,但依然展示了荣格先生大量属于他本人那高深意识流的深层精神表达和很多也许读者看起来就是云里雾里的表述,所以说《红书》曾多次被评价适合被高高捧上再束之高阁,因为普通人很难理解,仅仅一个灵魂的表达,都能被荣格先生剖析的愈加深奥。
那么我们看到荣格先生在第一章中从开头的寻找灵魂,表述自己快要失去灵魂,终于找到了灵魂,对灵魂倾诉生命即神的境界。但这又是深层精神所逼迫荣格先生去说,至于荣格先生自己对灵魂的看待,他当然也剖析深层精神(真是强大的内在思想观点分裂,灵魂、深层精神、生命、自己的表达,都是独立而分开……)
通过剖析深层精神,荣格先生发现以前的灵魂是假的灵魂,真实的灵魂只有通过自身存在来体现,记住是通过存在体现,而不是依附于人。
人的本身无法一定体现灵魂,只有灵魂会通过人的存在,但是人本身,不体现灵魂的存在。
也就是说,时代精神认为灵魂必须依附人而存在,实质上,不是人存在灵魂就在,人只能一定程度体现灵魂,灵魂对人没有依附性,反而是独立而有选择性的。
关于灵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只能绝望盲目的追求空洞的事。
灵魂的财富在于图像,应该是本身拥有渴求,不应该让渴求拥有他,这里的渴求可以解释为欲望。
总之说了好几段,最好要滋养灵魂啊我的朋友,这是智者所为,否则它们就是心中的恶龙魔鬼,这难道是好事?那可是愚蠢和错误歧途了。
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灵魂,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更不是每个人都原意滋养灵魂。
愿意滋养灵魂的,当然是(只能有),荣格先生这样的智者了。